揚州的一張2500年歷史的「名片」

“煙花三月下在揚州。”

大運河是歷史文化名城揚州響噹噹的名片。公元前486年,中國大運河的第一鍬在這裡開挖,2500多年前的歷史“流淌”至今。

因河興,因河富。

中國的南方和北方因此聯繫得更加緊密:運糧、運鹽、運兵馬。

河連著江。

2500多年過去,大運河依然繁忙。

揚州的一張2500年曆史的“名片”

WCCO(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辦公室外數百米處就是大運河。8月10日上午,水面上,大小船隻往來如梭,數十艘首尾相接、百餘米長、運送著“黑金”(煤炭)的船隻漸行漸遠。能源結構顯著影響了這裡“走”什麼樣的船。

全世界的50多個國家一共開鑿了520多條運河,在這些運河沿線分佈著近3000座城市。

如果這些城市匯聚在一起,會產生多大的力量?

一個國際化的社會組織、非政府機構(NGO)應運而生:2009年9月,揚州聯合60多座內外運河城市發起“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隨後,其秘書處落戶揚州。

這也創造了江蘇省的一個“第一”:首個國際性社會組織的總部或秘書處。

WCCO像是“運河城市之家”,它們有共同的特點——運河沿岸,也有著一些共同的煩惱——城市治理、環保、經濟發展等。

通過WCCO這一國際化平臺,揚州彙集世界經驗,促進國際運河城市交流,關注文化傳承、城市治理,同時幫助更多中國企業走向海外,體現出“國際範兒”的責任擔當。

上海的一家企業成為了“幸運兒”。

WCCO副秘書徐洪喜表示,一次偶然的機會,該組織瞭解到一種“能長草”的混凝土,由上海久鼎綠化混凝土有限公司(簡稱“上海久鼎綠化”)研發。這種混凝土硬化過的溝渠護坡,雖然隔絕了土壤,但上面仍能種草。WCCO專門邀請該公司工作人員進行報告並推介,多個成員城市表示對該產品感興趣。

相關資料顯示,“能長草”的混凝土被稱為“綠化混凝土”,由於特殊的沙石等配方,澆築後的混凝土孔隙率提高,在其孔洞中如果添加營養土、保水劑等,可供短根系植物生長。目前正在進一步改進中。

已經成功申遺、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大運河在北京等地有65個遺產點,人們日益認識到它在文化和歷史傳承中的紐帶作用。

但如何讓這一“流動的、活的文化遺產”如何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挑戰仍在。中國大運河的部分河段已基本乾涸,部分河段淤泥堆積較多,已無法通航。

有人說,大運河是個“矛盾”的存在:它是“人定勝天”的古老的水利工程,模仿著自然河流,它的水是活水,貫通了江與河,將南方和北方連在一起。但它跟天然的大江河相比,又區別明顯,它沒有桀驁不馴地改道(河道)的力量和“勇氣”。它的水流相對平緩,因此也難以有效地自然清淤。

但讓人們難以忽視地存在了2500多年後,它愈發像一條天然河流:它有自己的生態,有魚,有漁民。

看著有些渾濁的大運河水,徐洪喜表示,目前它是三類水質(地表水),可能還要差一點點。

揚州市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介紹,在環保方面,當地有關部門已嚴令禁止企業或個人向大運河排汙。大運河除了繼續承擔運輸功能,還承擔著防汛抗旱、南水北調等功能。通過大功率水泵抽取長江水,大運河將江水運到山東等地。

在短暫的溝通中,會議室裡幾位年輕的志願者安靜地坐在後邊。WCCO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大運河的保護和治理。他們是未來。

在揚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聚區,一位在縫紉機旁忙碌的年輕女孩正在學習“拼布”。她“等”了兩年,才得以成功拜師。在這個讓人目不暇接的集聚區裡,正在被雕琢的藝術品面前站立的往往是一老一少。

是的,古老的文化和技藝,總要通過年輕的手來獲得重生和創新。

這個集聚區名為“486”: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築邗城,奠定了揚州的根基。

一位六十多歲的揚州竹刻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揚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放在案頭展示的精美作品大多是用象牙雕成。“一刀生,一刀死。刻壞一筆,前功盡棄。”“先要學畫畫,學書法,最後才是雕刻。”

2018年1月1日起,中國開始全面禁止國內商業性象牙貿易。

這位大師說,象牙貿易被禁止了,他手頭的存量微乎其微,以後將有其他材料替代。澎湃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