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琪:跪射俑,秦兵馬俑保護事業的樣本

吳永琪:跪射俑,秦兵馬俑保護事業的樣本

1974年,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被發現。在這些“千人千面”的兵馬俑中,有一類陶俑數量很少,但是形制很特別,製作也很精緻,這就是跪射俑。與大部分步兵俑的站立姿勢不同,跪射俑左腿曲蹲,右膝著地,雙手置於身體右側作握弓弩待發狀。跪射俑是怎麼被發現的?對於研究秦漢軍事有什麼意義?對這些珍貴的兵馬俑又是怎麼進行保護的?我們採訪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原院長吳永琪,請他為我們一一解惑。

吳永琪:跪射俑,秦兵馬俑保護事業的樣本

吳永琪

跪射俑的發現

“秦兵馬俑是1974年當地農民打井的時候發現的。”吳永琪回憶道。1974年3月29日,陝西省臨潼縣(今西安市臨潼區)西楊村的農民打井取土時,發現了俑頭、陶俑殘缺的身軀、成束的銅鏃、銅弩機、磚鋪地等。後經文物部門考古勘探,發現了一號兵馬俑坑。1976年4月23日,為配合俑坑遺址保護大廳的基建工程,在一號坑的東端北側鑽探時發現了二號兵馬俑坑。同年5月11日,又發現了三號兵馬俑坑。三座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

吳永琪:跪射俑,秦兵馬俑保護事業的樣本

兵馬俑坑分佈圖

跪射俑發現於二號兵馬俑坑中。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陶俑種類主要有騎兵、鞍馬、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等。“跪射俑出土於二號坑東端的弩兵陣中心,共計160尊,造型獨特,製作也很精美。”吳永琪介紹到。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鎧甲,製作比起一般的陶俑更加精細,對錶情神態和髮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畫生動傳神。在跪射俑的附近還出土了大量銅鏃、腐朽的木弓遺蹟和少數銅劍鞘頭等, 證明跪射俑原持有弓箭和銅劍。

吳永琪:跪射俑,秦兵馬俑保護事業的樣本

吳永琪:跪射俑,秦兵馬俑保護事業的樣本

吳永琪:跪射俑,秦兵馬俑保護事業的樣本

跪射俑整體及細節

吳永琪:跪射俑,秦兵馬俑保護事業的樣本

出土的銅鏃

吳永琪:跪射俑,秦兵馬俑保護事業的樣本

出土的木弓

“跪射俑的發現有重要的意義。”吳永琪說道:“跪射俑是秦弩兵的一種,它的出土充分印證了秦軍在冷兵器時代擁有弩兵兵種的歷史事實,這種具有射程遠、命中率高、殺傷力強的兵種在秦的統一戰爭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跪射俑是古代步兵戰術動作的生動圖譜,對研究秦漢兵種具有深遠意義,是研究中國兵史的珍貴資料。”

談到現在流行的“秦兵馬俑是一個完整軍陣”的說法,吳永琪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所謂軍陣,應該是一個或幾個作戰單位,這個單位可能是幾十個人,也可能是幾百個人。指揮官通過平時的訓練,使他們能夠隨著對方的進攻來採取靈活機動的變化。相對來說,秦兵馬俑並沒有表現出這種機動性,它更像是一處用於屯兵的軍營。”

跪射俑的保護背後,是多年的艱辛探索

在發現的跪射俑中,有一尊俑尤其引人注目,這就是綠面俑。該俑是考古隊在1999年9月10日在二號坑發現的,整個俑身上都施以彩繪,尤其是面部彩繪完整,白色眼白,黑色瞳孔,雙眼炯炯有神。不同於其他陶俑的淡粉色,淡綠面色尤其引人注目。

綠面俑能保護的這麼完好,彩繪能夠保存這麼久,離不開秦陵博物院對兵馬俑保護技術的多年探索。

吳永琪:跪射俑,秦兵馬俑保護事業的樣本

綠面俑

談到兵馬俑的保護,吳永琪有很多話要說。“兵馬俑的保護應該是與俑坑聯繫在一起的,應該看作是一個遺址。”吳永琪強調到:“兵馬俑的保護主要涉及到兩方面:一是土遺址的保護,二是陶俑本身的保護。”

土遺蹟的保護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俑坑遺址的保護,二是俑坑內出土的兵器殘跡的保護。兵馬俑坑為地下土木結構坑道式建築, 其構築大致包括:開挖土壙、處理地基(包括抄平、夯築)、夯築隔牆、鋪地磚、置地栿、立柱、置枋、棚木等等。隔牆區隔出一個個坑道式空間——過洞, 過洞內放置陶俑、陶馬、木質戰車等, 覆土前棚木上還要鋪以葦蓆, 最後再用泥土覆蓋起來。而在兵馬俑發掘之後,土隔梁由於周邊填土清除後產生的卸荷作用,以及暴露在空氣中脫水嚴重,產生了很多裂縫,“有些裂縫很寬,能放進一個拳頭”,有倒塌的危險。另一個是俑坑裡面出土的兵器柄的殘跡。這些兵器都是實用兵器,它的柄早期都是竹木材料製作而成,外面有油漆彩繪,也可能是用漆布包裹著。隨著兩千年時光的推移,除了這些彩繪還留下以外,其他有機質部分都被土置換了,保護有價值的部分殘狀就成為了一個問題。

“對於陶俑的保護,更多的是對陶俑身上彩繪的保護。”吳永琪談到。由於陶俑是由陶土本身經過一千多度的高溫燒製而成的,如果外界環境沒有瞬間劇烈的變化,陶俑本身就沒有太大的問題。關鍵就是陶俑身上彩繪的保護。兵馬俑在秦代製作時都有彩繪,後來經歷了戰亂的破壞以及水淹土埋的影響,很多陶俑的彩繪在當時已經不復存在。殘存下來的彩繪,保護難度也特別大。

兵馬俑的保護成果顯著

秦陵博物院通過與國外文保機構的合作,以及自身積極的技術探索,在兵馬俑保護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土遺址保護方面,前期使用了化學加固的方法,但是效果不理想。後來採取了機械加固為主,化學加固為輔的辦法。“機械加固已經完成了,用鋼架對隔牆進行了加固,並且採用了隱蔽的辦法,一般不注意看不到。這樣就解決了隔牆倒塌的危險。”吳永琪說道。對於兵馬俑中出土的較為完整的兵器遺蹟,會對其進行整體的提取並加固保護。“比如說在大概2000年前後,我在俑坑裡面找到了一個戟,非常完整。就找文物保護的工作人員,連著土杆一塊兒取出來,並對土杆加固,最後做出的整體效果非常的漂亮。”

吳永琪:跪射俑,秦兵馬俑保護事業的樣本

吳永琪:跪射俑,秦兵馬俑保護事業的樣本

二號坑土隔牆加固

吳永琪:跪射俑,秦兵馬俑保護事業的樣本

兵馬俑俑坑中出土的戟

彩繪的保護要複雜的多。“對彩繪進行保護,首先需要了解彩繪是怎麼形成的? 它的製作工藝是什麼,它的損壞機制又是什麼。”吳永琪介紹到。通過這些年的研究,可以確定秦代在製作兵馬俑時,是在燒製完成的陶俑上塗一層生漆。漆幹了之後,再塗上用動物或者植物膠調合後的礦物顏料。這就形成了彩繪,之後再把彩繪完成的陶俑放入俑坑。瞭解了製作工藝之後,通過與國外文保機構的合作,研究人員找到了彩繪脫落的原因:一是在陶俑出土,剝離俑身上的土時,被土帶走了;另一種是留在陶俑身上的彩繪脫水。脫水是因為生漆的老化,生漆是有機質,經歷2000多年後老化嚴重。“毫不誇張的說,兵馬俑從土中清理出來之後,乾燥4、5分鐘彩繪就翹起來了。而且彩繪的強度很低,就像一張紙被火燒過之後,形成的紙灰,你不能碰,一碰就碎。”

“對彩繪的保護主要圍繞這兩方面進行。”吳永琪說道:“首先我們要求技工在剝土的時候,必須要把土剝掉的時候不能把彩繪剝掉。針對彩繪生漆老化的問題,我們成立了專門的科研小組進行保護研究。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在1997年,成功找到了加固彩繪的技術。‘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成果於2001年通過國家文物局鑑定,2003年獲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說到這些,吳永琪仍舊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

吳永琪:跪射俑,秦兵馬俑保護事業的樣本

吳永琪:跪射俑,秦兵馬俑保護事業的樣本

對兵馬俑彩繪進行保護

“綠面俑能夠完好的面世,正是因為秦陵博物院兵馬俑保護技術的突破。”吳永琪說道。綠面俑出土時,周圍包裹的土還沒有剝離,只是在顴骨的位置露出了一塊拇指指甲蓋大小的綠色。“我們院的總工程師用了將近一個多月的時間把俑頭剝出來,然後用我們研發的技術對彩繪進行了加固。直到現在,綠面俑保護的還是非常的好。曾經多次赴北京、上海以及歐美國家展出,也印證了我們的包裝運輸技術。”

吳永琪:跪射俑,秦兵馬俑保護事業的樣本

吳永琪:跪射俑,秦兵馬俑保護事業的樣本

綠面俑出土的照片

回顧這些經歷,吳永琪感慨道:“這些年我們院依靠與國外的文保機構合作,學習到了很多東西。我們學到了他們的科研精神、思維方法、技術路線,這些都非常重要。我們的技術人員將學到的東西加以融合貫通,經過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在艱苦的條件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採訪結束之際,吳永琪還談到了自己對於文物保護修復的認識:“文物保護修復不是說要做一個金剛不壞之身。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文物被損壞的部分採用各種方法將其重新連接起來,並且加固,做最少的人工干預,恢復文物的原始狀態,使它能夠以靜止的方式存在;相對可移動文物,還要要求做到可以輕鬆移動,保持正常狀態。保護修復後,我們期望儘量延長文物存在的時間。在採用的修復工藝及材料時,儘量做到可逆。這樣,這個保護、修復就是成功的,就是遵循了文物保護修復的原則。”

*文中圖片由吳永琪提供

未經允許不準擅自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