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琪:跪射俑,秦兵马俑保护事业的样本

吴永琪:跪射俑,秦兵马俑保护事业的样本

1974年,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被发现。在这些“千人千面”的兵马俑中,有一类陶俑数量很少,但是形制很特别,制作也很精致,这就是跪射俑。与大部分步兵俑的站立姿势不同,跪射俑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跪射俑是怎么被发现的?对于研究秦汉军事有什么意义?对这些珍贵的兵马俑又是怎么进行保护的?我们采访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原院长吴永琪,请他为我们一一解惑。

吴永琪:跪射俑,秦兵马俑保护事业的样本

吴永琪

跪射俑的发现

“秦兵马俑是1974年当地农民打井的时候发现的。”吴永琪回忆道。1974年3月29日,陕西省临潼县(今西安市临潼区)西杨村的农民打井取土时,发现了俑头、陶俑残缺的身躯、成束的铜镞、铜弩机、砖铺地等。后经文物部门考古勘探,发现了一号兵马俑坑。1976年4月23日,为配合俑坑遗址保护大厅的基建工程,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钻探时发现了二号兵马俑坑。同年5月11日,又发现了三号兵马俑坑。三座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

吴永琪:跪射俑,秦兵马俑保护事业的样本

兵马俑坑分布图

跪射俑发现于二号兵马俑坑中。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陶俑种类主要有骑兵、鞍马、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等。“跪射俑出土于二号坑东端的弩兵阵中心,共计160尊,造型独特,制作也很精美。”吴永琪介绍到。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制作比起一般的陶俑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在跪射俑的附近还出土了大量铜镞、腐朽的木弓遗迹和少数铜剑鞘头等, 证明跪射俑原持有弓箭和铜剑。

吴永琪:跪射俑,秦兵马俑保护事业的样本

吴永琪:跪射俑,秦兵马俑保护事业的样本

吴永琪:跪射俑,秦兵马俑保护事业的样本

跪射俑整体及细节

吴永琪:跪射俑,秦兵马俑保护事业的样本

出土的铜镞

吴永琪:跪射俑,秦兵马俑保护事业的样本

出土的木弓

“跪射俑的发现有重要的意义。”吴永琪说道:“跪射俑是秦弩兵的一种,它的出土充分印证了秦军在冷兵器时代拥有弩兵兵种的历史事实,这种具有射程远、命中率高、杀伤力强的兵种在秦的统一战争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跪射俑是古代步兵战术动作的生动图谱,对研究秦汉兵种具有深远意义,是研究中国兵史的珍贵资料。”

谈到现在流行的“秦兵马俑是一个完整军阵”的说法,吴永琪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所谓军阵,应该是一个或几个作战单位,这个单位可能是几十个人,也可能是几百个人。指挥官通过平时的训练,使他们能够随着对方的进攻来采取灵活机动的变化。相对来说,秦兵马俑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机动性,它更像是一处用于屯兵的军营。”

跪射俑的保护背后,是多年的艰辛探索

在发现的跪射俑中,有一尊俑尤其引人注目,这就是绿面俑。该俑是考古队在1999年9月10日在二号坑发现的,整个俑身上都施以彩绘,尤其是面部彩绘完整,白色眼白,黑色瞳孔,双眼炯炯有神。不同于其他陶俑的淡粉色,淡绿面色尤其引人注目。

绿面俑能保护的这么完好,彩绘能够保存这么久,离不开秦陵博物院对兵马俑保护技术的多年探索。

吴永琪:跪射俑,秦兵马俑保护事业的样本

绿面俑

谈到兵马俑的保护,吴永琪有很多话要说。“兵马俑的保护应该是与俑坑联系在一起的,应该看作是一个遗址。”吴永琪强调到:“兵马俑的保护主要涉及到两方面:一是土遗址的保护,二是陶俑本身的保护。”

土遗迹的保护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俑坑遗址的保护,二是俑坑内出土的兵器残迹的保护。兵马俑坑为地下土木结构坑道式建筑, 其构筑大致包括:开挖土圹、处理地基(包括抄平、夯筑)、夯筑隔墙、铺地砖、置地栿、立柱、置枋、棚木等等。隔墙区隔出一个个坑道式空间——过洞, 过洞内放置陶俑、陶马、木质战车等, 覆土前棚木上还要铺以苇席, 最后再用泥土覆盖起来。而在兵马俑发掘之后,土隔梁由于周边填土清除后产生的卸荷作用,以及暴露在空气中脱水严重,产生了很多裂缝,“有些裂缝很宽,能放进一个拳头”,有倒塌的危险。另一个是俑坑里面出土的兵器柄的残迹。这些兵器都是实用兵器,它的柄早期都是竹木材料制作而成,外面有油漆彩绘,也可能是用漆布包裹着。随着两千年时光的推移,除了这些彩绘还留下以外,其他有机质部分都被土置换了,保护有价值的部分残状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对于陶俑的保护,更多的是对陶俑身上彩绘的保护。”吴永琪谈到。由于陶俑是由陶土本身经过一千多度的高温烧制而成的,如果外界环境没有瞬间剧烈的变化,陶俑本身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关键就是陶俑身上彩绘的保护。兵马俑在秦代制作时都有彩绘,后来经历了战乱的破坏以及水淹土埋的影响,很多陶俑的彩绘在当时已经不复存在。残存下来的彩绘,保护难度也特别大。

兵马俑的保护成果显著

秦陵博物院通过与国外文保机构的合作,以及自身积极的技术探索,在兵马俑保护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土遗址保护方面,前期使用了化学加固的方法,但是效果不理想。后来采取了机械加固为主,化学加固为辅的办法。“机械加固已经完成了,用钢架对隔墙进行了加固,并且采用了隐蔽的办法,一般不注意看不到。这样就解决了隔墙倒塌的危险。”吴永琪说道。对于兵马俑中出土的较为完整的兵器遗迹,会对其进行整体的提取并加固保护。“比如说在大概2000年前后,我在俑坑里面找到了一个戟,非常完整。就找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连着土杆一块儿取出来,并对土杆加固,最后做出的整体效果非常的漂亮。”

吴永琪:跪射俑,秦兵马俑保护事业的样本

吴永琪:跪射俑,秦兵马俑保护事业的样本

二号坑土隔墙加固

吴永琪:跪射俑,秦兵马俑保护事业的样本

兵马俑俑坑中出土的戟

彩绘的保护要复杂的多。“对彩绘进行保护,首先需要了解彩绘是怎么形成的? 它的制作工艺是什么,它的损坏机制又是什么。”吴永琪介绍到。通过这些年的研究,可以确定秦代在制作兵马俑时,是在烧制完成的陶俑上涂一层生漆。漆干了之后,再涂上用动物或者植物胶调合后的矿物颜料。这就形成了彩绘,之后再把彩绘完成的陶俑放入俑坑。了解了制作工艺之后,通过与国外文保机构的合作,研究人员找到了彩绘脱落的原因:一是在陶俑出土,剥离俑身上的土时,被土带走了;另一种是留在陶俑身上的彩绘脱水。脱水是因为生漆的老化,生漆是有机质,经历2000多年后老化严重。“毫不夸张的说,兵马俑从土中清理出来之后,干燥4、5分钟彩绘就翘起来了。而且彩绘的强度很低,就像一张纸被火烧过之后,形成的纸灰,你不能碰,一碰就碎。”

“对彩绘的保护主要围绕这两方面进行。”吴永琪说道:“首先我们要求技工在剥土的时候,必须要把土剥掉的时候不能把彩绘剥掉。针对彩绘生漆老化的问题,我们成立了专门的科研小组进行保护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997年,成功找到了加固彩绘的技术。‘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成果于2001年通过国家文物局鉴定,2003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说到这些,吴永琪仍旧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

吴永琪:跪射俑,秦兵马俑保护事业的样本

吴永琪:跪射俑,秦兵马俑保护事业的样本

对兵马俑彩绘进行保护

“绿面俑能够完好的面世,正是因为秦陵博物院兵马俑保护技术的突破。”吴永琪说道。绿面俑出土时,周围包裹的土还没有剥离,只是在颧骨的位置露出了一块拇指指甲盖大小的绿色。“我们院的总工程师用了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把俑头剥出来,然后用我们研发的技术对彩绘进行了加固。直到现在,绿面俑保护的还是非常的好。曾经多次赴北京、上海以及欧美国家展出,也印证了我们的包装运输技术。”

吴永琪:跪射俑,秦兵马俑保护事业的样本

吴永琪:跪射俑,秦兵马俑保护事业的样本

绿面俑出土的照片

回顾这些经历,吴永琪感慨道:“这些年我们院依靠与国外的文保机构合作,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学到了他们的科研精神、思维方法、技术路线,这些都非常重要。我们的技术人员将学到的东西加以融合贯通,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采访结束之际,吴永琪还谈到了自己对于文物保护修复的认识:“文物保护修复不是说要做一个金刚不坏之身。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文物被损坏的部分采用各种方法将其重新连接起来,并且加固,做最少的人工干预,恢复文物的原始状态,使它能够以静止的方式存在;相对可移动文物,还要要求做到可以轻松移动,保持正常状态。保护修复后,我们期望尽量延长文物存在的时间。在采用的修复工艺及材料时,尽量做到可逆。这样,这个保护、修复就是成功的,就是遵循了文物保护修复的原则。”

*文中图片由吴永琪提供

未经允许不准擅自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