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的「鄉親百家飯」

第一書記的“鄉親百家飯”

第一書記的“鄉親百家飯”

第一書記的“鄉親百家飯”

朱儁(左)在金蝦灣村桂竹塔組黃文宏家瞭解情況。資料圖片

調研的方式多種多樣。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茅巖河鎮金蝦灣村第一書記朱儁,有一種獨特的調研形式——吃“鄉親百家飯”。

朱儁是中國人民銀行張家界市中心支行的駐村幫扶幹部。截至目前,他在農村吃了30多戶“鄉親百家飯”,發現和解決問題100多個。

7月中旬,夏日炎炎,記者循著朱儁吃“鄉親百家飯”的足跡,追蹤採訪。

1.範正治的團圓飯

朱儁到茅崗村下街組範正治老人家裡吃飯不止一次。

茅崗村也是中國人民銀行張家界市中心支行的駐村幫扶村。去年春天,朱儁到村裡進行走訪調查,發現下街組一戶人家,僅住著一位名叫範正治的老人。他敲門進去。兩人談得很投機,不知不覺到了中午。老人留他吃午飯,他答應了。老人因駝背嚴重,灶臺已棄用,做飯炒菜都在火塘裡的三腳架上進行。沒有飯桌,盛飯菜的碗就直接放在有些凹凸不平的泥巴地面上。兩人席地而坐,邊吃邊聊。

從此,隔三岔五,朱儁就會或帶幾斤豬肉或帶幾塊豆腐來範正治家裡,陪伴老人,與老人聚餐。朱儁瞭解到,老人並非鰥夫,其兒女已經成家,住在幾公里外的地方。他曾在兒女家住過,卻不能打魚,也不能種地,執意回了老家。老伴兒與他有些嫌隙,沒跟他住一起。

不讓範正治繼續孤獨,朱儁尋找著機會。2017年農曆七月初七是範正治的81歲生日。朱儁得知範正治的老伴兒回來了,也趕來祝壽。他把範正治的老伴兒拉到僻靜處,動情地說:“少是夫妻老是伴。範正治年紀這麼大了,即使他有錯,您也應該原諒。您還是留下來吧。”一席話,說得她連連點頭。

團圓飯桌上,範正治和老伴兒坐在一起,其樂融融。範正治感激地說:“你到我家來來往往,原來是為了陪伴我這個老頭子,幫助我們老兩口和好啊!”

2.“新版版兒錢”

吃飯就得付錢。

朱儁吃“鄉親百家飯”,從不預約,而是吃飯時間隨意走進貧困戶家裡即時就餐。不過,在付餐費時,他還費了一番心思。

曾遇到一件尷尬事。他到田灣組貧困戶盧良遠家裡吃完飯,便掏出25元錢。誰知,盧良遠和妻子任憑他好說歹說,就是不肯收錢。無奈,他只好將錢丟到盧良遠的腳邊,撒腿逃開了。

如何使貧困戶樂意收下餐費?朱儁聯想到人們逢年過節時喜歡用“新版版兒錢”發紅包的習俗,決定利用新出金庫的人民幣,再編造一段理由,來個“矇混過關”。於是他專門兌換了嶄新的20元和5元人民幣各100張,備上一疊硬紙。每次使用時,他將合計金額為25元的兩張人民幣貼在一張硬紙片上,並寫幾句祝福的話,再送給他就餐的貧困戶。

今年端午節,朱儁趕到田灣埡組危房改造戶盧玖海家,查看新房建設進展情況,詢問還有什麼困難,並在他家吃晚餐。吃完飯,朱儁拿出貼著金額共25元嶄新人民幣的一張硬紙片,對盧玖海說:“這是我的一個小禮物,留給你家作為紀念。”聽說是紀念,盧玖海愉快地收下了。

3.一餐飯“吃了”150公斤板栗

朱儁到茅崗村漆樹灣組貧困戶李祥年家吃了一餐午飯,結果幫他家賣了150公斤板栗。

那是2017年10月的一天中午,朱儁來到李祥年家,碰上他家吃午飯。

朱儁看見堂屋地面上鋪滿了板栗,便問起緣由。李祥年回答:“自家樹上結的,一下子賣不出去,只好晾著。”

朱儁馬上用手機將堂屋的板栗拍成視頻,並配上“張家界的土特產板栗又香又甜”發到微信朋友圈裡。

微信剛發出,北京一位朋友就給朱儁打電話:“板栗有多少?需要我大量調運嗎?”

朱儁回答:“只有幾百斤,不需要大量調運。感謝你的關注。”

長沙一位朋友則直接打電話給李祥年。開始,李祥年見是外地號碼,以為是搞推銷的,把電話掛了。直到這個號碼打了幾次,他才接聽。對方說:“我是朱儁的同學,是來買板栗的。”

就這樣,幾天時間,外地和本地的朋友就把李祥年的150公斤板栗搶購一空。

有趣的是,最後一位打來電話的朋友,欲買30公斤板栗,而他家所剩的板栗只有10公斤了,他趕忙把附近一貧困戶家裡的20公斤板栗買了湊在一起,才滿足那位朋友的需求。

4.兩個荷包蛋

朱儁到金蝦灣村縱茂組羅海青家,吃的不是飯,而是兩個荷包蛋。

2017年6月,朱儁對金蝦灣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再度識別。那天,他獨自來到偏遠的羅海青家,只見房屋非常簡陋,傢俱陳舊斑駁,就連廚房裡的餐具也殘缺不全,家裡唯一的電器是一支鏽跡斑斑的手電筒。這時,羅海青給他端來了兩個荷包蛋。朱儁一眼發現,盛荷包蛋的碗邊破損,碗內還留著汙漬。羅海青飽含歉意地說:“你就莫把它看作雞蛋,就當是我一番心意吧。”他毫不猶豫接過碗,大口吃完了荷包蛋。

朱儁坐下來,與羅海青拉起了家常。羅海青個子小,不能承擔較重體力勞動,僅靠種田地和打小工維持生計。妻子離他而去,兒子初中即將畢業,他拿不出錢讓兒子升學,便想叫兒子回家務農。他家居住偏遠,還沒有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朱儁心情沉重,當即表態,工作隊先拿500元錢,支持他的兒子繼續讀書;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危房改造戶的事宜,按照相關政策申請辦理。

隨後,朱儁將羅海青家的情況提交給村“兩委”和上級部門,順利地把羅海青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危房改造戶,又幫助羅海青的兒子聯繫到一所旅遊職業學校烹飪專業就讀,還讓羅海青當上了護林員,有了一份固定收入。

現在,羅海青家的危房改造材料已經備好,不日即可開工。

“真要謝謝朱書記!”談起家裡的一切變化,羅海青感激地說。

朱儁以吃“鄉親百家飯”的方式,腳踏實地扶貧。自2015年以來,他和駐村工作隊一起,籌集資金124萬元,修建茅崗村部;投入資金200多萬元,新修和完善金蝦灣村基礎設施;幫助金蝦灣村成立專業合作社4個;為茅崗村和金蝦灣村合作社及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扶貧貸款463萬元;利用電商平臺,幫助金蝦灣村貧困戶銷售農副土特產品2000多公斤;金蝦灣村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2850元增加到2017年的3900元。截至2017年,金蝦灣村48戶貧困戶178名貧困人口已摘掉貧困的帽子。

“我在老百姓家吃飯,就是為了老百姓今後端更好的飯碗,吃更好的飯。”朱儁在記者的留言本上這樣寫道。

(記者 唐湘嶽 通訊員 貴術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