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学区房引发的惨案

一套学区房引发的惨案

一套学区房引发的惨案

这两天又去看了一场电影,印度片《起跑线》。

其实我觉得完全可以换一个名字,叫《一套学区房引发的惨案》。

里面的场景放在中国社会,完全适用。

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中国父母也总是有种沉重的牺牲精神,尤其表现在买学区房上。

举个身边的栗子。

一朋友,月入5W,去年为了孩子上学,把自住上海松江区100平米的三居室卖了400多万,贷款300万买了套750万的浦东重点小学旁边的二手学区房。

75平的老破小,却要住祖孙三代五口人。

一套学区房引发的惨案

(从网上找了个类似图,你们体会下)

养活全家的重担压在她和丈夫身上,她不敢换工作不敢失业,更别提旅行享受生活,每天焦虑不安,害怕楼市泡沫会不会崩盘,房子断供会不会被银行收走。

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普通人眼中的中产阶级,过着毫无幸福感的生活。

为了一个上学的名额,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一套学区房引发的惨案

我认为不。

有人或许要说:“阿May,等你有孩子就明白了,房本身不是关键,教育资源才是我拼命要给孩子买学区房的原因。”

好吧,我们来理一下大多数人的逻辑:

好学区房=好学校=好教育资源=能上好大学=能找到好工作。

可是,事情没有绝对性,买学区房得到不是必然性结果。

清华北大照样出渣子,重点小学挑几个差生也是轻松至极。

很难想像超负荷买房的家长是怎样焦虑的心态,似乎用一个几百万天价房就可以笃定孩子会有美好的未来。

混迹赌场的人估计都没有这样的自信。

并且,更重要的问题是,

把所有钱都砸进去,收入只够基本生活的家长,时刻被生活重压下的家长...

还能挤的出耐心温柔对待孩子吗?

一套学区房引发的惨案

很难。

我曾亲耳听见家长跟孩子诉说自己的辛苦:“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啊,我们为你付出这么多,背了很多债,全都指望你以后成材了。”

当时我就觉得孩子何其无辜啊,什么都没做,就要为父母的债负责。

这种甩锅型父母的心态,更多的是想用花钱来一劳永逸的解决教育问题。

把所有的希望,投资在一个还没有成年的孩子身上,投资在一所学校带来的教育上,但不给他们应有的指导和关爱,甚至连钱都不能给。

这是否也会对孩子造成很重的心理负担,从而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举个栗子。

我有个亲戚家的小孩,学习很好,性格也很开朗。但他父母还是觉得这个学校不够优秀,怕儿子以后不能成为顶尖的人才,于是想尽办法转到了另一个学校。

虽然学校排名差不多,但是这个学校抓得更紧。转过去几个月后,他妈妈就后悔了,因为有时看到孩子在偷偷的哭。

再举个栗子。

迈克尔杰克逊无疑是位伟大的歌手,但他在成功之后,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弥补同样一件事:童年的不快乐。

所以,请适可而止吧,不要把你无端的焦虑传递与强压给孩子。

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六年小学,三年初中就ok的,也不是一套房子就能解决的,更多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

父母本身的格局和素养会在日常点滴中影响孩子早期价值观念的形成。

如果整天因为房贷的压力而使家里愁云惨淡,这种情绪会传染给幼小的孩子,我不觉得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好的反馈。

一套学区房引发的惨案

当然了,很多买学区房的人也觉得自己很理性:

“虽然我巨额买了学区房,但等孩子上了大学,不需要这个房子时,又可以卖给下一个人,所以这个钱并不是完全投入到孩子身上,而是寄希望孩子进入大学后可以保值增值。”

你是不是对于把控国家政策过于自信了...十几年学区难道不会发生改变?

投资学区房未来最大的风险肯定是政策风险。

仔细想想,学区房这事儿本身是政治不正确的,涉及最敏感的问题是阶层固化和教育资源失衡。

中国教育资源不平等已是现实,但是不平等到了极限的时候,国家一定会用行政的手段来调控。

政府现在要大量既得利益房顾忌主的情绪,不敢一刀切,但未来会想办法慢慢削减学区房的特权。

政策改变,学区的价值也会发生改变,那么早早就把学区房买好的朋友,又怎么看待挪了位置的学区呢。

并且,不止划定学区的政策是会变的,买了学区房结果上不了学的事儿,也有。

一套学区房引发的惨案

(擦亮眼睛,就算要买也不要买伪劣产品啊)

很多朋友都在为了让孩子迈上一个阶层而努力,生怕孩子产生这种阶级落差而没办法再上一个台阶。

我十分认同和赞赏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与相应财力支持,

但有多大能力就使多大章程。

你看,完全买不起学区房的人、非要挤压自己去买学区房的人、住着学区房的人、随便就买套学区房的人...

孩子的起跑线早就不平等,直面这个事实吧,为什么要捶胸顿足的非在买学区房这一刻讲求平等呢?

何必因为人为因素的焦虑,而丧失爱和陪伴的本能。

很多幸福和成功不见得花很多钱,也不一定非得需要钢筋水泥来堆砌证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