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靈毓秀大坡村


弓才賦

鍾靈毓秀大坡村

山野鄉土,民風淳樸,地靈人傑。登高遠眺望,丘嶺逶迤;層巒疊嶂,汾水如帶。群山環抱,眾星拱月,身披袈裟黃土地。春雨後,坡上草泛青,裊裊炊煙。

田園如詩如畫,無數先人競辛勞。昔明清遠祖,洞穴而居。墾荒耕織,豐衣足食。忠孝仁愛,勤敬慈和,厚德重文養情操。潤桑梓,子孫競風流,綿延傳承。

在呂梁山腹地的廟兒山腰,懷抱著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鄉野小村,她就是我的祖鄉大坡村。

大坡村的久遠歷史無從考證,早在明世宗九年(公元1531)張氏八世祖張信從解家塔遷徙至此安家。之前王姓是這裡的老住戶,祖居年代無從考證。清康熙51年(公元1713)弓氏八世祖弓學朝從前曹坪村栲栳灣迀居於此。陳姓是十八世紀初與張姓姻親遷入。

大坡的歷史沿革解放前一直隸屬於陽曲縣河口都,上世紀四十年代前與解家塔村合併一個村政管理,解放後屬陽曲縣四區轄獨立行政村,一九五八年屬河口工礦區曹坪鄉,一九五九年歸屬古交工礦區河口管區,大管區撤消後歸曹坪鄉轄,2001年合併鄉鎮歸河口鎮轄。

鍾靈毓秀大坡村

這裡是標準的黃土高原地貌,丘巒起伏溝壑縱橫,群山環抱眾星拱月。靠山北峁高大雄渾敦厚,像一個身披袈裟散坐入定的高僧慈眉善目,臺階式的村莊就散落在僧人胸前的大坡上,這大概就是村名的起源由來吧!南梁突兀像琴臺一樣橫亙在坡前的百米處。前後山樑溝畔淤口都是肥沃的厚土,是最適宜植物生長的膠泥地。我們的祖先選擇這裡、首先是看中了這裡的沃土。家居少有平房大部分承襲祖先的穴居窯洞為主,巧用地形成本低下冬暖夏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一代一代的大坡人培養了、勤儉厚道吃苦耐勞的民風,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在改善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改變了自然環境,為子孫後代營造了一塊適宜生存、如詩如畫的美麗家園:春來莽塬草泛綠,泥浪翻滾吐清香。雞鳴犬吠牛羊歡,桃花含苞杏花妍。夏日南梁山花俏,布穀聲聲知了和。莊稼拔節降甘霖,阡陌踏歌鋤禾忙。秋風吹來五穀香,稼禾晝夜復壠黃。鄉鄰奔走收割忙,精糧款款入新倉。冬至山野換新裝,峁梁溝壑白茫茫。雪沃良田肥勁土,溯風吹過報曉春。

鍾靈毓秀大坡村

西山溝畔有座山神土祠廟,內置一塊清乾隆42年(1778)的石碑記載:其年這裡曾有三隻老虎出沒襲擊商旅,村人發現後祈禱不去,遂群起而攻之圍追堵擊,將虎逼入洞穴燃火煙燻致死。由此可見在那個年代這裡的森林植被很茂盛,可供耕種的土地面積很少,居住的人也不多應屬山莊。祖先們之所以選擇這裡安家落戶應是逐地而來,隨著墾荒面積的擴大,人口逐漸增加而小具規模。

這裡自古以來水貴如油,須到五華里外的曹坪溝擔挑。一代一代的大坡人曾做過各種嘗試,勘探打井管道輸水終因無果而終。為此老祖宗很早就發明了旱井蓄水,在村邊路旁雨水流經的地方,深挖兩丈多的蓄水旱井,在夏季頭場雨將路面洗淨後,導引雨水流入,撒上石灰粉殺茵,將井口捂蓋發酵後可供人畜飲用。雖不及林泉甘甜然熬製豆腐古交一絕堪稱上品。八十年代後政府為解決山區人畜飲水,無償組織罐車定期輸送,之後又改造衛生蓄水工程,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吃水困難的狀況。

由於地處山區少有市井紅塵繁擾,人們普遍純樸善良勤勞吃苦。解放以前全村40餘戶人口200多,耕種面積兩千餘畝,糧食產量可達40餘萬斤,平均戶產萬斤。七十年代時曹坪公社的公糧任務三分之一以上是大坡村繳納,最多時達20餘萬斤,屬古交地區排名在前的產糧大戶村。

我對大坡村最深的印象是每年正月初二的祭祖活動,這一天蜿蜒的環山公路上車水馬龍,凡是在外居住的本村籍鄉人都要回來,往日寧靜的小山村沸騰了。比過年和趕會唱戲熱鬧多了,族人們攜妻帶子結伴而來,有的甚至帶上外地朋友前來觀光遊覽。祭祀以氏族為群體,午時初刻南北山坳鼓樂齊鳴炮聲連天頗為壯觀。午飯是宗族協商籌辦集體組織聚餐,飯菜雖簡但熱鬧氣氛非比尋常,全村人歡聚一堂、喜氣盈盈是任何一個村落沒有的先例!

鍾靈毓秀大坡村

大坡村有史以來地處偏遠農耕傳承,並無可點文化名人。唯清嘉慶年間(1796),我十世祖弓朝力,弓朝忠兄弟二人精通堪輿之術,方圓百里頗有名氣。據崖頭村聖母廟清道光十年(1830),馬連咀村南海寺清道光十八年(1838),廟兒山狐爺廟清道光二十年(1840)碑銘記載,三座古廟風水選址就是他們的傑作。同期晉西北八縣諸多寺廟和大戶人家的墳塋選址請他們堪輿者居多,學問之精名聲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上世紀七十年代後,隨著生活水平的普通提高,人們的生存觀念也有了徹底改變,從農耕為業逐漸轉向教育。家家戶戶注重培育子女讀書。從那時起讀書的種子生生不息,源源不斷從小山村走向社會的各行各業。這樣使的一些讀書改變命運的、農家孩子獲的了為社會服務的機會。辛勤的耕耘必然會結出豐碩的果實,據不完全統計上世紀八十年代,從這裡走出了20多名中專生。之後至今又陸續走出本科以上學歷的學子60餘人,其中碩士研究生20餘人,博士研究生8人,且有多人考入清華和上海交大等名校,並就職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在外公職人員達80多人,其中副科以上幹部30餘人。八十年代全村人口最多時達380餘人,這樣的比例在古交地區實屬罕見,一時聲名鵲起讚譽不絕,小山村也由此而進入人們的視野,坊間戲稱:‘古交第一坡’。雖是調侃之詞,也不乏褒獎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