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大坡村


弓才赋

钟灵毓秀大坡村

山野乡土,民风淳朴,地灵人杰。登高远眺望,丘岭逶迤;层峦叠嶂,汾水如带。群山环抱,众星拱月,身披袈裟黄土地。春雨后,坡上草泛青,袅袅炊烟。

田园如诗如画,无数先人竞辛劳。昔明清远祖,洞穴而居。垦荒耕织,丰衣足食。忠孝仁爱,勤敬慈和,厚德重文养情操。润桑梓,子孙竞风流,绵延传承。

在吕梁山腹地的庙儿山腰,怀抱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野小村,她就是我的祖乡大坡村。

大坡村的久远历史无从考证,早在明世宗九年(公元1531)张氏八世祖张信从解家塔迁徙至此安家。之前王姓是这里的老住户,祖居年代无从考证。清康熙51年(公元1713)弓氏八世祖弓学朝从前曹坪村栲栳湾迀居于此。陈姓是十八世纪初与张姓姻亲迁入。

大坡的历史沿革解放前一直隶属于阳曲县河口都,上世纪四十年代前与解家塔村合并一个村政管理,解放后属阳曲县四区辖独立行政村,一九五八年属河口工矿区曹坪乡,一九五九年归属古交工矿区河口管区,大管区撤消后归曹坪乡辖,2001年合并乡镇归河口镇辖。

钟灵毓秀大坡村

这里是标准的黄土高原地貌,丘峦起伏沟壑纵横,群山环抱众星拱月。靠山北峁高大雄浑敦厚,像一个身披袈裟散坐入定的高僧慈眉善目,台阶式的村庄就散落在僧人胸前的大坡上,这大概就是村名的起源由来吧!南梁突兀像琴台一样横亘在坡前的百米处。前后山梁沟畔淤口都是肥沃的厚土,是最适宜植物生长的胶泥地。我们的祖先选择这里、首先是看中了这里的沃土。家居少有平房大部分承袭祖先的穴居窑洞为主,巧用地形成本低下冬暖夏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一代一代的大坡人培养了、勤俭厚道吃苦耐劳的民风,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在改善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环境,为子孙后代营造了一块适宜生存、如诗如画的美丽家园:春来莽塬草泛绿,泥浪翻滚吐清香。鸡鸣犬吠牛羊欢,桃花含苞杏花妍。夏日南梁山花俏,布谷声声知了和。庄稼拔节降甘霖,阡陌踏歌锄禾忙。秋风吹来五谷香,稼禾昼夜复垅黄。乡邻奔走收割忙,精粮款款入新仓。冬至山野换新装,峁梁沟壑白茫茫。雪沃良田肥劲土,溯风吹过报晓春。

钟灵毓秀大坡村

西山沟畔有座山神土祠庙,内置一块清乾隆42年(1778)的石碑记载:其年这里曾有三只老虎出没袭击商旅,村人发现后祈祷不去,遂群起而攻之围追堵击,将虎逼入洞穴燃火烟熏致死。由此可见在那个年代这里的森林植被很茂盛,可供耕种的土地面积很少,居住的人也不多应属山庄。祖先们之所以选择这里安家落户应是逐地而来,随着垦荒面积的扩大,人口逐渐增加而小具规模。

这里自古以来水贵如油,须到五华里外的曹坪沟担挑。一代一代的大坡人曾做过各种尝试,勘探打井管道输水终因无果而终。为此老祖宗很早就发明了旱井蓄水,在村边路旁雨水流经的地方,深挖两丈多的蓄水旱井,在夏季头场雨将路面洗净后,导引雨水流入,撒上石灰粉杀茵,将井口捂盖发酵后可供人畜饮用。虽不及林泉甘甜然熬制豆腐古交一绝堪称上品。八十年代后政府为解决山区人畜饮水,无偿组织罐车定期输送,之后又改造卫生蓄水工程,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吃水困难的状况。

由于地处山区少有市井红尘繁扰,人们普遍纯朴善良勤劳吃苦。解放以前全村40余户人口200多,耕种面积两千余亩,粮食产量可达40余万斤,平均户产万斤。七十年代时曹坪公社的公粮任务三分之一以上是大坡村缴纳,最多时达20余万斤,属古交地区排名在前的产粮大户村。

我对大坡村最深的印象是每年正月初二的祭祖活动,这一天蜿蜒的环山公路上车水马龙,凡是在外居住的本村籍乡人都要回来,往日宁静的小山村沸腾了。比过年和赶会唱戏热闹多了,族人们携妻带子结伴而来,有的甚至带上外地朋友前来观光游览。祭祀以氏族为群体,午时初刻南北山坳鼓乐齐鸣炮声连天颇为壮观。午饭是宗族协商筹办集体组织聚餐,饭菜虽简但热闹气氛非比寻常,全村人欢聚一堂、喜气盈盈是任何一个村落没有的先例!

钟灵毓秀大坡村

大坡村有史以来地处偏远农耕传承,并无可点文化名人。唯清嘉庆年间(1796),我十世祖弓朝力,弓朝忠兄弟二人精通堪舆之术,方圆百里颇有名气。据崖头村圣母庙清道光十年(1830),马连咀村南海寺清道光十八年(1838),庙儿山狐爷庙清道光二十年(1840)碑铭记载,三座古庙风水选址就是他们的杰作。同期晋西北八县诸多寺庙和大户人家的坟茔选址请他们堪舆者居多,学问之精名声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通提高,人们的生存观念也有了彻底改变,从农耕为业逐渐转向教育。家家户户注重培育子女读书。从那时起读书的种子生生不息,源源不断从小山村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这样使的一些读书改变命运的、农家孩子获的了为社会服务的机会。辛勤的耕耘必然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八十年代,从这里走出了20多名中专生。之后至今又陆续走出本科以上学历的学子6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0余人,博士研究生8人,且有多人考入清华和上海交大等名校,并就职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在外公职人员达80多人,其中副科以上干部30余人。八十年代全村人口最多时达380余人,这样的比例在古交地区实属罕见,一时声名鹊起赞誉不绝,小山村也由此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坊间戏称:‘古交第一坡’。虽是调侃之词,也不乏褒奖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