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清苑

保定市,简称保,古称保州、清苑,毗邻北京,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名人,如颛顼帝、尧、廉颇、蔺相如、荆轲、刘备、张飞、祖冲之等等。

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清苑

保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期。

石器时代保定市区、县域内已有人类活动,文明繁盛。今市区的徐水南庄头遗址是迄今为止在华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距今约10500-9700年,填补了新石器时代文化代表性遗存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之间的空白。据《史记》《资治通鉴》记载,黄帝与各诸侯“合符釜山”,成为天下共主,即在今保定市徐水区釜山。顺平、唐县等地为尧帝故国,望都县原名庆都县,以尧母庆都部族于此得名。易县一带是夏商时期有易氏故地。市内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曲阳县钓鱼台遗址,夏商时期的唐县北放水遗址、商周时期的满城区要庄遗址等。

先秦时期

周代保定地区分属燕、赵、中山国。战国中期(约前311年)燕昭王于今保定市易县东南建燕下都,是发现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前295年,燕昭王在今保定市中心东五里建广养城,城周五里。因河流交汇,水草丰美,被燕昭王选做牧战马之城,又称为空城,是为保定市区最早的城池。

汉晋隋唐

秦属上谷郡,故又称上谷。汉时起,保定处于冀州中山郡与幽州涿郡的交界地带,因处中山之北而称北平,北魏时期市境内设北平郡。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在今市中心东北约五里建乐乡城,置乐乡县,属信都国,保定始设县;又有樊舆县、樊舆候国,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子樊舆侯刘修的分封地;新莽改称乐丘,东汉废;西晋重置,属高阳国;北魏新置清苑县,与乐乡县同属高阳郡;北齐清苑、乐乡均废入永宁,后改永宁为乐乡;隋改乐乡县为清苑县,属河间郡;唐属河北道莫州。

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清苑

宋金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因清苑为宋朝皇帝祖籍,宋祖陵所在地,改清苑县为保塞县,置保塞军。宋真宗赵恒曾在圣旨中说:“保州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乃宣祖之旧里也。”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易州满城县南境入保塞县,并升保塞军为保州。淳化三年(992年),呼延赞、李继宣先后知保州,筑城关、葺营舍,疏浚一亩泉河与鸡距泉水汇合流入保州城关。

金天会七年(1129年)于保州设顺天军节度使。大定十六年(1176年)复保塞县为清苑县。贞祐元年(1213年)十二月,蒙古军攻陷保州城,屠城,城废。次年(1214年),保州移治满城。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降蒙金将张柔由满城移驻保州(今保定址),令贾辅、毛正卿、苑德重建保州城。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改保州为顺天路。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易名保定路,辖七州(含十二县)、八县,共二十县。十七年(1280年)置官领保定织染局。

明洪武元年(1368年)保定路改保定府。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行都司为大宁都司,移驻保定。明初年,设蓟辽总督,全称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节制顺天、保定、辽东三巡抚,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

正德十年(1515年)设保定巡抚。嘉靖十年(1531年)建二程书院(院址今西大街路北),后改称金台书院。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在府治西北建上谷书院。四十四年(1616年),在城东南角建清真寺。

崇祯十一年,保定总督从蓟辽总督中析出,其独立总督保定、山东、天津、登莱四巡抚之地。

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清苑

大慈阁旧景

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始为直隶省会。雍正二年(1724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莲池书院(今古莲花池)。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于城内西南角建淮军公所。光绪元年(1875年)九月,天津至保定的电报线路完工。光绪十一年(1885年)基督教会在址舫头东建基督教堂。光绪十五年(1889年)架设保定至西安的电报线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卢汉铁路卢保段,次年一月通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保定创办电话。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卢汉铁路保(定)正(定)段通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建慈禧行宫,慈禧挟光绪帝来保驻跸三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建保定育德中学。该校曾为河北省同盟会机关驻地。同年,以莲池书院藏书楼为基础,建直隶省图书馆。

历史是我们的根,是祖先留下的印记,无论何时,根不能丢,它是我们继往开来的唯一凭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