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鄉村融入大世界——碭山縣「薛樓現象」的調查與思考

編者按:薛樓園區,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皖北碭山的普通小鄉村,因解放思想迎來了新生,因深化改革帶來了鉅變,因開放發展與外面世界建立起關聯。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大步跨越,昔日偏僻落後的面貌煥發出新的容顏。十年砥礪滄海桑田,一代芳華書寫奮鬥。薛樓園區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和群眾意願的實體經濟發展之路,為激發內生動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可複製可操作的做法和經驗,被稱之為“薛樓現象”。

在中國改革開放30週年之際,原碭山縣黃樓鄉神湖村和碭山縣苗圃場合並組建薛樓園區,2012年進行擴園升級,將關帝廟鎮所轄的5個行政村劃歸園區,2014年園區黨工委、管委會對基層組織進行調整,組建了清河、利民、便民、神湖4個社區,總人口3.4萬餘人,面積55平方公里。在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座標上,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經過10年耕耘,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園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昔日偏僻落後的村落變成了兩岸三地客商創業興業的投資熱土。對欠發達地區的鄉村振興具有典型的示範效應,成為遠近聞名的“薛樓現象”。園區圍繞板材加工,打造產業集群,匯聚了中林、佳華、匯金、虹翔等35家規模企業和100多家小型企業,培育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創造“鳳凰、大市”等省級以上著名商標,獲得“CE、FSC、Q-Mark”等相關國際認證。先後獲批省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省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宿州市林木產業基地、宿州市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工業生產總值由2008年的6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43.84億元,增加了7.3倍,年均增長22.1%;固定資產投資由2008年的4.3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23.64億元,增加了5.5倍,年均增長18.5%;工業用電量由2008年的318萬度增加到2017年的6200萬度,增加了19.5倍,年均增長34.2%;財政收入由2008年的580萬元增加到2017年的4450萬元,增加了7.7倍,年均增長率22.5%;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8年的4300元增加到2017年的15150元,增加了3.5倍,年均增長13.5%,高於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3908元,群眾的幸福指數持續提升。2017年,園區主要經濟指標和社會發展指標在碭山縣居於前列,經濟總量58億元,是全縣13個鄉鎮中後八位的總和。

一、小產品對接大市場

經過近10年發展,園區形成以板材加工和傢俱製造為主導、五金工具和糧食加工為輔助的產業格局。依託外商雲集的溢出效應,利用產品的地區差異和市場需求,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現有140餘家中小企業,其中規模企業35家,外向型企業12家,累計完成投資額80億元,2017年實現出口創匯5000萬美元。企業主動對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建立多元化市場體系。大力開拓國內市場空間,利用產品的比較優勢,深度參與市場競爭,在實體經濟式微的大環境下仍然取得了驕人成績。凱林木業公司立足國內市場的板材需求,加強產品的質量和環保管理,執行中國GB9846.4-88等標準,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板材質量穩步提高,產品直銷蘇、滬、魯、鄂,得到了客戶的充分讚許,年產值4000餘萬元。

在開拓國內市場的同時確立國際化的發展定位,圍繞東南亞和歐美市場的准入要求,獲得歐盟CE認證、全球森林可持續發展“FSC森林認證”、美國加州“CARB”認證等。構建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標準和體系,打通國內加工製造與國際市場需要之間的關係。園區中林公司是國內最早研發和生產覆膜膠合板的專業木業企業之一,集生產、銷售於一體,產品全部出口,90%以上面向歐盟市場。為更好在歐洲市場立足,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按照歐盟EN-13986標準執行,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建立符合歐盟市場的質量要求和標準要求,產品信譽在歐盟各國業界獲得了高度認可。

園區各類企業在利用當地勞動力和資源優勢的同時,不斷引入新技術,新理念、新人才、新設備,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小產品”的市場佔有率。虹翔木業引進韓國市場和技術工程師,負責市場分析、產品設計和質量監控,提高產品的國際化水平。中林公司引進瑞士定厚砂光、意大利電腦數控開料等國際一流設備,提升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廣受客戶好評。佳華公司基於歐盟、中東、東南亞等地區不同市場需求,引入國際木機生產設備,10年來市場份額穩中有升。另外,為打通英國市場,該企業取得英國Q-MARK認證,產品直銷英國,業務量在同行業中居於前列,客戶誠信度高。

二、小企業扛起大旗幟

園區企業在不斷加快發展自身的同時,勇於扛起有使命有擔當的旗幟,在國際和國內都展示出良好的形象。

在國際貿易爭端中贏得了國家榮譽之旗。順應國家對外開放的時代洪流,園區企業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應對國際不同地區的市場規則,它們積極主動作為,面對非法的貿易制裁,堅持規則堅決捍衛合法權益,為中國眾多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樹立了典範。中林公司是一家生產奧古曼膠合板為主導的出口型企業,主要面向歐盟市場,在歐洲市場具有廣泛的客戶群體。公司起步伊始,歐盟對中國發起奧古曼膠合板反傾銷訴訟,國內市場受到劇烈衝擊,一旦敗訴將意味著面臨高額稅率從而失去歐洲市場。中林公司作為訴訟的受損方積極開展應訴,經過兩年的艱苦努力,最終打贏了此次貿易爭端,取得勝訴,公司也因此得到了歐盟市場的6.5%全國最低稅率。此次勝訴在全國僅4家企業,中林公司打贏這場貿易爭端,為外向型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市場、不懼市場挑戰、贏得市場競爭扛起了一面旗幟。

在國內生產經營中扛起了社會責任之旗。在脫貧領域和社會幫扶領域,園區企業同樣扛起社會責任大旗。園區34家企業在發展壯大自身的同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參與脫貧攻堅和弱勢群體的幫扶救助,帶動和幫扶貧困戶約565戶超過970人,帶領園區群眾共同決勝全面小康。匯金公司積極把下崗職工和殘疾人就業放在重要位置,安排特殊崗位用於殘疾人和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其中安置殘疾人和下崗職工41人,為弱勢群體提供了切實有效的增收平臺。同時,它們積極參與金融扶貧,帶動近500戶貧困戶進行金融貸款參與入股分紅,貧困戶一年戶均分紅收入2000餘元。浩良公司在做大做強的同時,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安排特定崗位用於5名貧困戶就業,貧困戶月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義彬公司與園區利民社區合作建立扶貧工廠,採用合作共建模式,帶動20戶貧困戶脫貧,平均每人增收3000元左右。

三、小人文彰顯大關懷

園區企業在提升經濟實力的同時,不斷加強企業內部人性化管理,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打造情感交融、榮辱與共的成長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注重員工的人性關愛。針對農村務工人員的實際狀況,儘可能做好不誤農時,不耽工作。義彬公司採取人性化管理手段,建立“農事+企事”彈性工作時間制度,職工遇到農忙或者天熱時,適當延長上班時間,讓農民既能保證務農,又能務工。虹翔木業成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加大對年輕職工的關心、關注、關愛,解決年輕員工職業成長中困難。注重員工的素質提升。最大限度地挖掘員工潛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教育培訓不斷提升員工的技能素質和管理能力。佳華公司圍繞員工能力提升,根據工作需要動態制定培訓計劃,提高新技術、新技能、新理念的實際運用,不斷滿足員工技能發展的需求。注重員工的價值發揮。尊重員工的價值創造,根據員工實際因崗定人,讓知識性人才參與管理,讓勞動性人才大顯身手,讓專業性人才盡其所專,讓身殘志堅者盡其所助。匯金木業公司按照人員的不同屬性進行合理定崗,發揮員工個體的潛能,實現個體價值的有效轉化,後勤服務由殘疾勞動者擔任,企業管理由專業化人才參與,一線生產由身體素質較高者執行。虹翔木業採取“差異工資制”,不同崗位採取量化式工資考核指標,既能保證合理勞動量和最大化提升企業運行效率,又能增加其個人收入和實現自身價值。

四、小文化體現大境界

園區企業不斷構建有生命力和責任感的文化環境,以黨建文化和誠信文化為核心持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黨建文化引領發展力量。園區始終把非公黨建作為基層黨建的重要內容,成立非公企業綜合黨委和黨總支指導非公企業黨建工作,每年投入15萬元用於非公企業黨的建設,40%的黨員發展指標用於非公支部。企業按照園區黨工委的總體部署,積極發揮黨組織在企業的引領作用,法人代表是黨員的同時擔任黨組織負責人,法人不是黨員的進行交叉任職,任職比例達到100%。企業黨組織自覺發揮核心作用,積極開展“黨員責任區”、“黨員示範崗”等活動,帶領和引導職工立足崗位作貢獻,用黨員帶動職工,輻射員工和周邊群眾近7000人次。企業和黨員群眾一道自發捐資11.4萬建成利民社區黨員活動廣場。建立企業網上黨支部,“把支部建在網上,把黨員連在線上”,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提升黨建力量。湧現出一批如中林木業有限公司黨支部、虹翔木業有限公司黨支部等為代表的“雙強六好”非公企業黨組織。非公黨建的發展,吸引著臺灣企業家張總主動向園區黨組織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

誠信文化凸顯企業品質。“小信誠,大信立”,誠信是企業長久發展的立身之本,也是企業贏得市場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無形資產。園區企業始終把誠信經營放在重要位置,切實加強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將誠信文化打造成企業的“金字招牌”和“通行證”。義彬公司把產品質量放在生產線上,採取“質量倒推法”,生產環節環環相扣,質量總監全程監控。佳華木業加強內部作業指導,形成作業指導書,保證生產質量,設立檢測實驗室,進行產品測驗,與南京林業大學合作,開展“第三方質量檢驗”,全鏈條實現產品的質量安全,多年來在歐洲等國際市場實現客戶零投訴。不斷加強金融資產的誠信經營管理,遵守財務信用制度,多家企業獲得“金融誠信企業”“誠信單位”“AA級信用企業”稱號。

五、小幹部勇闖大事業

“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薛樓現象的發生必有其黨員和群眾勇毅而篤行的歷史創造、一往無前的開拓精神、不忘初心的時代堅持。

薛樓園區的前身苗圃場,受地理位置偏僻的影響,群眾小農意識濃厚,寧願固守自己“一畝三分地”,也不追求發展的“十萬八千里”。10年前園區經濟以傳統農業為主,生產力水平較為落後。基礎設施薄弱,無一條完整的硬化道路。公共服務欠缺,人才隊伍匱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處在碭山後列,群眾人均純收入僅4300餘元。

園區班子團結帶領黨員幹部群眾,秉持“把責任舉過頭頂、把名利踩在腳下、把百姓裝在心中、把本色進行到底”信念,發揚“5+2”、“白+黑”的工作作風,抓黨風帶政風促民風揚家風,聚人氣接地氣揚正氣匯財氣。起步伊始面臨著資金、人才、政策等各種要素制約,在自始未舉任何債務的情況下,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自強不息、艱苦創業,堅持走一條激活內生動力式的振興之路,譜寫了一幅“可學可贊”的發展篇章。

選擇實體經濟發展模式。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的資源和勞動力成本逐漸提升,必然出現產業轉移。園區黨政班子審時度勢,經過綜合分析,作出採取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向工業化轉型的科學決策。依託本地豐富的楊木資源、糧食資源、人力資源,確立“先引鳳→再築巢→再引鳳”的發展思路,選擇以板材加工、傢俱製造為首位產業,機械製造、食品加工為支柱產業的發展方向。不斷開展招商引資,優化投資環境,發展實體經濟。迄今雲集了一批臺商、港商、浙商、粵商、滬商、蘇商,成為宿州農村地區外商彙集最多的前沿陣地。園區成立以來,累計建設標準化廠房80餘萬平方米,累計引進各類項目80個,其中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30家,固定資產投資3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25家。

創新人才管理和使用機制。採用“招、聘、借、調、請”等方式招攬人才,集聚一批產業發展、公共服務、規劃建設人才。對於難以常駐的緊缺型人才,採取訂單式服務方式,與淮海發展研究院、江蘇師範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南京林業大學、安徽大學農村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等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參與園區的規劃編制以及產業發展、企業轉型和鄉村振興研究。

創新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和治理模式。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為抓手,不斷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對原9個村(社區)進行區劃調整,以四個產城一體化指揮部駐地為基礎進行大社區建設,採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把黨委設到社區,由園區副科級幹部擔任黨委書記,並由園區招聘人員做好社區群眾服務,做到人員下沉、指揮前移、職能強化,打通群眾服務的“最後一公里”。堅持多渠道多形式籌集社區組織運轉經費,園區每月補助社區6000元運轉經費。在全市率先成立社區紀委,配足紀委班子,實現黨風廉政建設“無死角”。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法治園區建設,推行“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治理方式,成立了社區鄉賢工作站,社區群眾共同制定“村規民約”,以農民的“法”平農民的“事”,遇到重大事項與村民集體商討簽字,讓“陌生人社會”治理模式又進入“熟人社會”治理體系。

如今的薛樓園區,三產融合明顯加快。形成了以工業為主、農業和服務業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依託農業資源優勢,組建聯合體,以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業“接二連三”、農民“進二進三”,注重發揮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的重要作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生產加工商貿的有機銜接,就地創造了近18000個工作崗位。產城融合明顯加速。新型城鎮化建設如火如荼,把產業打造成城鎮的核心,把城鎮建設成產業的載體,以產業發展推動人氣的聚集,以城鎮建設為產業發展提供生產要素和落地空間,實現土地和空間集約化利用,園區中心區已集聚人口1.1萬人,佔園區人口的30%。城鄉融合明顯加強。全面構建新型城鄉關係,讓農民投身於城鎮化發展中,積極推動工業反哺農業,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改善力度,形成了三縱四橫的交通格局,公園公墓、集社區多功能服務中心與衛生室於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樓,配備休閒場地的農貿市場、商業綜合樓等公共服務項目和公共文化設施相繼建成。黨建與發展融合明顯加深。以黨建為重點,打造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鏈,實現黨組織建設覆蓋率100%。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在服務園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引領作用不斷增強,抓黨建促脫貧、抓黨建促發展成效顯著,貧困人口從最初的2933人下降到2017年底655人,貧困發生率由8.32%下降到1.86%,黨員幹部帶頭創業致富,帶動外出務工人員2500人回鄉創業就業。昔日鄉村的冷寂在這裡遇到現代園區的繁華,傳統鄉土的氣息在這裡見證創新發展的奇蹟。

“薛樓現象”探索於國家農村綜合改革的偉大背景,誕生於創新體制機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期盼,成功於統籌城鄉發展破解“三農”難題的偉大實踐。回溯“薛樓現象”的形成過程,一條線索清晰可見:只有順應改革開放的發展大勢,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響應人民群眾的發展期待,凝聚多元社會主體參與的蓬勃力量,才能走出一條因地制宜振興鄉村的發展路徑。

“鞍馬猶未歇,戰鼓又催徵”。當前,“薛樓現象”呈現的美麗畫卷正在新時代鄉村振興宏偉征程中徐徐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