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辽河)——齐邦媛的一生,二十世纪国人颠沛流离的侧影

通过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写出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

本书作者以逾八十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巨流河》,其以缜密通透的笔力,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一种普通又特别的角度给与我们不一样的风景。

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是借着父亲齐世英的经历,串联起一代铮铮铁汉们在侵略者炮火下头可抛、血可洒的气概与尊严;一是从自己诞生、童年写起,战火中逃离至重庆,八年间受南开中学与武汉大学教育,受业于名师,得文学启蒙,大学毕业后在台湾的颠沛生活。

巨流河(辽河)——齐邦媛的一生,二十世纪国人颠沛流离的侧影

  • "我一个单身女子要渡台湾海峡去刚发生二二八动乱的台湾,是不可思议的事。每一个人都说,你去看看吧,当作是见识新的天地,看看就回来吧。大家都给我留一个宽广的退路。

    一九四七年九月下旬,我随马叔叔渡海到台湾,想往着一片未知的新天新地。爸爸给我买的是来回双程票,但我竟将埋骨台湾。"

  • "我以为《巨流河》之所以可读,是因为齐邦媛先生不仅写下一本自传而已。透过个人遭遇,她更触及了现代中国种种不得已的转折:东北与台湾----齐先生的两个故乡----剧烈的嬗变;知识分子的颠沛流离和他们无时或已的忧患意识;还有女性献身学术的挫折和勇气。"

  • "我们(抗战初起时)实行焦土抗战,鼓励撤退疏散,然而对忠义的同胞没有作妥善的安置,对流离失所的难民没有稍加援手,任其乱跑乱窜,自生自灭,这也许是我们在大陆失却民心的开始吧!我从汉中长途行军回援贵州时,发觉满山遍野都是难民大军铁路公路员工及其眷属,流亡学生与教师,工矿职工和家眷,近百万的军眷,溃散的散兵游勇及不愿作奴隶的热血青年,男女老幼汇成一股汹涌人流,随着沦陷区的扩大,愈来愈多。他们对敌军并无杀伤力,对自己的军队却碍手碍脚。这股洪流的尾巴落在敌军的前面,其前锋却老是阻塞住国军的进路。道路上塞了各式各样的车辆从手推车到汽车应有尽有,道路两旁的农田也挤满了人,践踏得寸草不留,成为一片泥泞。车辆不是抛了锚,就是被坏车堵住动弹不得。难民大军所到之处,食物马上一空,当地人民也惊慌地加入逃难行列。入夜天寒,人们烧火取暖,一堆堆野火中夹杂着老弱病人的痛苦呻吟与儿童啼饥号寒的悲声,沿途到处是倒毙的肿胀尸体,极目远望不见一幢完整的房屋,顷生人间何世之感,不由得堕入悲痛惊愕的心境,刚劲之气随之消沉,对军心士气的打击是不可低估的。"

巨流河(辽河)——齐邦媛的一生,二十世纪国人颠沛流离的侧影

  • "张大飞队长已于五月十八日在河南上空殉职。这一包信,他移防时都随身带着。两个月前他交给我,说有一天他若上去了回不来,请找按这个地址寄给你。我在队上担任修护工作,随着他已经两年,他是很体恤人的好长官。我们都很伤心。从他留在待命室的上装口袋里找到一封你的信。也一并寄上。望你节哀。"

巨流河(辽河)——齐邦媛的一生,二十世纪国人颠沛流离的侧影

张大飞 上尉——辽宁营口

读完整本书,最深的感触就是人生的境遇是整个时代的缩影。无论齐邦媛先生观点如何,境遇如何,她也是被时代裹挟前进。在特定环境下做的每一步选择都像掷骰子一样,没有人知道下一步会通往何处。历史不是必然,它是由无数偶然组成。在那个时代,个人的小小视角怎能看懂国家会不会亡,党派会发展向何处,个人是不是要离开故乡。齐先生是一个受万般保护的人,尽管在颠沛流离的20世纪中国,她的视角很小、很窄。既没有他的老师那样世事通达,又没有勇敢面对和改变这一切的勇气。只能龟缩在父亲强壮的背影后用自己悲郁的视角淡淡的描述真个中国历史变革的年代。

就算没有人知道正确的选项,也没有人能站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看清局势,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没有参考,没有对照,长者的话不一定正确,每个人都处于非左即右的两难中。齐先生说她一生未涉及政治,也许连她自己也未意识到,作为齐世英的女儿,她的生长环境早已铸就了她的政治基石。但相比于大多数人,她是幸运的,起码选择键还握在她自己手上,即使不知道会通往何方。战争年代的大多人,他们没有选择,只好任由自己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泥沙基石,或者成为历史的建造者。


一个不一样的角度,一种不同的历史感受。这本很宏伟,但格局又很小,隐约中可以发现台湾文学的传承源头。这是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特殊环境下诞生的非平民传记,同样可以完善我们心中的刻板角色。让我们更加了解历史,对过去负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