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三王——王素君

汴京三王——王素君

王素君,开封市人。5岁从艺,7岁登台。原工旦行,其扮演的苏三、祝英台、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以及小二姐,均属上乘佳品。老一代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攻旦行,又是豫剧文小生泰斗,1953年,自在《陈妙常》一剧中反串小生潘必正,引起轰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遂成生行能手,是豫剧舞台上少有的"生旦两门抱"的全才演员。自幼入许昌著名的"二油梆"戏班学戏,并随戏班演出于许昌及周围许多县市。与王敬先、王秀兰并称为"汴京三王"。原从沙河调老艺人曹金瑞学戏,后又得杨金玉、杨凤书(即大憋妞)、管玉田、张子林、娄凤桐、赵清和、桑振君等祥符名学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王派"小生艺术。她创立的王派小生艺术,深深地影响着豫剧生行中的几代演员,是一个颇具威望和影响的艺术流派。

汴京三王——王素君

汴京三王——王素君

汴京三王——王素君

王派小生的声腔特色首先得力于她那条很有特点的嗓子:音域不高,但宽厚清醇,略带些鼻音,沙沙儿的,甜甜儿的,就像她故乡的特产--汴梁西瓜中的"脆沙瓤儿"。听她的唱,可以让你联想起越剧中的尹桂芳、京剧中的程砚秋、黄梅戏中的王少舫。同是一样旋律,但只要从她口中吟出,便别具一番特殊的风味。就是这条嗓子,也不知唱吃了多少观众。就是这条嗓子,往往一个幕后的"闷廉"的高唱,一个台前"叫板"的低吟,都能赢来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它能唱出潘生的潇洒、张珙的痴情、王金豆的憨厚、吕蒙正的迂腐。它能在《小二姐做梦》这个独角戏中,一口气唱上50分钟,并能运用花旦、青衣、彩旦、小生、小丑、老旦六种行当的程式艺术,唱出小二姐、刘二姐、母亲、嫂子、哥哥、新郎、娶客婆、小姑子及轿夫等10余人的鲜活形象。这也许就是音乐家们常讲的"声音造型"和"音乐形象"吧。王素君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那就是她能"反宾为主",把配角唱成主演,靠的是她那潇洒自如、出神入化的表演。比如《陈妙常》这出古典名剧,在川剧是以旦角为主演的。移植到豫剧后,先是以生旦并重,但后因素君在剧中的出色演技,使潘必正这个人物光彩照人。到省一团后,该剧便只好以《必正与妙常》的剧名贴演,成为以小生挑梁主演的王派经典剧目了。再如,她调省豫剧院后,经常为常香玉配戏,但给常香玉配戏往往是要充当"悲剧角色"的,因为常大师在舞台上的光彩,是会让观众无心再观顾其他角色的表演的。然而,王素君就有这本领,将这个"悲剧角色"演成喜剧:一出《花木兰》常演后半场,王演前半场,王同样能获得掌声;一部《拷红》,张君瑞的艺术形象与红娘相映生辉,双璧鼎立。"舍不了莺莺贤妹"的唱段与"樵楼上打四梆"同样在广大戏迷中传唱……

汴京三王——王素君

汴京三王——王素君

王素君意味深长地说:"戏剧这一块阵地,她给了我乐趣,给了我和观众沟通的舞台,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是我一生吃不完、用不尽的财富。"七十多的老人,仍保持着良好的心态,用感恩的心态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她的随意、她的乐观、她的亲切都告诉了我一个生活的真谛:知足常乐。她有三个愿望:第一是希望自己能够在有生之年再为广大的青年演员和戏迷观众共同唱戏、说戏;二是好好锻炼锻炼身体,在社会主义的优越条件下,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三是希望在旦角百花齐放的时代,上级能够重视生行表演,生行演员也不要自弃自馁,要拿出好的成绩,将生行表演发扬光大。

汴京三王——王素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