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清明》小诗让文人改成了这样,太有趣啦!

唐代诗人杜牧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首《清明》小诗让文人改成了这样,太有趣啦!

这是一首清新自然、寓意深远、耐人寻味的佳作。细雨绵绵,天色阴沉,道路泥泞,行人伤感,表达了清明这一特定环境中行人的思绪和愿望。这不仅是一首传诵十分广泛的诗,而且也是被后人改为其他文体形式最多的诗。 曾经有许多人,从多方面加以修改,而且改得很有趣很妙,竟也妙趣横生,别有一番风味。

一首《清明》小诗让文人改成了这样,太有趣啦!

整首诗给人的幻境是清明节来了,总是春雨绵绵。在雨的清洗下,杨柳变青了几分,柳条也婀娜多姿,在春风的吹动下跳起了秧歌舞。大地上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绿。多美的春色! 老水牛,放牛娃在湖边,欣赏青春的美丽景色。此时,一位书生蹒跚地走过来,穿着白色的外衣,头戴“太白”帽,抚着不算太长的胡须。可能是清明节吧!使他变得神思茫然,他可能是去怀念故去的人。走在稀稀疏疏的人流中,他显得格外醒目。这时书生走了过来,恭恭敬敬地向放牛娃行了个礼,说道:“请问小哥,附近哪儿有酒家?”放牛娃放下短笛,想:可能他是借酒消愁,迫不及待地寻找酒店吧!于是,他骑上牛背,伸手指向了不远处的杏花村,那个杏花村可是远近闻名的村庄,专产好酒。书生听了,忙忙道谢。之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走向了那个神秘的地方——“杏花村。

一首《清明》小诗让文人改成了这样,太有趣啦!

【一】 旧时有人为了给孩子启蒙,将其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二】 有将其改为四言诗的: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据说清代纪晓岚觉得杜牧的这首诗不够精炼:“雨纷纷”自然在清明时节;“行人”必然在路上;第三句是问句,“借问”就成多余;“牧童”只是被问者,无关紧要。因此他将每句头两个字删除,遂成一首五言绝句:【三】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四】 也有将其改为六言诗的:清明时节雨纷, 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

一首《清明》小诗让文人改成了这样,太有趣啦!

传说,在公元1078年清明这天,大文豪苏轼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吟诵了这首诗。恰巧张山人兴致很高,知苏轼才华横溢,便有意一试,要求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苏轼欣然答应,便脱口而出:仅变几处标点,竟成了一首绝妙小令:【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纷纷”在诗中形容雨,在词中形容行人,更显自然贴切。“有”本指酒家有否?现改为“酒家何处”,也就是说“酒家在哪里”,无须再用“有”。而将“有”移至“牧童”前,变为“有牧童”,照应上句,衔接自然,音节舒缓有力,句式长短不齐,节奏参差跌宕,更增添了词的韵味。 有人改成为《南乡子》:清明时节,雨落纷纷。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

一首《清明》小诗让文人改成了这样,太有趣啦!

也有创新精神。 有趣的是,还有人别出心裁地只改动诗中的标点符号,居然把《清明》改编成一个时间、地点、场景、人物、台词等一应俱全的微型独幕剧: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一首《清明》小诗让文人改成了这样,太有趣啦!

牧童:(遥指)杏花村

[幕落]……

随着时代的发展,该诗还被巧妙地融入了颇具商业意味的对联中。民国时期,有位商人开了家酒店,请人写幅预示生意兴隆的对联,作者就将《清明》中的诗句改联为: 此即牧童遥指处,何须再问杏花村。 对联贴出后,吸引了众多客人的慕名而来,酒店的生意颇为兴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