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自己,给孩子一个开挂的人生

有一个音乐人兼制作人、电影导演、脱口秀主讲人、综艺导师、文青,这么多头衔,这人是谁啊?就是现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高晓松。高晓松是名副其实的跨界才子,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教育背景成就了高晓松开挂的人生?

高晓松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不符合高知家庭原来所期望的科学家、院士,或者工程师的路线,而是成为了他自己,我想,这和他有个深谙教育之道的妈妈是分不开的。

1990那年夏天,暑假过完,二十岁的高晓松作为清华大学1988届电子工程系的学生,该返校升大三了。可此时的他和老狼在海南,被驻唱歌厅“辞退”,两人攥着一把零钱,算来算去都不够两人回京的路费。

后来高晓松做了一个决定,给老狼买了一张回京的机票,自己留了够买一张去广州的末等舱船票,决定台风一停就上广州。

活出自己,给孩子一个开挂的人生

1990年8月底终于抵达广州的高晓松,身上只剩10元钱一张,毛票几张。之所以选择去广州,是因为当时毕业于牛逼的北京四中的高晓松,除了大部分都考入清华北大的同学,只有中学时4班的一个女生在广州中山医科大,6班的一个男生在中山大学,且那个男生还一直怀疑他女友与高晓松有染,即使是假想情敌,也肯定不受待见。

高晓松先去找那女生,蹭了一顿饭,看看人家"实在没有让我住她男朋友宿舍的良好意图",只好“厚着脸皮摸到风景如画的中山大学找到冤枉情敌喝酒",情敌收留高晓松一夜,第二天下午把还在宿舍睡觉的他摇醒,递给他一张去厦门的末等舱船票,说是白送。之所以目的地是厦门,高晓松说,"我估计那是从广州出发最便宜的船"!

到了厦门,身上仅剩10块钱的他摸到厦门大学,被一个热心的美术老师收留。管吃管住一个月,高晓松偷着用学校传达室的电话给妈妈打了个长途,他在《如丧》一书中如此描述那次对话:

我:“妈妈——”

妈:“你在哪?”

我:“厦门。”

妈:“干嘛呢?”

我:“没事,没钱回来。”

妈:沉默。

我:“你借我一千块钱吧。”

妈:“我的地理知识没出错的话,厦门应该是个码头。”

我:“是的。”

妈:“我没记错的话,你20岁了。”

我:“是的。”

妈:“一个20岁的大小伙子在有码头的地方活不下去吗?”

我:“好吧,我懂了,我偷打的电话,不多说了,挂了。”

活出自己,给孩子一个开挂的人生

也许很多人会质疑高晓松的妈妈怎么可以这样“不负责任”?孩子开学了,放着别人挤破头进不去的清华大学不上,跑到厦门,好歹给你打个电话,还不疯了似的立刻赶过去把他押回来,竟然拒绝给孩子路费?!

高晓松的妈妈就拒绝了,因为在此之前,高晓松的父母曾和高晓松实践了一个赌约:父母见高晓松放假在家什么也不干,就整天写些豆蔻小诗,于是问:“你未来就打算靠写诗弹琴谋生吗?”晓松同学答:“正是!”一番辩论后,父母觉得该让高晓松体验一下现实生活,于是他们达成一个约定,把高晓松从北京火车站送上去天津的火车,上车前搜身,一分钱不许带,如果晓松同学能靠琴和诗歌生存一星期,如期归来,那父母便不再干涉他的任何选择。

两天后,饥肠辘辘的晓松同学主动要求被接回北京,家里摆着一大桌美食,他狼吞虎咽之后摸着肚肚准备接受父母的奚落,但是"他们却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字不提,并且始终没人提起这件事……”

暑假,高晓松和老狼南下海南,他贼心不死的再次出走,流浪是每个文艺青年年青时代的普遍理想。

他的妈妈此时意识到,每个人,终将要靠自己去成长,长成参天栋梁,或者歪脖子的废材,那是他作为一个个体的选择和自由。

给他最初的培育,等他有能力扎根的年龄,放手让他自己去长,而不是非要按着自己的喜好,把一棵大树扭曲成你案上的盆景。

让孩子去历练,去体验,他才能学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高晓松的妈妈是何许人也?她为何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呢?网上关于她的简介如下:

张克群,女,生于德国柏林,4岁时随父母回到中国。1961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退休定居美国。作品有《高低楼房若干》,小说体传记《飞》、《艺术人生》等。

(部分内容摘自李荣《放手的妈妈,成就孩子开挂的人生》,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活出自己,给孩子一个开挂的人生

高晓松为妈妈的书写序:“妈妈生在德国,长在中国,现在住在美国,读书画画、考察古建,颇有民国大才女林徽因之风(年轻时容貌也毫不逊色)。那时梁思成与林徽因两先生在清华胜因院与我家比邻而居,妈妈最终听从梁先生建议读了清华建筑系而不是外公希望的外语系,从此对古建痴迷一生。妈妈中西建筑融会贯通,家学渊源又给了她对历史细部的领悟,因此才有了这部有趣的历史图画(我觉得她画的建筑不是工程意义上的,而是历史的影子)。我忘了这是妈妈写的第几本书了,反正她充满乐趣的写写画画总是如她乐观的性格一样情趣盎然,让人无法释卷。”

真正活出自己、内心强大的父母,不会把自己对生存的焦虑和未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活好自己,赢得孩子的钦佩,身教胜于言传。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在一家公司的纽约总部,办公室门口放着一个鱼缸,里面游曳着一些三寸长的金鱼,有一天鱼缸被人打破了,人们把金鱼先安置在院子里的泳池中,两个月后这些金鱼竟然长到了一尺长!这就是著名的鱼缸法则。

教育,是深入灵魂的事,是精神上的扎根和熏染。教育应该奉行鱼缸法则,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他才能舒展灵魂,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没有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孩子怎么能成龙成凤,一飞冲天呢?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句歌词曾是高晓松妈妈常和他们兄妹说的话。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享受眼前的苟且同时追逐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愿我们所有人都能活出自己,拥有一个开挂的人生,与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