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最真實的愛馬人——「愛馬農夫」張海龍,他是如此愛著馬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大街小巷裡已經看不到馬的身影了。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對馬的喜愛就消失了,相反,在賽馬場、在俱樂部,或者是在田園中,馬的英姿颯爽和忠誠溫厚依然吸引著人們。
身邊最真實的愛馬人——“愛馬農夫”張海龍,他是如此愛著馬

▲張海龍和他的愛馬

當今社會,貓和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人們出門喜歡牽著狗或者抱著貓,與小動物一起玩耍其樂融融。但是您知道嗎,就在一百多年前,大街上隨處可見的動物還不是狗,而是馬。馬車一直都是古代人們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自古以來,馬和人的關係既像是家人,又像是肝膽相照的兄弟。早在古羅馬時代,賽馬就成為一項重要的競技運動,而在中國,“田忌賽馬”的故事也廣為流傳。可以想見,在那個時候,馬已經完全融入了人們的生活。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大街小巷裡已經看不到馬的身影了。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對馬的喜愛就消失了,相反,在賽馬場、在俱樂部,或者是在田園中,馬的英姿颯爽和忠誠溫厚依然吸引著人們。

在平谷區就有著這麼一個田園,一個土生土長的平谷人養馬幾十年,在國內多次賽馬比賽中奪得冠軍,甚至在國際比賽上也拿過大獎。他詼諧地自稱為“愛馬農夫”,他就是賽馬愛好者張海龍。

身邊最真實的愛馬人——“愛馬農夫”張海龍,他是如此愛著馬

▲張海龍經常去草原遛馬

“老炮兒”激起賽馬情

與張海龍見面是在他自己開的太后回故里民宿裡。來到平谷山區著名的太后村,還沒見到“愛馬農夫”其人,卻已經看到了他的馬場。一匹匹駿馬迎著朝陽在圈起來的馬場中悠閒散步,迎面而來的是“風吹草低”的閒適感,這是城市中絕對沒有機會看到的美景。

張海龍本人讓你很容易將他與運動健將聯想到一起。他皮膚黝黑,身材壯實,講話的聲音也格外洪亮。一見面,就熱情地招呼我們嘗一嘗平谷有名的“太后煎餅”,這是當地聞名的特色美食,味道確實獨一無二。張海龍就是在太后村土生土長,而他與馬的情緣,也可以從這裡說起。

當今在城市裡,已經鮮有人養馬了,但是在農村,馬還是人們最忠誠的幫手。張海龍生活的地方也是這樣,小時候村裡面就有馬,他的家裡也養馬。“從小就和馬親近,喜歡馬。”張海龍笑著回憶起童年。如今,他已經有了自己的馬場,並且擁有屬於自己的三十多匹駿馬,成為一名專業的馬術愛好者。

從單純喜歡到專業玩馬,緣於一次令他終身難忘的旅行。時間拉回到1998年,那時候張海龍還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小夥子,一次去山丹軍馬場旅行的偶然機會,一匹當地的土馬馱著他翻越了祁連山。4000多米的海拔,4000多米高的懸崖峭壁,地勢兇險。最讓他記憶深刻的是高原上雪水化成的冰河,在這種狀況下,那匹馬就這樣從頭到尾馱著他翻越了高山。這令他有些難以置信,但更多的是感動。“那匹馬對我觸動很大,當時我就把它買了下來。”張海龍至今提起這匹馬還感觸頗深,馬身上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讓他深深折服,自此他對馬的喜愛便更加不可收拾。

身邊最真實的愛馬人——“愛馬農夫”張海龍,他是如此愛著馬

▲張海龍騎馬照

那匹帶著張海龍翻越祁連山的馬,花了整整兩萬塊錢,光運費就一萬塊。在1998年這絕不是一筆小數目,但是對於年輕時的熱血和衝動,如今的張海龍並不後悔。後來,他給那匹土馬起名叫“老炮兒”,一個頗具老北京味道的名字。這是張海龍的第一匹馬,“老炮兒”一直陪伴他度過了16個春秋,這是多少金錢也換不來的深厚感情。

在“老炮兒”身上,張海龍看到了一股毅力和衝勁,他自己也愛上了這股勁頭。不光養馬,他還開始賽馬。一般來說賽馬手和練馬師是兩個不同的工種,但是張海龍兩者皆能駕馭。他喜歡馬,所以能清楚地摸透馬的習性,一點一點地調教和馴馬,即使有摔打和受傷他也樂在其中。騎上馬後,張海龍又是一個賽馬好手。早在2007年他就拿到了專業騎手證,參加了國內甚至是國際上的多項馬術比賽並且拿到了冠軍。

世界上有很多人,也有很多種愛好,但是能將愛好堅持到底,還能做出成績,實屬不易。張海龍覺得,“做一件事情就要有始有終。”從國產馬開始,他不斷鑽研,又在馬的品種方面研究頗深。如今,他的馬場裡還有美國進口的夸特馬,以及從澳洲、英國進口的純血馬。未來他還計劃要做到更好,將一群同樣愛好的人聚集起來,以馬為媒宣傳家鄉,讓平谷的魅力為更多人所知曉。

身邊最真實的愛馬人——“愛馬農夫”張海龍,他是如此愛著馬

▲小馬駒

馬術進校園“從娃娃抓起”

張海龍對馬的喜愛也影響到了自己的孩子,“雖然他年紀不大,但是騎馬已經是一把好手。”張海龍笑著說,看著稚嫩少年模樣的兒子騎馬,自己也受到了啟發:“應該讓更多的青少年有機會接觸到馬術,學習騎馬這項運動。”

古人說:“養馬比君子。”這是中國人早有的仁愛觀。古時候,馬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據重要地位,在很多人家裡,馬屬於重要的財產,所以人們對馬一直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一匹好馬,當它認定了自己的主人以後,就會忠心陪伴,一生一世都不會改變,比君子還要君子,因此就有了古人說的“養馬比君子”,用來比喻君子美好的德行。

當今社會,雖然人們已經不再需要以馬來代步和勞作,但是騎馬單純作為一項運動,也對身體健康和思想品質都有極大益處。“馬和別的動物不一樣,它有天生的競爭精神。”張海龍說,但凡把兩匹馬放在一起,它們就一定要爭個高低。而且,馬還擁有堅毅的品質,“馬就算是累死,腿斷了,它也要往前跑。”張海龍說,馬的血液裡就沒有“偷懶”這兩個字,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競爭精神。

身邊最真實的愛馬人——“愛馬農夫”張海龍,他是如此愛著馬

▲馬場

因此,如果從小就和馬接觸,對小孩子來說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和健身房裡的運動不同,騎馬能夠和大自然接觸,還能和馬溝通。”張海龍覺得,騎馬能夠欣賞沿途風景,和大自然親密接觸,這是其它運動方式沒有的優勢。當然,騎馬也不像是看起來的那樣簡單,“對腿部力量,全身的平衡能力都有嚴格要求,頭腦一定要冷靜。”張海龍說,馬畢竟是動物,有一定不可控的因素。坐在馬鞍上,看似全身放鬆,但其實全身都要有力,尤其是腿部力量要掌控好。如果馬突然受驚,也要保持頭腦冷靜,及時給馬下達正確的指令。

堅持練習騎術,可以全面提高身體素質。在與馬接觸的過程中,孩子們還可以和馬一起成長,被馬血液裡流淌的競爭精神和忠誠所薰陶,對身心健康發展都有好處。“現在校園裡,因為騎馬運動費用昂貴,學生們沒有機會接觸到馬術。”張海龍說,這就是平谷馬術協會舉辦“馬術進校園”活動的初衷。協會可以為學校提供場地、教學馬和馬術教練,讓更多的孩子能夠接觸到馬,親身體驗馬術運動。“現在很多孩子都不願意運動,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愛上馬術這項運動,從而多和大自然接觸。”張海龍說道。

目前,平谷區馬術協會已經開班教學,和學校合作,致力於將馬術帶進校園。未來,張海龍還將在青少年培養方面做出努力,為馬術的宣傳與傳承奉獻力量。

身邊最真實的愛馬人——“愛馬農夫”張海龍,他是如此愛著馬

▲馬術協會參加平谷桃花節活動表演馬術

平谷桃花節“飛馬”表演

與張海龍交談除了能感受到他對馬的熱愛之外,還能感受到的是他對家鄉平谷的深厚情感。年輕時在外工作了幾年後,他還是選擇了回到家鄉,開了一家農家樂,還將它的名字定為“回故里”,意味著回到故鄉。

藉助自己的心頭之好來宣傳家鄉也是有理可循的。張海龍告訴筆者,一直以來,馬都有著特別的象徵意義。在國際外交上,馬也一直是連接國與國之間的紐帶。土庫曼斯坦總統贈送給中國“汗血寶馬”、法國總統送給中國一匹來自法國共和國衛隊的衛隊馬、蒙古國總統贈送的兩匹蒙古馬,並且在英國,皇家的最高禮遇就是乘坐馬車。

不僅僅是在國際上,在中國馬也一直都被人認為是堅毅和忠良的象徵。龍馬精神、馬到成功、一馬平川等等耳熟能詳的成語數不勝數。就連中國旅遊的標誌也採用了經典的“馬踏飛燕”的形象。不僅如此,據張海龍介紹,北京平谷與馬也有著不一樣的淵源。平谷有不少地名都是以“馬”字命名的,比如馬常營、馬坊、望馬臺,包括平谷區的標誌形象都是一匹飛馬。追本溯源,張海龍說,古代時候的平谷就是養兵之地,兵與馬百年來都是不可分割的,馬坊鎮過去就是皇家的馬房。因此,龍馬精神也成為平谷的精神支柱。

身邊最真實的愛馬人——“愛馬農夫”張海龍,他是如此愛著馬

▲張海龍和他的夸特馬領跑先鋒

秉承著這個想法,張海龍堅定了以馬為媒,宣傳家鄉的信念。2016年,以張海龍為主導,帶領著平谷150多個養馬主,共同成立了北京市平谷區馬術運動協會,成為平谷第一個馬術組織,也是北京第二個在民政局註冊的馬術組織。協會創辦後,趁著平谷一年一度著名的桃花節之際,舉辦了第一屆桃花節馬術活動。活動包括美國AQHA西部馬術聯賽、環中馬術聯賽、百人騎馬觀桃花遊行活動,來自山東、吉林、內蒙等全國各地的馬術愛好者專門趕來參加了這次活動。

活動總共進行了三天,吸引了許多市民前來觀看。不過,這次活動也耗費了張海龍不少精力和財力。作為平谷區馬術協會會長,活動的策劃和實施都要他來操持,舉辦活動的全部費用也都由他自掏腰包,桃花節馬術活動總共花費了四十多萬元,都是張海龍獨自承擔。不過,他對此倒是毫無怨言,“就是想把平谷地區的馬術愛好者都召集起來,走上正軌,帶著大家一起去參加比賽。”

今後,張海龍還將帶領著平谷馬術協會繼續努力,以馬為媒,將平谷區的馬術愛好者召集起來,為家鄉“飛馬”平谷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身邊最真實的愛馬人——“愛馬農夫”張海龍,他是如此愛著馬

▲張海龍正在籌建中的鄉間民宿

與馬為友 樂在其中

每一天繁忙的工作過後,最讓張海龍身心愉悅的事情就是騎馬,“和馬待在一起,是我一天中最放鬆的時候。”張海龍說,騎馬能卸去他一身所有的疲憊和壓力,如果沒有工作,他可以做到每天騎馬,毫不厭倦。

“馬是有靈性的,通人性的動物。”張海龍說,馬的智力相當於人類五歲的小孩兒,“如果是小孩子上馬,馬就會很安靜,不會踢人。”如果是會騎馬的人上了馬背,馬也能感覺到並給出反應。馬與人之間的這種默契感是獨一無二的。張海龍向筆者講述了一個故事。在國外有一匹馬因病雙目失明,卻還能夠根據騎手的指令順利地跳障礙。對於馬來說它的世界是一片黑暗的,對於騎手來講也有很大風險性,但他們卻能夠做到,這完全依靠的是信任感。

這種信任和默契就是馬術運動最有魅力的地方。張海龍說:“別的運動可能會有一個極限,但是馬術運動沒有極限,只會更快。”這是因為馬和人之間的團結協作,人與馬不斷地瞭解對方,人就能夠挖掘更多馬身上的潛力,從而共同進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初張海龍是被馬天然的競爭精神和堅持不懈所吸引,養馬之後,他終日與馬為伴,更欣賞馬忠誠溫良的品質。張海龍覺得騎馬是一個有意義的愛好,既能親近自然,又能鍛鍊身體。其實對於馬來說,遇到他這樣識馬賞馬的默契之人也是一種幸運。

現在,張海龍正過著現代人最嚮往的日子,在美麗的田園中有一家農家樂,擁有自己的馬場。未來,他還計劃開一家民宿。也許很多人不能適應緩慢的鄉村生活,但是對張海龍來說,有馬就足夠。與馬為友,他樂在其中。(來源:京郊日報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