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道德之爭,都淪爲一場暴力?

最近網上撕逼不斷,有朋友通過私信和評論@ 我,這種邀請我一般是不回的。

如果有人懟車企,我感興趣。我當初科普的動力就是懟車企,宣傳一下我認為正確的信息。

人與人之間互懟,我沒興趣,如果是我關注的人,我會看看,一般也不多話。

撕逼看起來是辯理,其實是站隊,到最後一定是人身攻擊。說到底,是一場道德暴力。

只要不違法,真相併不重要。當事人不會認輸,粉絲護主,看客吃瓜。決定輸贏的不是誰真的佔理,而是誰罵的更精彩, 更能爭取看客的支持,來壓倒對方。

如何爭取看客的支持?最好的情況是一方在道理上佔優,但術業有專攻,有些事說了看客也未必懂。

所以,撕逼通常都在道德上分勝負。只要一方成功的佔領道德高地,看客們就一邊倒的支持。而佔領道德高地的一方 ,將獲取一個天賦技能:量產道德之劍。他將一把把道德之劍分發給看客們,看客們手握大劍,獲得一個道德BUFF,攻擊性瞬間強到無以復加,在領主的號召下,看客們前仆後繼的攻擊對方領主,全然不顧自己 的道德是否真的那麼好,也不管對方是否真的那麼壞。

判斷是否道德暴力,即攻擊強勢的一方,是否握有實錘,如果有,就是正當的,如果沒有,那就是潑髒水,就是道德暴力。

但問題就在這裡。

判斷是否有實錘,也是需要付出成本的,看客是否有這個時間和精力去做?通常不會,絕大部分人會跟著感覺走。

誰也不能保證不犯錯,所以被對方抓住漏洞汙一把很容易。不管你本身多麼清白,髒水潑上來你就不白了。

比如,“賣到國內的日系車皮薄不安全,是對中國人的歧視”,就是典型的利用知識盲點進行的道德暴力。

比如,這個人噴大眾天窗漏水,按道理你無話可說,但是這人卻對豐田爸爸的天窗漏水視而不見,好了,很明顯,這人無腦舔豐田,非黑即託。

比如,這個人噴本田機油增多,按道理你也無話可講,可是這個人的朋友竟然與長城有關聯。很明顯了,這個人一 定是拿了腸兒來黑本田的。

以上言論有邏輯嗎?沒有,但它就是可以把髒水妥妥的潑到你身上 ,因為在爭吵中,沒人關心邏輯,也沒人在乎證據,往往選擇感性站隊。

類似的表達太多了。

這個人誇某某車好,卻對其缺陷視而不見,說沒有被充值,誰信?

這個人從好朋友那裡借車評測,好朋友拿錢了,你竟然說這個人沒拿錢,誰信?

那些做調查排行的,不就是為了做大以後找企業訛錢嗎?

如果惡意揣測,全天下都是罪人。

為什麼我願意參合懟車企這件事,不僅因為車主和車企之間實力太過懸殊,需要抗爭。作為一個企業,它也有這個能力和義務承擔公眾的質疑。

但由於每個人都有道德暴力的潛質,所以,人與人之間的撕逼,我是儘可能不參合的。因為要黑一個人,實在太容易了,而他要自證清白,難度比企業要大得多。

在這裡再次推薦斷橋先生寫的《忽悠的原理和技巧》,裡邊寫了方舟子打假肖傳國的事件。

方舟子為了打倒肖傳國,利用公眾的知識盲點和信息不對成,對肖傳國的學術成果進行了長達數年的不間斷的汙衊, 把一個正派的業界權威描述成一個欺世盜名的小人,最終騙取了媒體、民眾的信任,幾乎把肖傳國逼入了道德絕境。

在撕逼肖傳國的時候,不論是方舟子的信徒還是看客,都毫無疑問相信自己站在道德的一方,可結果呢?被啪啪打臉。潑髒水的方舟子最終人格破產,但當初那些參與施暴的人,都以為自己佔領了道德高地,現在有一個站出來道歉嗎?

道德暴力是沒有贏家的。事後一看,不論是當事人、粉絲,還是看客,都輸了。

如何避免道德暴力。對於我們看客來說,關鍵是大家要達成一個共識,避免綁架,只看專業。

作為一個消費者,我只關心兩件事,一個是你的專業能否給我需要的服務。

如果我要了解一款車的駕駛性能,我會看38號,如果我想要放鬆娛樂,我會看老司機和逗斗車,如果我需要一款車的綜合評價,我會看蓋得排行。他們各自都完美嗎?都不夠完美,但有我需要的就行。

第二件事,是你在提供專業服務時,是否堅守職業道德。

這方面只看實據,疑罪從無。誰潑髒水,誰活該被錘。

道德和善良,有時候是兩回事。

道德指的是人與人之間一切行為規範,是個中性詞。它是一把雙刃劍,劍頭對準自己可以自律,對準他人很可能就是一場暴力。以道德之名,實施不道德的言語和行為,逼迫他人屈服,這種事太多了,我們誰也不能倖免,只有輕重之分。

以我個人經驗,特別喜歡道德攻擊他人的人,大概率是個對人性和社會充滿惡意的人。

簡單回想一下,古今中外,那些讓你覺得可愛的,善良的人,他們乾的大逆不道的事,少嗎?再想想那些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最終又幹了什麼事?

道德標準僅僅是價值判斷的一個維度,以它作為判斷好壞的唯一標準,是一場災難。

講一個古代道德暴力事件。

一個富人家的女婢失蹤了,女婢父母告到官府,官府的一個錄事參軍審理此案。錄事參軍未經詳查,就斷定富人為富不仁,在強暴女婢之時將其誤殺,富人有口難辯,屈打成招。案子上報給知州,知州認為沒問題,直接就要批,但下屬一個推官認為證據不足,拖著沒結案。十多天後,推官找到女婢,原來富人並沒有殺人,只是女婢自己跑了,最終大團圓結局。

窮人的女兒可能被富人姦殺,加上自古以來的仇富情節,此案開審之時,民眾排山倒海的聲討可以想象,女婢的家人窮苦,給不了錄事參軍賄賂,錄事參軍在判案中的形象也是清廉的。正因為此,錄事參軍可以心無旁騖的豎起道德大旗,對富人進行殘酷的拷打和無端的定罪。

但事後發現,這個錄事參軍曾經找富人借過錢,沒借到,氣不過,於是公報私仇。更有趣的是,這個錄事參軍見推官遲遲不結案,跑去嘲笑推官:想留富人狗命,你被充值了吧?

這件事最耐人尋味的,事後知州要給推官請功,推官堅決推辭了,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把功勞給我,那知州、錄事參軍豈不都成了罪人?這種不仗義的事怎麼能幹。

但從職業道德來講,推官做錯了,知州已經下令結案,推官作為下屬竟然按下不結,案情大白,錄事參軍明明有錯,推官竟然也按下不表。

但他的善意,讓這個一團亂麻的案件,得到了最好的處理。富人洗清冤屈,窮人父女團聚,知州免於錯判,參軍重新做人。

這麼做到底對還是不對,看客們心中各有答案。

為什麼道德之爭,都淪為一場暴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