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務雲“頭把交椅”之爭,看新階段的新角逐

從政務雲“頭把交椅”之爭,看新階段的新角逐

前不久,IDC發佈了《IDC MarketScape:中國政務雲市場廠商評估,2017》報告,將業界的目光再次聚集到國內政務雲市場。報告顯示,華為在國內政務雲市場脫穎而出,入選領導者象限的首位,成為政務雲市場的第一。此報告一出當即在國內政務雲市場引發了一場“口水戰”。

那麼,國內政務雲市場發展當前處於什麼階段?政務雲“頭把交椅”之爭背後凸顯了廠商怎樣的心態?國內政務雲市場發展將何去何從?

市場排名引發“口水戰”

去年11月,華為獲評IDC“國內政務雲市場領導者象限首位”的消息不脛而走,在業界引發了一場不小的“口水戰”。此前,除了華為外,浪潮、新華三、阿里雲、騰訊雲、中興、曙光、太極股份,以及國內幾大運營商都是該市場的玩家。其中,浪潮、新華三也都曾宣稱是該市場的“第一”。

據瞭解,在這方面,去年3月份,由工信部聯合賽迪顧問發佈的市場調研報告顯示,浪潮繼2016年後再度蟬聯年度政務雲市場佔有率第一;去年4月份,由CCW Research發佈的政務雲市場佔有率統計數據顯示,新華三蟬聯2016年中國政務雲市場第一;就在上個月(2017年12月),一份來自某調研機構的《2017中國雲計算生態系統報告》顯示,浪潮赫然入選中國政務雲市場第一位次;另據中國政府採購網的數據顯示,2016年、2017年兩年,全國一共131個政務雲招投標項目,浪潮在其中中標31個,排名第一。

那麼,誰才是政務雲市場的第一?隨著“口水戰”的升檔,人們更難以看清真相。若從此次IDC發佈的政務雲市場報告來看,華為此次在橫軸廠商“戰略”上佔有優勢,浪潮和新華三緊隨其後;而在縱軸“能力”上,華為佔據高位,新華三緊隨其後,浪潮與前兩者拉開一定距離。

儘管,IDC最終認可華為居首的結果,但在競爭者看來,由於三者所拉開的距離並不是非常的大,且不同調研公司確實存在著統計口徑差異的問題,因此,這也成為導致“口水戰”最終爆發的一個原因。

看政務雲“頭把交椅”之爭

據調研數據顯示,中國政務雲市場在2017年的規模超過了170億元,未來幾年還將保持20%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由此可見,政務雲市場未來的發展潛力十分巨大,對於雲廠商而言,這確實是一個真金白銀的巨大“市場蛋糕”。

此外,2016年,國家領導人曾提出了“建設國家大數據中心”的思路,通過推行電子政務、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以數據集中和共享為途徑,最終推進政務領域的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及服務;在去年兩會報告中,總理多次提到了“互聯網+政務”。這或意味著未來我國的政務雲建設將不會是各地“各自為營”的局面,而將形成一個覆蓋全國市場的整體政務雲佈局。

那麼,基於此邏輯,誰能夠在當下國內政務雲市場奪得“頭把交椅”,那麼,就會在新階段的國家政務雲建設整體佈局中佔據優勢和主動地位。不得不說,這才是國內雲廠商為何如此在意自身市場排名的深層原因。

國內政務雲競爭進入新階段

一方面,在經過前些年的政務雲市場競爭,圍繞國內各省份乃至地市級城市的政務雲建設項目多數已經“名花有主”。換句話說,對於國內各個有志於政務雲市場的雲服務商而言,區域市場的大局已定,這也意味著,國內政務雲市場競爭已經暫時告一段落,而新一階段的競爭將會是“一統江山”的時刻。

那麼,另一層意思則是,面對新階段的政務雲市場競爭,華為將會把政務大數據能力當做發力重心。其也與國家“建設國家大數據中心”的思路一脈相承。從這個角度不難判斷,面對新一階段的政務雲市場角逐,政務大數據能力將會成為雲服務商所比拼的一個重要發力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