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度」刷新「東進」 看城東地標的「天際線」之爭

地標性建築,常作為區域、城市的名片和象徵,出現在公眾的視野和口耳之中。作為區域、城市建築的主角,地標性建築不僅要有不凡的“高度”或“寬度”、別緻甚至怪異的外形,“顯赫的地段、新奇的功能、特色的內涵”同樣缺一不可。

更重要的是,地標性建築還應是城市變遷的記錄者、發展的見證者。這當中,越來越多的商業性地標建築(以下稱為“商業地標”)在湧現。

除了是區域、城市的“時尚策源地”、“約會中心”、“最佳外拍背景”外,商業地標同樣應肩負著“區域、城市商業嬗變和進化的濃縮體現”這一重要使命。

解構城市商業地標,見證城市蛻變之路。安居客特推出“地標看成都”系列策劃,本期,我們從華麗蛻變的城東繼續。

以“高度”刷新“東進” 看城東地標的“天際線”之爭

坊間的老話裡,城東一直很“窮”。

“東窮”的帽子是什麼時候扣在頭上的,恐怕城東自己也說不清了。隨著 2006年12月,攀成鋼成都廠區最後兩根菸囪的轟然倒地、東大街東延線正式通車,這頂帽子,被駛上區域發展快車道的城東,用力甩進了昨天。

不同於城南的“一路高歌”,厚積薄發的城東,崛起之路更顯崎嶇,也更為漫長。

從“窮困”到“驚豔”,20餘年,城東又經歷了什麼?

【從“東窮”到“東進” 城東變真正副中心】

受老舊廠區拖累,20年前的城東,破敗、窮困。即便國務院1999年6月,在關於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覆中指出“要引導城市向東部、南部發展……”,城東該走向哪、怎麼走,當時的城東人,還在迷茫、觀望。

以“高度”刷新“東進” 看城東地標的“天際線”之爭

2001年,成都市提出“東調”;2003年,成都市再次明確“向東”、組建成都興東投資公司; 2010年,“成都東村”誕生在“造城運動”中;2017年,“東進”戰略正式提出;2018年,“東進”目標再次明確……

從“工業城東”到“中產城東”,再到今天的“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第二主戰場”,20餘年來,在“城市向東”與商業進化的雙重驅動下,蛻變為城市副中心的城東,從破敗到新潮、從低矮到高聳,始終不負期待。

【城市向東 城東向上】

不比城南的“家大地大”,緊鄰市中心的城東,資源稀貴、寸土寸金,無法用宏大的體量,恣意描繪美好的藍圖。要在有限的空間裡,崛起一個不一樣城東,“向上”是絕佳的選擇。

儘管城市向上發展迎來諸多非議,無可辯駁,高樓、超高樓的建設,在改善區域形象,提升區域影響力方面,有著明顯的推動力。

事實也正如此——

2010年之前,“339”還只是廣播電視塔,東大街還只是東大街,紗帽街上還沒

有IFS和太古裡,華潤萬象城尚未進駐萬年場……那時的城東,有什麼能為人所樂道?

當190米的喜年廣場在東大街上聳入雲端,這座當時的“成都第一高樓”,用“身高”告訴成都,“城市向東發展”的城東,已生長出了新高度。

以“高度”刷新“東進” 看城東地標的“天際線”之爭

(喜年廣場)

喜年廣場如一把鎖匙,開啟了“城東特色”的新大門。至此,各式摩天建築接踵而來,一發不可收拾:喜年廣場的“第一”交椅尚未坐熱,就被207米的明宇金融廣場“拉下了馬”——明宇金融廣場的出現,代表著成都高樓突破200米高度,這在城市建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其後的西部國際金融中心(WIFC),以240米的高度再次拔高城市“天際線”。

以“高度”刷新“東進” 看城東地標的“天際線”之爭

(明宇金融廣場)

以“高度”刷新“東進” 看城東地標的“天際線”之爭

(WIFC)

此後,城東的 “天際線”之爭愈發激烈:東大街一線,248米的IFS繼續刷新記錄;萬年場,華潤萬象城配套的華潤大廈,以200.8米問鼎板塊新高;建設路商圈,華麗升級為天府熊貓塔的“339”,穩居成都已建成項目“第一高”。

以“高度”刷新“東進” 看城東地標的“天際線”之爭

(IFS)

以“高度”刷新“東進” 看城東地標的“天際線”之爭

(華潤大廈)

以“高度”刷新“東進” 看城東地標的“天際線”之爭

(天府熊貓塔)

隨著“東進”走出主城、邁向區縣,作為“向東”出城第一站的龍泉驛,不僅區位價值日益凸顯,在“高度”上也緊跟主城步伐——以179米第九空間大廈為代表的“二圈層”摩天樓,開始競相湧現。我們有理由相信,伴隨“東進”的繼續深入,未來的簡州新城、空港新城等地,以“高度”為象徵的區域地標,定不缺席。

而對“東進”而言,每一次區域、板塊“天際線”的刷新,都是一次新的起跳。

【摩天地標 高中有“高”】

見識了摩天建築的“魔力”,城東便再難釋手:引進阿瑪尼,打造220米“九眼橋第一高”、“全球第二座”阿瑪尼藝術公寓,為城東注入國際化新活力,開闢城市高端商務新風尚;吸引新希望不惜重金拿地,修建229米“中國內陸第一、亞洲第十高住宅”D10天府,突破市區住宅“新高度”,顛覆主城居住傳統認知;更是惹得華宇、旭輝強強聯手,共同呈現142.8米(最高處)華宇旭輝錦繡廣場,以20萬方雙鐵商業街區、多業態共營,彌補龍潭寺大型商業短板……

以“高度”刷新“東進” 看城東地標的“天際線”之爭

(阿瑪尼藝術公寓)

以“高度”刷新“東進” 看城東地標的“天際線”之爭

(D10天府)

以“高度”刷新“東進” 看城東地標的“天際線”之爭

(華宇旭輝錦繡廣場)

然而,除了“擦亮招牌”,這些站在雲端的摩天建築,又能給予城東什麼?

答案顯而易見——只須沿著東大街走一走,坐上二環BRT轉一轉,搭乘地鐵2號線逛一逛,便會發現:不經意間,東大街已成了“西部華爾街”,攀成鋼已成了“天府門廊”,就連習慣裡的郊區龍泉驛,也成了“東進第二主戰場”!

這便是摩天建築的魔力所在——作為“高度”象徵,摩天建築是區域經濟實力、發展潛力的濃縮體現,吸引著目光精到的行業鉅子、品牌巨頭前來共襄盛事,遠洋太古裡、華潤萬象城、cosmo天廊、成都ICC等的落成、擇址就是最好的說明;作為封面地標,摩天樓往往以綜合體的形式打造,豐富的業態規劃使其除了固有職能,還扮演著景觀勝地、商業中心等角色,帶動著區域旅遊、娛樂、餐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天府熊貓塔、IFS就是其中典例。

高吸聚、強帶動,在摩天建築高生產力輸出的助推下,“東進”的步子還會小嗎?

以“高度”刷新“東進” 看城東地標的“天際線”之爭

(綠地中心468)

“東進”的“天際線”未來將有多高,或許從468米雲端之上的綠地中心468蜀峰(在建)眼中,可見端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