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文学以及书法的成就来说,苏东坡应该感谢那些陷害他的宵小。

单从文学以及书法的成就来说,苏东坡应该感谢那些陷害他的宵小。

赤壁

大家都知道,苏轼在艺术方面是多面手。

他不光行文、作诗、赋词,绘画也很内行,书法也有很高的造诣。

但是,在乌台诗案之前的苏轼,虽然在政见上与王安石相左,自己请求外放,但在这个时期,苏轼整个人的精神状态还有物质生活还是很可以的,大家从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出一二,比如密州出猎时的《江城子》,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还有在杭州做通判时在西湖边上饮酒作乐,写下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总体上看苏轼的生活还是十分闲暇舒适的。

也可能就是这种闲暇舒适的生活,造就了苏轼这些作品,虽然都是上乘之作,但还是无法达到一种高度,无法让他的才华充分的鼎现,让他的灵感受到外来的挤压和刺激,在某一刹那,迸发出一首千古绝唱。

1079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那年苏轼在徐州知州任满调往湖州,这本来就是一个很平常的调动,如果单从舒适方面来讲,调往湖州还是好事。因为湖州地处江南,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比地处江北黄河边上的徐州要好多了。按惯例官员调动后要写一份报表,感谢皇上的恩典。就是这篇例行公事的谢表,把苏轼的生活推向了无底的深渊。

朝中的新党正千方百计的寻找苏轼的破绽,这下苏轼自己送上门来。新党那些宵小们从苏轼的谢表中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大肆罗列罪名,将苏轼投进监狱,意欲置于其死地。

后来通过各方面的营救,苏轼总算捡回一条性命,但被贬至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但是,恰恰就是这次牢狱之灾,就是这次死里逃生,就是这次黄州之行,成就了苏轼,成就了中国文学。

不得不承认,苏轼刚到黄州时内充满恐惧,充满痛苦,充满愤懑,但他很快就解脱出来了,他耕地自力更生,他交友,他造酒,他旅游。他渐渐的变得平静,变得豁达,变得宽容,变得自适,变得超然,也就是这个时候,诗人的灵感来了。

1082年,苏轼已经变成了苏东坡。苏东坡来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看滔滔江水东去,不由得感慨万分,于是,一篇千古绝唱喷薄而出。

《念奴娇赤壁怀古》

单从文学以及书法的成就来说,苏东坡应该感谢那些陷害他的宵小。

寒食帖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光是这个开头,读之真是让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果没有博大的胸怀,怎能写出这么磅礴的气势。“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勃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首词后人的评价是: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读之有铁琴铜琶之声,说它是千古绝唱,绝不为过。

紧接着苏东坡又在1082年7月16日和10月15日两次夜游赤壁,又写下了两篇名赋《赤壁赋》《后赤壁赋》,这两篇赋文的整体文学成就自不必说,都是千古名篇,单从文中留下的词句我们就能够享受一生以至千古。

比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正襟危坐”“旌旗蔽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等,简直数不胜数,这些词句,到现在我们这些后人写文章时几乎人人都能用到。

在黄州苏东坡还有一幅字让他的行书跻身于千古名篇之列,这就是《寒食帖》。

《寒食帖》中书写两首寒食诗作,都是苏东坡在1082年4月在寒食节所写,诗作中满含苍凉、惆怅、孤独、无奈:“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这诗让人读起欲哭无泪,满腹凄凉。

但是正是这悲,正是这苦成就了作者和作品。苏东坡用行书写下了当时寒食节的心境,整篇书法跌宕起伏,一气呵成,毫无荒率之笔,这篇名作被后人称作上品,名列自古行书第三。

综合上述,黄州是苏东坡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成就的最高点,也是他人性和艺术的分水岭,可以这样说,苏东坡的整个人生都是以黄州做界限的。

所以我说,苏东坡的道德品质之所以能受到后人的景仰,他的许多千古名篇能受到传世流唱,他要感谢黄州,感谢那些陷害他的宵小。

单从文学以及书法的成就来说,苏东坡应该感谢那些陷害他的宵小。

赤壁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