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盧象升的結局我才明白原來崇禎就是大明的氣數

一直以來都很同情崇禎皇帝,歷代亡國之君有酒色亡之、有暴虐亡之、有奢侈亡之、有窮兵黷武亡之。唯獨崇禎勤於政事、一心求治,頗有明君英主之風。每每想起崇禎自縊殉國,江山破碎,都感到特別的惋惜。所以一直我將大明之亡歸咎為氣數,縱使崇禎英明神武,奈何積重難返,無力迴天。直到,我知道了盧象升的結局,我才明白,原來崇禎就是大明的氣數。

盧象升,生於公元1600年,字建鬥,號九臺,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明史》記載盧象升‘象升雖文士,善射,嫻將略,能治軍。’公元1639年在鉅鹿賈莊被清兵包圍。高起潛坐視不救,終因炮盡矢絕,力戰而亡,陣亡時年僅三十九歲。

知道了盧象升的結局我才明白原來崇禎就是大明的氣數

崇禎二年,己巳之變,皇太極大軍包圍大明京師,崇禎下詔令天下勤王。盧象升以大名知府,募軍一萬,應詔勤王。要知道,自薩爾滸之戰後,明軍在關外連戰連敗,喪師失地。關外成了狼窩虎穴,大明各級官員聞之色變,楊鎬、熊廷弼、王化貞、袁應泰。。。。。。凡是經略關外的大明重臣,沒有一個得以善終,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可盧象升依然自募軍隊,前往京師,非要碰碰這個傳說中難以戰勝的敵人。此舉讓崇禎深深的記住了這個忠職任事,勇於擔當的大名知府。隨後便將盧象升升為右參政,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備。盧象升練得精兵兩萬,號‘天雄軍’。盧象升招兵大多都是兄弟、朋友、同族,往往一人戰死就能激發眾人的憤怒,所以戰鬥精神極強。一旦被天雄軍粘住,任何敵人不死也得脫層皮。後世的曾國藩採用此種方法練兵,終於平滅洪、楊之亂。在此後的近十年時間,所有的敵人都將深深的畏懼這個名字。

盧象升不僅武功強悍,文治方面在明末諸臣中也屬頂尖。為了保證大軍作戰的糧餉供應又不至於累民,盧象升於崇禎六年特上‘因糧法’。就是規定加徵稅賦只從全國納糧在五兩銀子之上的戶中徵收,這是個從根本上解決崇禎朝財政難題,又不給百姓加重負擔的絕妙之策。如果崇禎能一直堅持下去,逆軍定難以做大。後又在總督宣、大期間,積極屯田、重整軍務。連敗北方草原騎兵入侵,防備森嚴,軍勢甚盛,使得皇太極不敢再打宣、大的主意。崇禎號令九邊都要向盧象升學習。

在明末亂世之中,盧象升無異是個另類。亂世之時,天下崩壞,將領吃空餉,官軍殺良冒功,搶掠地方想當普遍。特別是高迎祥、李自成,動輒傭兵數十萬,官軍前去圍剿往往只是遠遠的看著,而不敢與之作戰。而盧象升善治軍,不吃空餉,愛惜士卒,號令嚴明,所過之處不擾民、不擄掠。有一次盧象升軍缺糧,盧象升就也跟普通軍士一樣,三天滴水未進,直到情況緩解,所以士卒樂於盡力。

知道了盧象升的結局我才明白原來崇禎就是大明的氣數

崇禎六年盧象升開始督軍平亂,雖然是以文臣掌兵,但盧象升卻是文武雙全。既善射,又能使一把大刀,臂力過人,戰力強悍,尋常武將幾個也不是對手。與敵戰,往往身先士卒,勇猛難擋。一次與逆軍作戰,被射中額頭,可盧象升仍死戰不退,逆軍驚懼,遂敗走,其後更是相傳‘盧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至崇禎八年,逆軍軍勢大盛,大帥曹文詔、艾萬年皆戰沒,大將尤世威屢遭大敗。高迎祥擁兵三十萬,李自成精騎五萬,縱橫東、西、南、北,無人能擋。就連洪承疇這個曾經逆軍的剋星,此時也只是小心著不讓逆軍進入自己的防區,而不敢主動與逆軍作戰。在這樣一個危難的時刻,盧象升臨危受命,總理江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兼湖廣巡撫。與洪承疇一南一北遙相呼應,聯合作戰。其實逆軍之所以難以對付,一是因為騎兵強悍;二是因為有大量九邊精銳因各種原因譁變從賊;三是因為軍陣佈置合適,史載賊陣五重,饑民處外,次步卒,次馬軍,又次驍騎,老營家口處內。官軍與之戰,往往擊破其兩重、三重便以精疲力盡,而後馬軍、驍騎、老營中百戰精銳盡出,官軍便難以抵擋。而盧象升僅以兩萬步卒外加祖寬所統領的兩千關寧騎兵,便先敗高迎祥、李自成於汝州、後又大破之於確山、再於滁州斬賊首搖天動,賊連營俱潰,逐北五十里,積屍填溝委塹,滁水為不流、復又大破之七頂山,殲自成精騎殆盡、最後又將之圍於秦、楚、蜀之交萬山中。後來之所以孫傳庭能以兩萬新募之秦軍,而將高迎祥部全殲於陝西黑水峪全賴盧象升之功。

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統左翼軍,貝勒嶽託右翼軍,兩路進攻大明。九月二十二日,嶽託從密雲北邊牆子嶺,破邊牆入,斬殺薊遼總督吳阿衡。多爾袞則於九月二十八日於青山關毀邊牆而入,兩軍於京郊通州會師。崇禎詔令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的盧象升,攜宣、大、山西三邊精銳入衛京師。盧象升積極謀劃抵抗入侵請兵,在一次夜襲請兵營寨前更是發出了‘人必帶傷、刀必見血、馬必喘汗,違者斬’這一震古爍今,名垂青史的動員令。如果不是在激戰的關鍵時刻,高起潛暗中調走了盧象升的後軍,這必定會是一場載入史冊的經典戰例。如果此戰成功必將給入侵的皇太極大軍以重大打擊,也同樣將大大鼓舞屢戰屢敗的明軍士氣。

知道了盧象升的結局我才明白原來崇禎就是大明的氣數

只可惜,這時的崇禎已經接受楊嗣昌先定國內後御外敵的戰略,想同皇太極議和。但是由於兩宋靖康之恥和忽必烈問鼎中原,致神州陸沉達百年之久。幸得太祖北伐成功,恢復中華,使得大明士子皆以文天祥為偶像,皆以兩宋之教訓驚醒自己,皆以屈從異族為恥、為大忌。所以儘管薩爾滸損兵十幾萬、儘管王化貞損兵十六萬、儘管袁應泰損兵十四萬,也依然要向敵人發起進攻,否則便有失天朝威嚴。我也十分贊同在當時兩線作戰的情況,應該集中全力應對一線。但我們一起看看,崇禎君臣是如何做的。

定下了與皇太極議和的戰略後,崇禎與楊嗣昌就急切的想要實施,但如何能堵住朝中的悠悠眾口就成了他們面對的主要問題。於是盧象升這個以能戰、敢戰聞名天下的不世出之大才便進入了崇禎君臣的眼中。首先得防著盧象升不能讓他取得勝利,因為取得勝利馬上就會給人希望,眾人便會以此為藉口堅決主戰。而如果盧象升能消極作戰,最好是能有個大敗,崇禎君臣便能借機跟眾人說‘看,連盧象升這樣戰力強悍的大將都難以抵擋皇太極的進攻,試問這天下還有誰能擋住敵人。既然如此,面對兩線作戰,帝國早已不堪重負,我們先喘口氣先平定內亂,然後養精蓄銳、勵精圖治,再一舉解決遼東之事。’。我呸,你們的智商真是餵狗了。

首先,你想利用議和,集中精力平定內亂,然後再解決關外問題,難道皇太極就看不出來?要知道皇太極不止一次,在崇禎快要消滅國內逆軍的時候破關而入,牽制朝廷力量,致使平亂之事一再功虧一簣;

其次,盧象升一語中的。從古至今,從來沒有聽說誰能從城下之盟重獲利,即使要和,也要先立足於能擊退敵人,讓敵人感到獲勝無望,才能實現崇禎君臣想要的那種議和效果。

最後,好不容易有個盧象升,武能南征北戰,戰無不勝。文能安邦定國,解決崇禎朝的財政難題,又不加重百姓負擔,從根本上杜絕逆軍的發展壯大。就這樣一個人,就這樣一個忠臣良將,崇禎不思善加利用,反而要白白送給敵人去殺?

知道了盧象升的結局我才明白原來崇禎就是大明的氣數

就因為盧象升明確表態,主戰。崇禎害怕他壞了議和大事,竟一度將盧象升解職。隨後迫於無人有能力與威望總督天下勤王之師,才又起用盧象升。再度起用盧象升的崇禎君臣,此次更甚。不僅將盧象升的大部分兵權剝奪,還斷了盧象升部的糧餉。這一點連京師郊外的百姓都看不下去,‘畿南三郡父老聞之,鹹叩軍門請曰:天下洶洶且十年,明公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先。乃奸臣在內,孤忠見嫉。’父老鄉親不忍忠勇之士未亡於戰陣,反死於飢餓,紛紛‘眾號泣雷動,各攜床頭鬥粟餉軍,或貽棗一升,曰:公煮為糧。’。絕望的盧象升,扔抱有忠義必死之心,率軍前至鉅鹿,與皇太極大軍交戰。史載‘象升麾兵疾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砲盡矢窮。奮身鬥,後騎皆進,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僕。掌牧楊陸凱懼眾之殘其屍而伏其上,揹負二十四矢以死。’盧象升戰死後,楊嗣昌憤怒他非得出戰,竟然汙衊盧象升未死。由於盧象升部下和尚有良心之士,皆據實所言‘盧象升已戰死’。楊嗣昌便派遣自己的手下去核實,其中一人名叫俞振龍,堅持說盧象升已為國盡忠。氣惱的楊嗣昌命人鞭之三日夜,臨死前,俞振龍大呼‘天道神明,無枉忠良’。在盧象升戰死八十天後,才得以入殮。在楊嗣昌剿賊失敗而死後,盧象升家屬才得到撫卹。

每每看至於此,我便氣憤不已,忠良得此遭遇,崇禎安能不敗?聯繫到後來孫傳庭戰死,崇禎竟然以為是詐死逃脫。再看看洪承疇松錦戰敗,崇禎立即就蔭子、追贈榮譽、築壇親祭,我就呵呵了。無怪乎盧象升戰死後,天下震動,除了震動盧象升以兵部尚書總督天下勤王之師而戰死。更震動的是,以盧象升之忠勇竟落得如此結局。這不是明擺著告訴天下人,忠職任事就是死路一條;畏敵避戰、保存實力才有生機。

長此以往,勇於擔當、忠於朝廷的文臣武將,都被殺光、殺盡了,那這天下可不就剩下了亡國之臣。以崇禎如此行事,這天下安能不亡?所以說知道了盧象升的結局之後,我才明白原來崇禎就是大明的氣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