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史記》中記載的黃帝、堯、舜、禹都是同姓,而且還有上下近親的血緣關係?

實名青年


  • “黃帝一統天下,子孫順承偉業,血脈相承,同種但不共姓”——題記。



  • 黃帝戰神農,殺蚩尤,統一中國,開創了“五帝文明”。雖然在“五帝時代”,帝位實行“禪讓制”,但是,五帝在血緣關係上卻是血脈相連,同宗同祖。只要稍微研究一下《史記》中五帝的血緣順序,我們不難發現,五帝時代,帝位雖然實行“禪讓制”,但它們均在黃帝的嫡系子孫後代中傳承。

  • 《史記》記載,黃帝娶嫘祖為妻,生二子,其一曰玄囂,其二曰昌意。二人其後均有天下:昌意子顓頊及其子孫舜帝、大禹均繼天子位,統治天下;玄囂孫帝嚳繼其族叔顓頊位,帝嚳逝世後,“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可見,黃帝帝位的傳承,由於黃帝在位時間長(活了一百多歲),除了其正室之子玄囂、昌意因年齡問題無法繼位外,正室二子的子孫均有天下,且源遠流長,“夏商周”為其子孫後代所開創,“秦漢唐宋”亦乃黃帝子孫後代打拼建立……所以,泱泱中華,均系炎黃子孫。
  • 1、“五帝文明”,一脈相承。
  • 【1】黃帝
  •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於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 圖片來自網絡:黃帝。
  • 【2】顓頊
  • 《史記.五帝本紀》:“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址,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 圖片來自網絡:顓頊帝。
  • 【3】帝嚳
  • 《史記.五帝本紀》:“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 圖片來自網絡:帝嚳。
  • 【4】堯帝
  • 《史記.五帝本紀》:“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 圖片來自網絡:堯帝。
  • 【5】舜帝
  • 《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


  • 圖片來自網絡:舜帝。
  • 2、“私天下開端”——夏朝,奴隸社會的開始。
  • 《史記.夏本紀》:“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
  • “禹為姒姓”,“及禹崩,…… 夏后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從此,夏啟開創了“私天下”。


  • 圖片來自網絡:大禹。
  • 【雷神(配華胥氏)—伏羲氏(配女媧)—少典(配附寶)—黃帝(姬軒轅,配嫘祖)—昌意(黃帝次子)—顓頊—鯀—禹(大禹/夏禹,本名夏後文命,夏朝開國君主】。

  • 黃帝親自締造了“五帝文明”,他的嫡系子孫延續、繁榮了“五帝文明”。黃帝血脈一直在統一華夏大地,雖然共血脈,但卻不同姓,黃帝二十五子中,得黃帝“姬姓”者,僅青陽與夷鼓二人。

  • 黃帝二十五子中,歷來都認為是共有十四個人得到分封,分封了十二塊封地。所以有十四個人得到十二個姓。為了支持這種說法,還有人把“得姓”說成應該是“得氏”。說氏代表獲得土地和人口,建立氏族國家。
  • 【1】 黃帝正妃二子均有天下,其中得黃帝“姬姓”者僅玄囂而已。
  • 《四語》:“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
  •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
  • 可見,“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其二曰昌意”。
  • 其後有天下者“姬姓”之子僅青陽(玄囂),其子孫得天下者有帝嚳、帝堯,一脈相承;其後裔姬發(周武王)開創了八百年周王朝,繼承和發揚了“萬姓之祖”“姬姓”。


  • 圖片來自網絡:摘屏圖。
  • 【2】由《史記》可知,黃帝正妃二子中昌意,雖然未得黃帝“姬姓”,但其子顓頊直接繼黃帝之位,其子孫“虞舜”、“大禹”,均得到天下,特別是“大禹”,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私天下”王朝——夏朝。
  • 《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 《史記.夏本紀》:“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禹為姒姓”,“及禹崩,……夏后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
  • “三代(夏商周)”中的“夏”,其開國之君“夏禹”雖然乃黃帝玄孫,但自其祖父昌意起,未得黃帝姬姓,故夏禹開創的夏王朝未得“萬姓之祖”——“姬姓”,而得“姒姓”。


  • 圖片來自網絡:摘屏圖。

  • 所以說,黃帝一統天下,天下也被其子孫繼承,血脈相連,源遠流長。黃帝正妃二子玄囂和昌意,其本人雖然未得天下,但其子孫後代均有天下,從而形成一統天下者的兩個“宗系”:玄囂——帝嚳——帝堯……商太祖成湯——周武王姬發……;昌意——顓頊——舜帝——大禹(第一個“私天下”王朝——夏朝開國君主)……然而,他們雖然均為黃帝子孫後代,血脈相通、血脈相連,但他們並未都得以黃帝“姬姓”而傳承,只有玄囂“宗系”得以黃帝“姬姓”傳承,並在周武王姬發開創的“八百年大周王朝”的時代得以發揚光大,得以登峰造極。


閒雲島


黃帝、堯、舜、禹豈止是同姓,更不能用近親這個詞,而是一脈相承的根、枝關係。黃帝是根,他們都是黃帝的嫡系子孫後代!


《史記.五帝本紀》:

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來看他們的關係:

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

黃帝正妃嫘祖,

有二子,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其二曰:昌意。這二人雖都未得立,但他們的後人都有天下。

黃帝崩,顓頊立。顓頊乃昌意兒子(嫘祖的第二個兒子),顓頊是黃帝嫡孫。

顓頊崩,帝嚳立。帝嚳高辛乃黃帝之曾孫。帝嚳是玄囂(嫘祖長子)的孫子。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先立摯,摯不善,而弟放勳立,就是堯帝。也就說堯是黃帝第

五代孫。

帝嚳與帝堯直接就是父子關係。

帝堯授舜以天下。

看起來與沒血緣關係,且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其實不然,舜同樣是黃帝的後代,舜是顓頊也是昌意這一枝的後人,看舜的族譜:

黃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舜(名叫重華)。也就是說舜是黃帝第九代孫。

堯要比舜高好幾輩,娥皇女英算起來是舜的老姑奶奶,但是上古時代估計兩三代以後就可通婚。

至於禹,《夏本紀》記載:

禹名曰

文命,也是顓頊這一枝的:

黃帝→昌意→顓頊→鯀→禹。禹的輩分很高哦!是黃帝的第五代孫。

所以雖說上古時期是禪讓制,也確是禪讓,都是選賢能者立之。但這些賢能者也都是根正苗紅的黃帝后裔(且都是正妃嫘祖之後)。假如說你是個黔首素人,誰會注意你,你又有什麼機會什麼能力展示你呢?


尋桂子


中國最早能夠讓人識別的文字是殷商的《甲骨文》,發掘的有6000多個字,現在能夠識別的不到2000個,三分之一。為何那樣難識別呢?原因是《甲骨文》主要記載著是祭祀和占卜,其中許多文字是記錄了鬼神的名字和事蹟,與現代人的思路格格不入,所以難識別。裡面記錄的婦好有許多,可能是統稱,連續了幾代王朝,掌握《甲骨文》是祭司,並不是貴族和士大夫。

周人好禮,他們以青銅器作為地位的象徵,於是將很多事情銘刻在青銅器上。譬如:詩經裡面的“禹”,就是銘刻在九鼎之上的一個動物圖案。所以,想了解周代的歷史可以通過金文一窺。古代的文字載體只能是竹簡,目前考古所能發現最早的竹簡是戰國時期,而且是因為特殊環境下才能保存到現在。

儘管秦始皇統一中國,也統一了文字。但是秦朝的李斯只用了官方通行的小篆,文字並沒有完全通行,也就是說當時的文字數量是限的。到了漢代,漢字才真正的發展,成為我們現代眼熟能詳的漢字,就是寫成了許多上古時期的典籍。

要說漢字的發展,離不開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大儒董仲舒。董仲舒將道家、法家、陰陽五學和儒學融入在一起,進行授課。丞相衛綰、竇嬰等人都去聽課,並且他們向漢武帝推薦董仲舒。董仲舒在漢武帝面前亂說一通“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等,同時提出了“罷黜百家、表彰六經”。漢武帝接受儒學,並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術”就是一個騙術。董仲舒將周禮弄成自己的“三綱五常”,在縣以下開辦太學院,將儒學、漢字、漢姓、漢文化教授給庶民,使儒家和漢字根之今天二千多年,使中國歷史成為儒學一家的歷史。

漢代的漢字大量出現,同時漢代的神話也在不斷的再現。譬如:伏羲、女媧、神農,由於是神話故事,所以伏羲和女媧是蛇身人首,神農是人身牛首。與此同時,“禹”變成了大禹,大禹開始治水,同時與孔子的堯舜結合,變成了堯舜禹禪讓。到了三國,西南有民間傳說的盤古,儒家們將盤古弄成中原地區開天劈地的盤古老祖。

司馬遷年少時,他父親送他到孔子的後代孔安國那裡去授課,司馬遷年輕時自己聽了大儒董仲舒的講課。寫《史記》時大量引用了孔安國的典籍,“五帝本紀”中,梳理了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上古帝王們的血緣關係,配合漢武帝那個“術”字。讓七國的庶民和各地區自己認同始祖都同出一源,這一源頭就是炎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與此同時,既然有堯舜禹禪讓,必須有一個朝代吧,那就是“夏”朝了。由於是神話,所以弄得現代人頭頭轉,到處去找夏朝,到現在還是沒有找到。

總的來說,儒家為中華民族奠定了基礎,中國有92%是漢族,離不來儒家的謊言。儘管許多神話是騙術,但是這個騙術是善良的騙術,否則凝聚不了那麼許多人成為漢族。你只要知道這是儒家的騙術就可以了!


張律明


確實如問題中所說的一樣,黃帝,堯,舜,禹之間是存在血緣關係的,黃帝一生共育有25子,按照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載來看,後者堯舜禹都是黃帝的後裔。


其實在三皇五帝時期,華夏大地上不僅僅是隻存在禪讓制,而是禪讓制中有繼承製,繼承製中又存在著禪讓制。

如在帝堯之前,部落首領一職就一直在帝堯這一支黃帝后裔中傳遞,這就是繼承製,而帝堯將首領之位傳給帝舜,是為禪讓制,而究竟這個禪讓制背後是不是真如司馬遷記載那樣和平過渡,就不得而知,有待考證。

最近風頭正盛的陶寺遺址,被眾多學者推測就是史書中記載的堯都平陽。而在陶寺遺址的發覺中,考古學者們發現在陶寺文明的中晚期,發生過劇烈的社會動盪。

宮殿被損毀,城牆被推翻,甚至是多座陶寺中期的王級大墓也被人為的進行盜擾毀壞,並對墓主人進行名為壓勝的原始宗教法事。

更有一名女性貴族被人用牛角插入下體而死,由此可見毀墓者對陶寺中期王族有著怎樣的深仇大恨。

因此,不少學者據此推測,這很可能是陶寺遺址早期王族後裔在陶寺中晚期對中期王族進行的一場瘋狂式的屠殺報復。

而在這背後,可能就暗示著陶寺文明早中期權力更替中存在著某種不為人知的秘密。因此,失去王權的早期王族後人,才會對中期王族有著如此瘋狂的仇恨。

在今天這種瘋狂叫囂著自由民主的時代,權利的更替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更別說在幾千年前的遠古時期。

禪讓制的存在我相信,但我會忍不住的去猜測,在這禪讓制的背後,會不會隱藏著某種不為人知的秘密?會不會是一場蓄謀已久的逼宮呢?

陶寺文明,是否也存在早中期王權的“禪讓”呢?才會讓早期王族後裔如此記恨,以至於挖墳掘墓後還要對墓主人進行壓勝法事。

或許,禪讓制真的沒有史書中所記載的那麼簡單美好。

大家覺得呢?


蜀北一


古代的姓不是按血緣繼承的。是族群的名稱,最古的姓產生於母系氏族。所以古姓都有女字旁。

古人發現“同姓結婚,其類不昌",於是單一的族群集居發展成兩個族群比鄰而居,以滿足通婚需要。有一張古圖,畫的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媧。形象地總結了這種通婚狀況。

後來,男權日重,族群日大,農耕發達了。於是產生於以地為姓的新情況。接近於以國為姓。

《史記》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

索隱說: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

皇甫謐認為,少典即是有熊,故址在今河南新鄭。

《史記》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

由此可見,黃帝的母系是姬姓,父系是公孫姓。公孫是王族的血統。合而言之,便是少典國的王孫跟姬姓族群生的孩子。

既標母姓,又標父性。推測原因,可能是當時正處於女權向男權轉化時期。

另外,黃帝很可能不是具體的一個人,而是一個族群的名稱。如果是一個人,就無法協調後面的,少昊(史記不入五帝),堯,舜等的王位傳承與世系源流的關係。

據《史記》索隱說:

黃帝(壽/在位)110/100。

少昊100/80(一說9年)。黃帝子,一說帝嚳子。

顓頊(高陽氏)98/79。

帝嚳(高辛氏)105/70。

帝堯(陶唐氏)118/98。

帝舜(有虞氏)100/21。

氏是在古代是姓的再分類。氏的分類方法比姓的區分較靈活,今人說的以國(含封地,住地)為姓,以職(含職業)為姓等,在古代都是氏而不是姓。

舉一個住地得姓的例子。據《世說新語》所說,諸葛出自葛姓,葛姓源自河南古葛國(一說河北)。葛姓後人遷居諸城,為了區別於先前之葛,便在前面加"諸"字,成"諸葛"。

堯舜禹都與黃帝有血緣關係嗎?

事實上,這是一件扯了一千多年都沒扯清楚的話。因為誰也無法調和血統與皇統之間存在的時間衝突。大戴禮記載"宰我問孔子曰:"榮伊言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何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至三百年乎?"

不知啥時候起,把黃帝壓縮成了110年,少昊壓縮成了9年。

簡單算算

帝嚳85歲生堯,然後幹20年,(忽略摯在位時間),堯20繼位接著在位98年。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

如果把這些帝王視同氏族或部落,就比較好解釋了。因為黃帝部居中,自然方便與東南西北通婚。那麼東夷的舜,西北的堯有黃帝部落的血源關係就很好解釋了。

時間的矛盾也輕鬆地解決了。


湖北河馬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就會看到不同的結果。

前不久剛好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引用答過的如下:

禪讓的說法,大概源自早期的儒家。孔子崇尚周禮,講早期的三皇五帝是禪讓。後來自夏朝的啟 開始才是“家天下”的世襲制。禪讓就是古皇帝找接班人時選有德者居之。堯舜禹三位不是一家人。書上看來的大致如此。

其一,“其為政,似北辰“,有德者居之,並不排斥自己的子孫,子孫有德也可傳位。

其二,考古出土的《竹書紀年》(被稱暗黑史書) 則直接記載堯舜禹三代傳位的“黑內幕”,從人性本惡的角度打破禪讓觀點。這太醜惡,我不願意相信。只能講從作者的角度是這樣看待堯舜禹的,沒辦法證實。

其三,當時答完 有人回覆說“堯是帝嚳的兒子,舜是顓頊的孫子,禹是顓頊的重孫子”,對此,我想說,就算這是真的,也不能講他們三是一家人,要分清楚一家人和一個家族的關係,不是一回事,只能講他們屬於一個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時代越古,人口總量越少,大家族文化的味道就越重。比如《大學》講修齊治平中的齊家的家就不是指今天講的家庭三口之家或五口七口之家,講的是家族,而且常常是幾十人上百人的家族。這不是一個概念。

三皇五帝這一塊,看過柏楊的《中國人史綱》,講了幾種不同的三皇五帝傳說,很通俗易懂講中國歷史又觀點獨到的一本書。


天邊的一團雲


按照《史記》的說法,黃帝、堯、舜、禹都是一家人。黃帝生玄囂,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嚳高辛氏,帝嚳生堯。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高陽氏,顓頊生鯀與窮蟬,鯀生禹,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橋牛,橋牛生瞽叟,瞽叟生舜。如此算下來,堯是黃帝曾孫,舜是黃帝九世孫,而禹反而是黃帝的五世孫。舜和禹之間居然差了四輩,而兩人在傳說中卻是君臣關係。顯然這裡面肯定有問題,這個黃帝譜系歷來被學者們認為存在拼湊的痕跡,但主要爭議的焦點是,這個譜系到底是在漢朝形成的,還是在戰國就已經形成。

另一方面,傳統文獻中黃帝、堯、舜、禹並非同姓,在《史記》裡也沒有說他們是同姓。《史記》中僅僅提到大禹的後裔為姒姓,黃帝、堯、舜的姓未有提及。根據《左傳》和《國語》的說法,黃帝為姬姓,因為是被周人奉為祖先;堯為祁姓,春秋時期晉國範氏祖先;舜為媯姓,春秋時期陳國國君的祖先。


大意覺迷


黃帝是姬姓部落,舜帝是姚姓氏,大禹是姒姓氏,並不是同姓氏部落,血緣關係肯定是有的,在早期的大部落時代,隨著人口增長,大部落又分成若干個小的氏族公社,就像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在最初,可能出於同一個大部落。


太興真人liuyu


其實不光《史記》中有記載,在各種史書中,比如《尚書》,《列子》等書籍都有過記載,當時在一些書籍中記載當時人皇氏沒落,太昊崛起,也就是伏羲。



當時伏羲部落的大酋長娶了女媧後,開始了一個兩千多年的文明政權,這個政權叫做伏羲女媧政權,從這個政權一直往下到軒轅黃帝兩千多年裡,可以說內部爭鬥都是一樣的。



同樣有一個宗族中一個崛起,一個沒落,而且甚至和黃帝作對的炎帝,蚩尤,這些都是伏羲女媧政權的人,同樣也是一個宗族的人,不過過了兩千多年了。



所以,到了軒轅黃帝時期,再次統一中原,他的後人即使沒有真正的血緣關係,也會把自己給強行加一個祖先,顯示自己的正統。


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


同姓?黃帝軒轅氏姬姓;堯帝陶唐氏,姓尹祁;舜帝姓姚;大禹夏后氏娰姓。

黃帝和大禹有隔著好幾代的血緣關係。堯、舜與黃帝沒有血緣關係,不過舜是堯的女婿。

至於權臣篡位的感覺,先秦時期的人與秦朝之後的人觀念不一樣是很正常的。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羸弱很久了,人們說‘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沒什麼顧忌的。漢武帝時期,即使是敢犯顏直諫的司馬遷,也不敢以整個家族為自己殉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