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汽车能否加出未来

从2015年起,伴随着日益火热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的一些互联网企业也瞄准了这个潜在的新兴市场,纷纷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时间,在能源变革与互联网行业入侵的双重压力之下,似乎一场汽车行业的大洗牌就要拉开序幕,传统车企的地位似乎岌岌可危……但是如今三年过去了,那场预料之中的洗牌并没有发生,相反,曾经作为互联网企业造车的领军企业的乐视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麻烦,不回国的贾跃亭自称是前往美国一心一意要把自己的FF91造出来,然而现实却已经宣告了乐视造车的失败,互联网企业的汽车梦看起来也是受到了现实的打压,但是目前仍然有几家当时宣布加入汽车行列的互联网企业已经拿出了自己的产品,如由李斌,李想等人创立,获得了马化腾的腾讯以及雷军的红杉资本投资的蔚来汽车,2016年11月旗下的超级跑车蔚来EP9一举在德国纽博格林赛道上拿下了6分45秒9的好成绩,刷新了当时纽博格林最快量产车的圈速,令全世界为之瞩目,随后2017年11月蔚来汽车在中国上市了旗下第一部量产车型蔚来ES8.虽然高达40万元的售价还是引起了人们的讨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是第一款被公众认可的来自互联网企业的汽车产品。

互联网“+”汽车能否加出未来

互联网“+”汽车能否加出未来

关于互联网企业布局汽车产业的前景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造车的企业近乎两极化发展的命运似乎也给人一种这个行业危机四伏的感觉,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在当今“互联网+”的大潮之中,互联网“+”汽车能否加出未来。

首先来讲的是互联网企业造车的优势,近几年来,似乎只要是互联网企业进入了哪一个行业,那么该行业马上就会迎来一场较大的变革,从设计到家电,似乎是只要是互联网企业进入之后,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互联网企业本身的结构优势。

1. 互联网企业的决策效率高。由于互联网企业多采用“扁平化”管理,相较于传统企业的层层向上汇报的决策过程,扁平化的管理使得决策能够更加高效。

互联网“+”汽车能否加出未来

2.危机意识强。相较于传统车企拥有着完整丰富的产品线,这种互联网新兴车企产品线极短,只有一至两款产品在售。对于传统车企而言,一旦有其中一款车型遭遇了市场上的失败,其损失并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是对于新兴车企而言,如果旗下有一款车型没有被市场认可,那么对于整个企业而言都是致命的。因此新兴车企往往对新产品的研发相当看重,也使得这类企业的危机意识很强。

互联网“+”汽车能否加出未来

互联网“+”汽车能否加出未来

3.集中资源优势。由于新兴车企的时间与资源有限,不可能在汽车制造的各个环节都由该企业独立完成,因此会出现一些在传统车企上应该由整车厂完成的事情外包给其他企业完成的情况。比如蔚来汽车的生产外包给了老牌车企江淮汽车,目前来看,由于互联网企业对于品控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缺乏经验,因此这种将生产业务外包给成熟的老牌车企的方案看起来是行之有效的。

互联网“+”汽车能否加出未来

互联网“+”汽车能否加出未来

以上就是互联网企业造车的优势,不过这些优势看起来似乎也是互联网企业共同具有的优势,像集中资源优势的外包,现在像小米这种互联网设计企业也是在采用这种模式,其实在汽车这一方面没有体现处互联网企业最为独特的优势来。

接下来要讲的是互联网企业造车的缺点以及其面临的危机,相较于优势而言,互联网企业在汽车行业所面临的危机以及其自身的缺点展露得更加明显。

汽车工业是一个有着一百二十余年发展史的成熟工业,目前汽车的开发和制造体系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在开发周期和风险管控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个较好的平衡,互联网思维在这种老牌的成熟工业面前很难发挥作用,要说互联网思维的渗透,那也是很有限的。

可能有些人会说现在互联网手机产业发展的很好,同样是高科技制造业,为什么在汽车行业互联网企业的影响力就相当有限了呢?

虽然手机和汽车都是高科技的制造业,但是两者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首先两者的供应体系就有着相当大的不同。

在手机行业,如果一个互联网企业想要造手机,处理器可以买高通的,系统可以找谷歌授权安卓系统,然后自己定制一套UI,就成了自己的系统,代工厂方面有那么多的富士康可供选择,似乎造一部手机出来并没有那么麻烦。

互联网“+”汽车能否加出未来

而汽车行业就不一样了,汽车行业目前的技术壁垒极高,手机行业目前能自己制造处理器的只有苹果三星华为等少数几家企业,其他企业可以依靠高通或者联发科供应处理器,但是在汽车行业,要想拿到一台发动机可是难上加难,各大车企对于引擎的技术极度保密,轻易不会授权给其他企业使用。虽然现在发展电动汽车这种新能源汽车看起来像是一种绕过了引擎上的技术壁垒的方法,但是电动汽车方面电池依旧成为了一个技术瓶颈,国内目前几家互联网车企在宣传时往往对技术方面避而不谈,其实技术实力相当一般。

互联网“+”汽车能否加出未来

除了技术方面的难题,汽车行业的容错率比手机行业要低得多。汽车是一个事关生命安全的交通工具,对于任何技术上的失误几乎是零容忍,在汽车开发过程中各种极端测试,各种安全测试一个环节都不能少,这也就造成了其开发过程长,开发资金消耗高的特点。相较于手机而言,一款车型的开发过程无论是时间还是资金对于资本不是太雄厚的互联网企业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消耗。

互联网“+”汽车能否加出未来

互联网“+”汽车能否加出未来

由此可见,互联网企业想要真正在汽车行业之中立足,其面临的挑战远远大于其在手机行业中立足所面临的挑战。

除了与设计行业对比之中展现出的互联网企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互联网企业的劣势还有以下几点。

首先最大的是资质问题,在中国早汽车的首要问题就是资质问题,否则就算具有了生产汽车的能力也无法合法上路,这也是目前这些企业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就算车企选择了将一切生产相关的活动外包给成熟的具有资质的车企完成,其自身也必须要有生产汽车的资质。像蔚来汽车在资质问题上就耽误了不少时间。

互联网“+”汽车能否加出未来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开发体系的建立,汽车的开发是一个严谨的过程,一环扣一环,因此就需要车企拥有一个成熟的开发团队,但是对于这类新兴的车企而言,其开发团队目前多为来自不同企业的开发人员刚刚组合起来的团队,想法不统一,配合不够默契,很难对于开发体系达成一个共识。因此导致的后果可能是开发流程改了又改,最后让供应商无所适从,带来不好的后果。

互联网“+”汽车能否加出未来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缺乏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一台汽车需要上万个零件,而这些零件不可能完完全全来自同一个供应商,换言之一台整车就需要几百个供应商的支持,不过搞互联网的企业在建立一套供应链上缺乏经验,再加上目前比较大的汽车零件供应商对于这种互联网造车本身就持一种观望态度,合作的意向并不积极,也是目前互联网企业要面临的一个大挑战。

互联网“+”汽车能否加出未来

互联网“+”汽车能否加出未来

目前来说,互联网企业造车所面临的挑战很大,但从来就没停止过的是公众对互联网企业造车这种行为的质疑,从2015年甫一开始,就有人质疑这只是一场圈钱运动,令人没想到的是贾老板2017年的表现竟然完完全全印证了乐视的造车就是一场圈钱运动,一个骗局,这种行为更加增加了公众对此的担忧以及削弱了投资商对进军汽车行业的互联网企业的信心,至于互联网汽车未来的路怎样走,个人认为互联网车企洗牌的时候要到了,可能最后市场上只有两到三家企业才能够笑到最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