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汽車能否加出未來

從2015年起,伴隨著日益火熱的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中國的一些互聯網企業也瞄準了這個潛在的新興市場,紛紛宣佈進軍新能源汽車產業,一時間,在能源變革與互聯網行業入侵的雙重壓力之下,似乎一場汽車行業的大洗牌就要拉開序幕,傳統車企的地位似乎岌岌可危……但是如今三年過去了,那場預料之中的洗牌並沒有發生,相反,曾經作為互聯網企業造車的領軍企業的樂視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麻煩,不回國的賈躍亭自稱是前往美國一心一意要把自己的FF91造出來,然而現實卻已經宣告了樂視造車的失敗,互聯網企業的汽車夢看起來也是受到了現實的打壓,但是目前仍然有幾家當時宣佈加入汽車行列的互聯網企業已經拿出了自己的產品,如由李斌,李想等人創立,獲得了馬化騰的騰訊以及雷軍的紅杉資本投資的蔚來汽車,2016年11月旗下的超級跑車蔚來EP9一舉在德國紐博格林賽道上拿下了6分45秒9的好成績,刷新了當時紐博格林最快量產車的圈速,令全世界為之矚目,隨後2017年11月蔚來汽車在中國上市了旗下第一部量產車型蔚來ES8.雖然高達40萬元的售價還是引起了人們的討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是第一款被公眾認可的來自互聯網企業的汽車產品。

互聯網“+”汽車能否加出未來

互聯網“+”汽車能否加出未來

關於互聯網企業佈局汽車產業的前景的討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而造車的企業近乎兩極化發展的命運似乎也給人一種這個行業危機四伏的感覺,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在當今“互聯網+”的大潮之中,互聯網“+”汽車能否加出未來。

首先來講的是互聯網企業造車的優勢,近幾年來,似乎只要是互聯網企業進入了哪一個行業,那麼該行業馬上就會迎來一場較大的變革,從設計到家電,似乎是隻要是互聯網企業進入之後,就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互聯網企業本身的結構優勢。

1. 互聯網企業的決策效率高。由於互聯網企業多采用“扁平化”管理,相較於傳統企業的層層向上彙報的決策過程,扁平化的管理使得決策能夠更加高效。

互聯網“+”汽車能否加出未來

2.危機意識強。相較於傳統車企擁有著完整豐富的產品線,這種互聯網新興車企產品線極短,只有一至兩款產品在售。對於傳統車企而言,一旦有其中一款車型遭遇了市場上的失敗,其損失並不至於傷筋動骨,但是對於新興車企而言,如果旗下有一款車型沒有被市場認可,那麼對於整個企業而言都是致命的。因此新興車企往往對新產品的研發相當看重,也使得這類企業的危機意識很強。

互聯網“+”汽車能否加出未來

互聯網“+”汽車能否加出未來

3.集中資源優勢。由於新興車企的時間與資源有限,不可能在汽車製造的各個環節都由該企業獨立完成,因此會出現一些在傳統車企上應該由整車廠完成的事情外包給其他企業完成的情況。比如蔚來汽車的生產外包給了老牌車企江淮汽車,目前來看,由於互聯網企業對於品控和生產管理等方面缺乏經驗,因此這種將生產業務外包給成熟的老牌車企的方案看起來是行之有效的。

互聯網“+”汽車能否加出未來

互聯網“+”汽車能否加出未來

以上就是互聯網企業造車的優勢,不過這些優勢看起來似乎也是互聯網企業共同具有的優勢,像集中資源優勢的外包,現在像小米這種互聯網設計企業也是在採用這種模式,其實在汽車這一方面沒有體現處互聯網企業最為獨特的優勢來。

接下來要講的是互聯網企業造車的缺點以及其面臨的危機,相較於優勢而言,互聯網企業在汽車行業所面臨的危機以及其自身的缺點展露得更加明顯。

汽車工業是一個有著一百二十餘年發展史的成熟工業,目前汽車的開發和製造體系已經發展的很完善了,在開發週期和風險管控兩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個較好的平衡,互聯網思維在這種老牌的成熟工業面前很難發揮作用,要說互聯網思維的滲透,那也是很有限的。

可能有些人會說現在互聯網手機產業發展的很好,同樣是高科技製造業,為什麼在汽車行業互聯網企業的影響力就相當有限了呢?

雖然手機和汽車都是高科技的製造業,但是兩者還是有著根本的區別,首先兩者的供應體系就有著相當大的不同。

在手機行業,如果一個互聯網企業想要造手機,處理器可以買高通的,系統可以找谷歌授權安卓系統,然後自己定製一套UI,就成了自己的系統,代工廠方面有那麼多的富士康可供選擇,似乎造一部手機出來並沒有那麼麻煩。

互聯網“+”汽車能否加出未來

而汽車行業就不一樣了,汽車行業目前的技術壁壘極高,手機行業目前能自己製造處理器的只有蘋果三星華為等少數幾家企業,其他企業可以依靠高通或者聯發科供應處理器,但是在汽車行業,要想拿到一臺發動機可是難上加難,各大車企對於引擎的技術極度保密,輕易不會授權給其他企業使用。雖然現在發展電動汽車這種新能源汽車看起來像是一種繞過了引擎上的技術壁壘的方法,但是電動汽車方面電池依舊成為了一個技術瓶頸,國內目前幾家互聯網車企在宣傳時往往對技術方面避而不談,其實技術實力相當一般。

互聯網“+”汽車能否加出未來

除了技術方面的難題,汽車行業的容錯率比手機行業要低得多。汽車是一個事關生命安全的交通工具,對於任何技術上的失誤幾乎是零容忍,在汽車開發過程中各種極端測試,各種安全測試一個環節都不能少,這也就造成了其開發過程長,開發資金消耗高的特點。相較於手機而言,一款車型的開發過程無論是時間還是資金對於資本不是太雄厚的互聯網企業而言都是一筆巨大的消耗。

互聯網“+”汽車能否加出未來

互聯網“+”汽車能否加出未來

由此可見,互聯網企業想要真正在汽車行業之中立足,其面臨的挑戰遠遠大於其在手機行業中立足所面臨的挑戰。

除了與設計行業對比之中展現出的互聯網企業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互聯網企業的劣勢還有以下幾點。

首先最大的是資質問題,在中國早汽車的首要問題就是資質問題,否則就算具有了生產汽車的能力也無法合法上路,這也是目前這些企業最為擔心的一個問題。就算車企選擇了將一切生產相關的活動外包給成熟的具有資質的車企完成,其自身也必須要有生產汽車的資質。像蔚來汽車在資質問題上就耽誤了不少時間。

互聯網“+”汽車能否加出未來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開發體系的建立,汽車的開發是一個嚴謹的過程,一環扣一環,因此就需要車企擁有一個成熟的開發團隊,但是對於這類新興的車企而言,其開發團隊目前多為來自不同企業的開發人員剛剛組合起來的團隊,想法不統一,配合不夠默契,很難對於開發體系達成一個共識。因此導致的後果可能是開發流程改了又改,最後讓供應商無所適從,帶來不好的後果。

互聯網“+”汽車能否加出未來

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缺乏一個完整的供應鏈。一臺汽車需要上萬個零件,而這些零件不可能完完全全來自同一個供應商,換言之一臺整車就需要幾百個供應商的支持,不過搞互聯網的企業在建立一套供應鏈上缺乏經驗,再加上目前比較大的汽車零件供應商對於這種互聯網造車本身就持一種觀望態度,合作的意向並不積極,也是目前互聯網企業要面臨的一個大挑戰。

互聯網“+”汽車能否加出未來

互聯網“+”汽車能否加出未來

目前來說,互聯網企業造車所面臨的挑戰很大,但從來就沒停止過的是公眾對互聯網企業造車這種行為的質疑,從2015年甫一開始,就有人質疑這只是一場圈錢運動,令人沒想到的是賈老闆2017年的表現竟然完完全全印證了樂視的造車就是一場圈錢運動,一個騙局,這種行為更加增加了公眾對此的擔憂以及削弱了投資商對進軍汽車行業的互聯網企業的信心,至於互聯網汽車未來的路怎樣走,個人認為互聯網車企洗牌的時候要到了,可能最後市場上只有兩到三家企業才能夠笑到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