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揭秘恒星“吸血鬼” 颠覆传统认知

在超级英雄电影《神奇四侠》中,人类打败了以吞噬行星而生存 的超级反派“行星吞噬者”,从而拯救地球。

而在真实的宇宙中,有一种被称为“蓝离散星”的恒星,“战斗力”远远超过行星吞噬者,因其可以“吞噬”恒星,被称为恒星中的“吸血鬼”。

最近,四川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李才对于蓝离散星的一项新发现,挑战了天文学界的对这类天体的传统认知。

天文系系主任邓李才教授(右一),天文系兼职教授李程远(右二)和何锐思(Richard de Grijs,左一)

只有核塌缩才能产生蓝离散星?不一定

仰望星空,当大多数恒星度过它漫长的青壮年期、步入老年后,将首先变成一颗红巨星,并很快结束生命。但也有一些“不服老”的奇怪的恒星,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但看起来依旧年轻如壮年,与炽热恒星的特点非常相近,它们被称为“蓝离散星”。

天文学家揭秘恒星“吸血鬼” 颠覆传统认知

蓝离散星如何形成?目前天文学界的解释主要有两种。当一颗恒星不甘心老去,会寻找另一颗质量较大的恒星与自己共舞,以一种紧密的结构互相环绕运行,并吸取其新鲜的燃料物质,就像“吸血鬼”一样。而另一种永葆青春的手段是“碰瓷”,直接冲上去与另一颗恒星正面相撞,两颗恒星血肉模糊的混杂在一起后,再涅槃重生。

天文学家揭秘恒星“吸血鬼” 颠覆传统认知

过去天文学家们认为,蓝离散星同时形成是由于星团经历了灾难性的‘核坍塌’事件。“当核坍塌发生时,绝大部分恒星突然同时落向星团中心,造成星团会在中心极小的范围内包含大量的恒星,可想而知,恒星会在核坍塌时频繁的发生碰撞,从而突然间在星团中产生大量的蓝离散星。”邓李才说。

天文学家揭秘恒星“吸血鬼” 颠覆传统认知

然而邓李才领导的科研团队,在一个年轻星团中发现了特殊的蓝离散星。他们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对年轻星团NGC 2173中的蓝离散星进行了研究,并没有发现任何“核坍塌”的痕迹,而是首次在这个年轻星团中观测到了一族不同寻常的蓝离散星——突然爆发形成的蓝离散星。

该科研团队成员之一李程远博士解释说:“这个星团的核心看起来非常普通,恒星的分布非常均匀,实际上,它们包含的恒星密度甚至远远低于银河系的球状星团。”

天文学家揭秘恒星“吸血鬼” 颠覆传统认知

《自然》杂志撰文评述:挑战了我们对蓝离散星的传统认知

早在今年三月份,这项研究成果就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报》上。“对天文学界来说,这一观测结果是完全出人意料的”,《天体物理杂志》的审稿人评述说,“一直以来,天文学家们认为只有核坍塌才能让蓝离散星的亮度核表面温度分布在两条狭窄的恒星带上。很显然,这一工作直接挑战了这一观点”。

天文学家揭秘恒星“吸血鬼” 颠覆传统认知

当地时间5月1日,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刊登了对邓李才团队专门的评述文章。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艾莉森·西尔斯教授认为:“这一工作挑战了我们对蓝离散星的传统认知。我们每一次深入研究星团和它们的恒星,我们总是会发现更多令人惊奇的现象。”

创办四川省首个天文系

将继续研究蓝离散星

该研究也吸引了央视和国内诸多科学类媒体的关注。“这项研究我们已经坚持了20多年。”邓李才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早在2014年和2016年,他和团队对此的研究成果也两次登上相关科学杂志。而今年的研究成果发表后,实际上让该研究领域更为复杂化了,面临着更多的科学问题和挑战,“所以我们还会继续下去”。

有个成语叫“蜀犬吠日”,邓李才认为,这体现了四川人对天文的好奇。“然而多年以来我们都没有天文系。”邓李才感叹,虽然四川是科教大省,但天文教育的缺失一直让他感到遗憾。2016年,西华师范大学联系到邓李才,共同创办四川省第一个天文系,他也成为该系首任系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