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熱播背後的中年尷尬

《面具》熱播,恰恰擊中了當下社會中年人內心最敏感脆弱的那根神經。試問當下的普通中年人,有幾個不是上有老下有小,每天圍著工作和家庭轉,為柴米油鹽而奔波?作為一個努力掙扎的中年人,誰的生活中沒有親情愛情友情?誰的內心沒有對家和萬事興的渴望與平淡幸福生活的嚮往?

最近一月,諜戰題材影視劇《面具》熱播。開播首日便以1.2的高收視登頂全國34城收視榜,此後收視率持續攀升,連續兩週位列榜首。豆瓣評分更是破8。尤為難得的是,這部劇並沒有刻意宣傳,更沒有邀請那些當紅流量明星和“小鮮肉”。相比近年來口碑普遍不佳的國產劇,尤其蜂擁而上質量參差不齊的諜戰劇,《面具》無論從劇本創作到場景佈置,從人物刻畫到劇情推演,從主要演員的演繹到對中年人生活狀態的描摹,都堪稱近年來國產劇翹楚。

《面具》講述的故事發生時間設定為1948年農曆新年前一個月。在哈爾濱潛伏十年的國民黨特務李春秋突然被上級喚醒,本應是全家團圓之際,卻成為與家人分別的倒計時。生死的抉擇、家人的安危、婚姻的考驗、信仰的動搖、自我的救贖……剎那間全都交織一起,齊刷刷壓在這個中年男人的心頭,幾乎每一刻都面臨何去何從的難題。

先拋開別出心裁的主角人設和出人意料的反轉情節,也不提祖峰、侯勇、梅婷、杜志國、丁勇岱等老戲骨的精湛表演,與以往多數諜戰劇中“反人性”的特工不同,《面具》中那些常人眼中的“冷血”特工被還原成活生生的人。無論是政治立場艱難轉變的李春秋,還是始終隱藏至深的丁戰國,還是潛伏多年被喚醒的一個個國民黨特務,或是敵我雙方背後的負責人,他們的表達和行為都充滿著“人”味——不是簡單的“人情味”,而是有感情說人話的普通人。

從李春秋為妻兒的糾葛,到丁戰國吐露對養女的多年感情;從殺人不眨眼的陳斌為了替自己死去的弟弟養活侄兒,寧願頑抗到底,到已投誠的特務葉翔與李春秋搏鬥之時,淚流滿面說出潛伏十年的痛苦與煎熬:“我像狗一樣的熬著,我熬不下去了。”這些都讓觀眾感到,其實特工也都是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

更令不少中年觀眾深感共鳴的是,劇中主要角色遭遇的“中年危機”:妻子出軌、婚姻危機、孩子教育、親子關係糾結,等等。這些都給人感覺人物比較真實,而這種真實又映襯出當下的現實,折射出現實生活的“身影”。

這不僅表現在劇中人物的很多對白和生活狀態都有種“熟悉”的感覺,更體現在劇中對於“家庭”觀念的表達,傳遞出中年人心中樸素的價值觀——“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比如第一集中,李春秋潛伏十年被突然喚醒,接到離開哈爾濱的任務時,首先提的問題是:“能帶家人一起走嗎?”最後問接頭人:“幹完還回來嗎?我還有個7歲的兒子。”同時被喚醒的特務老孟說,“能推遲一天走嗎,我老婆病了,明天想帶她去看病。”而那個窮兇極惡殺人不眨眼的特務陳斌,喝多了面對女友時也會抱頭痛哭:“天天都在外頭不讓回家,我不想幹了,不想殺人了。”

試問當下的普通中年人,有幾個不是上有老下有小,每天圍著工作和家庭轉,為柴米油鹽而奔波?作為一個努力掙扎的中年人,誰的生活中沒有親情愛情友情?誰的內心沒有對家和萬事興的渴望與平淡幸福生活的嚮往?

《面具》熱播,恰恰擊中了當下社會中年人內心最敏感脆弱的那根神經。正如編劇王小槍所說,“這個劇裡幾乎所有人都是中年人,他們面臨的問題,基本上都是當代中國,當下社會中年人遇到的問題,是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東西。”難怪有網友評價說,主角李春秋更像是一個“現代人”,他有著信仰抉擇的矛盾,也有作為中年人的焦慮與痛苦。

當然,每部作品都不完美。《面具》中部分故事情節的處理和個別鏡頭的銜接還存在一些BUG,前後劇情反轉和人物角色的變化也略顯突兀,但正所謂瑕不掩瑜,這些並不能掩蓋整部劇的光芒。(同步刊發於今日工人日報5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