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铜器中的精品赏析,掐丝珐琅最为熟知

宋元明清铜器中的精品赏析,掐丝珐琅最为熟知

宋元明清铜器,以宋元明清瑞兽铜器、摆件为主,兼有高品质掐丝珐琅,丰富多姿,各有其长,轮奂精良,为大家尽展铜器在宋元明清各朝代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宋元明清铜器中的精品赏析,掐丝珐琅最为熟知

清乾隆 掐丝珐琅三羊开泰图镇纸

宋元明清铜器中的精品赏析,掐丝珐琅最为熟知

掐丝珐琅工艺大约在公元十三至十四世纪传入我国,明初曹昭所著《格古要论》中称之为“大食窑”。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严格、成本较高等原因,掐丝珐琅在中国诞生之日起,就被皇家所垄断,秘藏深宫,非一般百姓所能享用。此铜胎掐丝珐琅三阳开泰纹镇纸,寓意吉祥美好,材质精良,做工细致精巧,色彩明艳润泽,气度雍容,实为乾隆朝掐丝珐琅中的佳作。

宋元明清铜器中的精品赏析,掐丝珐琅最为熟知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瓶炉三式

古人好焚香,焚香之时,置炉、瓶、盒三事。一般炉放置于中间,两旁置箸瓶、香盒。箸瓶用于放置铜箸或铜铲,香盒则用于储存线香。“三事”一词一说出自于《红楼梦》,而已炉瓶盒成组作为香具,则可早至明代中期。至清代,则所用材料更为广泛,可见铜、玉、掐丝珐琅、漆器等品种。

宋元明清铜器中的精品赏析,掐丝珐琅最为熟知

宋元明清铜器中的精品赏析,掐丝珐琅最为熟知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宝相花纹象腿八方洗

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工艺水平均稍有下降。清代的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而乾隆时期制品虽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后的出品物也绝不逊色。此拍品足美,鎏金艺高,釉质彩亮,形象饱满,工艺精湛,花纹雅致,观赏及收藏价值兼具。且手感沉重,器型规整,具有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颇显皇家气质,为一件不可多得的乾隆年宫廷造办处生产的掐丝珐琅佳品。

宋元明清铜器中的精品赏析,掐丝珐琅最为熟知

明 铜胎掐丝珐琅镂空夔龙纹海棠形兽钮四足熏炉

宋元明清铜器中的精品赏析,掐丝珐琅最为熟知

此件掐丝珐琅缠枝莲莲纹大熏炉体形硕大,造型沉稳敦厚,雄浑静穆,属工艺精湛之品,极为罕见。整体形制端庄稳重,鎏金灿然,掐丝流畅,填釉饱满,釉色鲜艳、纯正,线条优美,构思巧妙,雍容华贵,穷工极巧,尽显皇家宫廷器物之华贵威仪。此类熏炉为宫廷重要陈设用器,常置于宫殿内用作烧炭取暖或点燃檀香。且保存完好,极为珍罕。

宋元明清铜器中的精品赏析,掐丝珐琅最为熟知

宋元明清铜器中的精品赏析,掐丝珐琅最为熟知

明 铜胎掐丝珐琅外缠枝莲内狮子大碗

宋元明清铜器中的精品赏析,掐丝珐琅最为熟知

碗造型硕大,望之气势恢弘。整器取传统官窑器之标准形制,造型敦厚端庄,将绘画艺术与珐琅工艺完美结合,掐丝珐琅技术极为娴熟,粗细均匀而流畅,色釉丰富多彩,同时又注入了明王世繁缛之花纹,鎏金辉煌灿烂,彰显其皇家富贵风范。

宋元明清铜器中的精品赏析,掐丝珐琅最为熟知

明 铜鎏金观音坐像

宋元明清铜器中的精品赏析,掐丝珐琅最为熟知

现有石雕或木雕造像,往往常见尺寸较大者,根据文献记载,金铜佛像亦不乏有六尺以上的作品,但因为历经北魏、北周和唐代的三次灭佛运动以及战乱,经济萧条影响,金铜造像屡遭破坏,铜质造像常被溶解后再利用。因此早期留下的多为二十三公分以下的小尊佛像。可见金铜佛造像的铸造深受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因此目前国内外都少见大尊金铜造像。本尊即为其中一例。

宋元明清铜器中的精品赏析,掐丝珐琅最为熟知

明 铜佛手大香薰

熏炉呈佛手式,体态硕大,长度为47厘米,高度为27厘米。铜材厚重敦实,呈现乌黑色,包浆深沉古朴,悠久隽秀。用三个小佛手瓜作为整个熏炉的支撑点,设计巧妙。熏炉的造型撷取自然界的植物佛手瓜,而其优美的造型犹如一只婀娜的佛手,似在拈花。佛手根部镶嵌一枝干四处蔓延,使得大佛手上又满挂小佛手瓜,枝干迂回,树叶翻转,皆栩栩如生,而局部花叶、小佛手表面纹理,均以阴线细细刻画,十分精细。熏炉顶部配有佛手式镂空盖,落“宣德”年款。佛手为长寿之物,与“福”谐音,常与石榴、桃组成“三多图”,即“多福、多子、多寿”吉祥图案,在宫廷中被广泛运用。该佛手香薰形体硕大,制作工艺难度较大,应为大殿陈设之物。

宋元明清铜器中的精品赏析,掐丝珐琅最为熟知

明 铜错金银甪端大香薰

宋元明清铜器中的精品赏析,掐丝珐琅最为熟知

甪端,似猪,或云似牛。角在鼻上。出胡林国。沈约在《宋(书).符瑞志》曰:「甪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则奉书而至。耶律楚材谓为旄星之精灵,灵异如鬼神。」端,亦作“貒”。

宋元明清铜器中的精品赏析,掐丝珐琅最为熟知

熏作甪端形,精铜铸造,器身局部采用错金银工艺装饰,精工细作,巧妙绝伦。器物造型古朴大气,神态憨实。色泽红褐深沉,包浆醇厚质朴,入手敦实,古雅怡人。此类甪端熏炉深受皇室青睐,因其敞开兽口,青烟涌溢,时时警惕君王需广纳谏言,亦显示皇帝为有道明君,身在宝座而晓天下事,做到八方归顺,四海来朝。故甪端崇拜在明清两代均为皇家所重视,内府专置有司负责制造事宜,以供内廷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