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博:在舌尖上修行

马明博:在舌尖上修行

马明博:在舌尖上修行

1、食色性也

不吃饭,相信没有人能活下去。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人生在世,饮食是第一欲望。

虽说“人不只是一根会消化的食管”(法国作家雨果语),但是有没有饭吃,确实是人生一大问题。

因此,走过饥馑时世的中国人,一见面,通常会先问一句“吃了吗?”

当然,无论是哪国人,人的一生都是围绕“吃”展开的。在汉语的语境中,“吃”这个字,指向具有多重性。

谋生叫“糊口”;工作岗位叫“饭碗”;受雇于人叫“混口饭吃”;花积蓄叫“吃老本”;受人欢迎叫“吃香”;人际关系好叫“吃得开”;利益受到损伤叫“吃亏”;只顾自己受益,不顾他人得失,叫“吃独食”;受人照顾叫“吃小灶”;欣赏女性之美叫“秀色可餐”;沾女人便宜叫“吃豆腐”;惹人嫉妒叫“吃醋”……

多年前,因为着迷于中华饮食文化,我把诸多文化名家谈吃的妙文佳作编成《舌尖上的中国》一书,2006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启发了央视的编导,他们“借鉴”了这本书的创意,制播了同名纪录片,2012年曾风靡一时。

在纪录片的蛊惑下,此前读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诸多读者,为我贴了一个“美食家”的标签。对我来说,这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然而,打开书本,同时打开的,却是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阅读《舌尖上的中国》,可以“目食”人间美味,心在字里行间游荡,想象中的美食之旅也随之开启——从一碗汤,品出一个时代的味道;从一只枇杷,读出一段光阴的故事……

马明博:在舌尖上修行

马明博:在舌尖上修行

2、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

“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你的命运,取决于你吃了什么”。法国美食家让·安泰尔姆·布里亚-萨瓦兰为什么要这样说?

“吃什么”,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养。素养浅薄的人,我们略过不论;世间大凡素养深厚的人,“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拥有平常心的人,嚼菜根也会有滋有味;拥有平等心的人,从来“肥淡无别,清浊并饮”。

《黄帝内经》指出:“味淡上升,味重下沉。”这个观点,与佛家《楞严经》也是相通的——人的业障轻,口味会偏淡;人的业障重,口味会偏重。

佛经记载,诸天界的众生以甘露为食,受用人间的供品,闻味道即可得饱;生活在地球上的众生,色身粗重,只闻食物的味道无法去除饥饿感,必须通过咀嚼吞咽,胃部充实才叫吃饱。

如今,辣味纵横天下,人已到了“无辣不欢”的地步。人为什么会嗜辣?无非是借辣味产生的强劲刺激,缓解巨大的生存压力。

辣是什么感觉?医学家说,辣之于口腔,如同皮肤被火烧灼。被烧灼时的痛苦,在口腔里为什么会变成愉悦?原来,辣素与舌头接触时,交感神经会把“灼痛感”传递到大脑;大脑认为身体局部“受伤了”,随即向全身的免疫系统发出指令,身体制造出具有自我疗伤、麻醉功能的多巴胺,人随之心跳加速、脉搏加快、血管扩张,产生强烈的舒适感。

强劲的辣味,固然短暂地缓解了人的生存压力,却让人失去了口味上的平常心。人们不知道,借助于味道刺激饮食欲望,口味越重,欲望就会越强烈,人的性格就会越偏执。

马明博:在舌尖上修行

马明博:在舌尖上修行

3、顾客光盘是厨师的奖牌

三人在大佛禅院东走西看,不知不觉,天近中午,贤二说他的肚子咕噜咕噜响了起来。

我说:“听说禅院的素食不错。咱们去尝尝,如何?”贤二连说“好啊,好啊”。

我历来是有啥吃啥,于点菜并不擅长。戒嗔和贤二是名副其实的资深“吃货”,他们把头凑在一起,点了“六菜”:罗汉菜、素炒山药、素西南、水煮山菌、佛门泡菜、百合西芹,“一汤”:清凉汤(黄瓜片)。

下单后,服务员给我们每人送了一杯绿茶。直筒形的玻璃杯,透亮淡绿的茶汤,贤二口渴了,端起杯子喝了一小口,他赞叹说:“这茶真好。”说着,他吹了吹杯子口热气,又啜了一口茶。

我也啜了一小茶,果然唇齿留香,问服务员:“这是什么茶?”

她微笑着说:“雪芽。”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不仅品类繁多,还各具特色。

白茶像山居的道士,道法自然,滋阴润肺;绿茶如纯洁的少女,天真烂漫,滋味清新;黄茶若饱学的书生,内涵深厚,启人心智;青茶是历经沧桑的中年男人,岩韵花香,满怀故事;红茶似洋溢母性的中年妇人,呵护关怀,温馨体贴;黑茶仿佛独行的剑客,汤色浓得让人看不透,却能肝胆相照。

峨眉雪芽,是著名的绿茶之一,此刻,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她呢?我仔细品咂着留在唇齿间的滋味,分明是一脉如空谷幽兰般的隐逸之香。

数日前在成都,说到峨眉山,友人提醒说:“历来有‘吃在四川,味在峨眉’之说,你们不要光游山,也要好好尝尝峨眉的滋味。”原以为这是摆龙门阵时的神侃呢,没想到,品味上桌的菜肴之后,不得不认可了这一说法。

天南地北的素食,我吃过多家,今天在大佛禅院吃的这一顿,格外舒心。一是走累了,人真饿了;一是禅院弘素有道,盘中菜肴,一一保持本来面目,不假装潢,却色香具足,天厨妙味,清新可口。

我与贤二、戒嗔也是真惜福,一桌饭菜,吃了个盆干碗净。餐饮行业有一说,顾客光盘就是厨师的奖牌。此情此景,如果让执勺者看到,他该多么欢喜!

平素,戒嗔“无肉不欢”。此刻,他一脸的满足感,“如果素食都做成这样,我觉得,吃素也是蛮好的事呀!”

马明博:在舌尖上修行

马明博:在舌尖上修行

4、在舌尖上修行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关注心灵生活,开始选择素食。素食,是一种饮食习惯,也是可以付诸实践的生活哲学。以素养心,人获得的,不仅是内心的平静,还有身心的调和。

佛门讲,吃饭的本质是“为疗形饥”。人吃饭时,每一口都是为了止息饥饿的痛苦,每一次咀嚼都是为了治疗饥饿的痛苦。

吃饭时,提醒自己,是饥饿的痛苦在驱使我吃饭;咀嚼时,提醒自己,我为了消除饥饿的痛苦而咀嚼。在觉照中咀嚼吞咽,人能超越个人对食物的好恶。

这样吃饭,能让心变得柔软,更是在舌尖上修行。

“圣雄”甘地——这位提倡“非暴力运动”而名闻于世的印度长者——曾指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杀戮,不是战争,而是人类手中的刀、叉。

素食,就是“让动物离开人类的菜单上”,就是最好的放生。环保组织“地球公民”甚至提出“素食是人类的责任之一”。

放生时的仪式感,完全可以体现在素食中。比如,以不去伤害的心选择入厨的食物;餐前双手合十,祈愿众生各得安稳;咀嚼时,保持觉照……

有人会质疑:吃素对身体有什么好处,会不会导致营养不良?

佛陀在《大乘入楞伽经》中说:“食肉之人,众生见之,悉皆惊怖;食肉者,身体臭秽,贤圣善人,不用亲狎;食肉者,诸天远离,口气常臭,增长疾病,易生疮癣”。

不知道哈佛大学的学者们是不是参考了佛陀的主张,他们在做“人类健康饮食建议”时,明确提出:“肉的最佳食用量为零。”

认为素食会营养不良的人,却在有选择地回避掉另一个事实,肉食会提高罹患癌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

《黄帝内经》指出,肉食者大多性格放纵、骄傲、刚烈;另外,动物在被宰杀时,身体产生的愤怒、痛苦、恐惧等情绪,形成神经毒素,破坏食肉者的健康。

坚持吃素,不仅带来健康,还长养人的慈悲心;坚持吃素,人会更加自律,心足以抵抗外界的诱惑。

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在“致友人”诗中说:“不知肉味七十年,虚度自渐已九十;客来问我养生方,无他奉告惟蔬食。”年过九旬,吃素七十多年的朴老,依然身康体健。

佛门不仅提倡素食,也多有寿星。住世120年的,唐代有赵州禅师,近代有虚云老和尚;当代住世超过百岁的,有本焕长老(住世106年)、梦参长老(住世103年)等。

宋代诗人黄庭坚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看何如。”

人在病苦中的呼喊,与动物在面对杀戮时的哀嚎,有什么区别?人类的口腔,不应成为对其他生命的执刑室;牙齿的咬合,不应成为对其他生命施加酷刑的方式;蠕动的胃肠,也不应成为其他生命的墓地。

你给予这个世界的,也将是这个世界给予你的。对此,佛陀称之为“因果的等流”。就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样,播种欢乐,人将收获更多的欢乐;播种痛苦,人将收获更多的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