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爾敏原料藥暴漲58倍?原料商卻聲稱出廠價根本沒漲

一邊是原料廠商聲明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原料出廠價格為800元/kg,一邊是下游藥企有人透露報價單價格漲到了23300元/kg。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浙江某藥企負責人收到的原料藥報價單顯示,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一個月暴漲58倍,從400元/kg漲到23300元/kg,引發輿論關注。

8月7日,國內馬來酸氯苯那敏原料藥的主要生產廠家河南九勢製藥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河南九勢製藥”)官網發佈供貨通知函稱,公司現有馬來酸氯苯那敏原料藥庫存8505kg,將以800元/kg左右的價格向市場供應。

河南九勢製藥相關工作人員亦向界面新聞證實,公司供應的馬來酸氯苯那敏原料藥價格確實是800元/kg,視採購量的大小在該價格基礎上略有浮動。“我們的價格就是800左右,至於媒體報道的漲價情況,我不清楚是否有經銷商或者其他企業漲價二次售賣。”

界面新聞在各大原料藥採購平臺上查詢,發現各代理商的報價則是在150~200元/kg上下浮動。不過,當界面記者試圖進一步詢問原料來源的時候,這些賣家都選擇避而不答。從原料安全角度來說,這些代理商的產品質量令人生疑。

依據現行的《藥品管理法》的規定,藥品生產企業生產藥品所使用的原料藥,必須具有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核發的藥品批准文號或者進口藥品註冊證書、醫藥產品註冊證書。

據原CFDA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擁有馬來酸氯苯那敏原料藥批文的企業共有6家,分別是萬全萬特製藥(廈門)、上海新華聯製藥、河南九勢製藥、瀋陽新地藥業、北京太洋藥業、上海現代哈森(商丘))藥業。其中,河南九勢製藥則是目前馬來酸氯苯那敏原料藥國內市場佔有率最高的生產廠家,超過85%。

據醫藥經濟報道報道,有業內人士透露,雖然國內有6個廠家擁有馬來酸氯苯那敏原料批文,實際上卻只有瀋陽新地藥業和河南九勢製藥在生產,近年來供需相對較平衡。

不過,這種平衡卻在去年被打破了。2017年,瀋陽新地藥業被舉報違規生產馬來酸氯苯那敏,於當年12月7日被國家藥監局收回了GMP證書,隨後一直處於停產狀態。同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因大氣治理、採暖供應等原因,部分工業企業實行錯峰生產。河南九勢製藥因此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期間停產。從那時起,馬來酸氯苯那敏原料藥的漲價風波便隱有跡象。

按照市場供求規律,原料藥合理漲價並非不可理解。不過,從目前公開資料來看,動輒數十倍的漲幅顯然超過常理。

貴州百靈企業集團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5月份一份公告中稱,截止2018年5月,馬來酸氯苯那敏市場報價由2017年10月份的280元/公斤上漲到3000~5000元/公斤。

據醫藥經濟報報道,某大型藥品生產企業採購、銷售人員曾在7月份透露:“目前,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原料藥報價已從去年底的260~280元/公斤漲至1.5萬元/公斤,足足上漲了50倍。”

從5月份的3000~5000元/公斤,到7月份的1.5萬元/公斤,再到8月份傳出的2.3萬/公斤,可見馬來酸氯苯那敏漲勢之猛。

而即便不是暴漲50倍,超10倍的原料藥也使得藥企生產成本急劇增加。

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資料,馬來酸氯苯那敏命名的藥片、注射液、滴丸等共計421種,還不包括成分中包含馬來酸氯苯那敏原料的藥品。

業內人士介紹,通常來說,一些大的下游製藥企業,會選擇第一、第二供應商,會對原料藥供應做出預判,與供應商簽訂長期保障供貨的戰略協議,在供貨緊張的時候也會去培育新的供應商。

但不可忽視的是,國內還有10%的原料藥只能由個位數的生產企業生產,其中就包括馬來酸氯苯那敏,尤其近年來環保監察力度加大,原料藥又相對集中在為數不多的生產企業,下游製劑企業完全處於不對等的弱勢地位,幾乎沒有議價能力。

在我國現有藥品定價與招標體系下,一旦藥品以低價招標並定價,進入醫保支付體系便無法根據市場情況改變價格,很難通過漲價消化新增成本,只好減產甚至停產。而一旦停止供應,又會被列為招標的黑名單,影響以後的招標。

此前已經出現多起便宜但有效的廉價藥從市場上消失的報道。而此次備受關注的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同樣屬於便宜好用藥,主要是抗過敏、抗感冒的常見藥。可以查到的公開信息顯示,通常100片一瓶的撲爾敏售價僅為1元-2元錢。

2017年12月,《原料藥、藥用輔料及藥包材與藥品製劑共同審評審批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開始公開徵求意見,這意味今後原料藥不再單獨發批准文號,下游製劑企業可以自己找原料藥企業生產原料藥,只要質量符合標準,申請關聯審批即可。擁有更多選擇的下游企業們或也將擺脫“不生產則掉標,生產則虧損”的困境。

與此同時,如果上游廠家的供應價格的確穩定在800/kg,從上游廠家到下游藥企,價格如何翻了10倍甚至50倍,中間商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目前的公開報道稱,一些大型經銷商會根據全國原料藥企業生產情況,找各個企業簽訂總經銷合同,經銷商看中的是品種小、數量大的原料藥。對生產廠家來說,不需要再考慮銷量,自然願意接受。

河南九勢對界面記者的回應其實也驗證了一個事實,即原料廠只管出廠價格,此後經銷商或者其他廠家二次加價都不在控制範圍。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原輔料緊張是全球性的行業趨勢,在歐洲、印度等也出現了原輔料價格普漲現象,但多數情況下都是在遵循商業規則前提下的合理漲價,本次撲爾敏事件存在特殊性,這種漲價幅度在其他產品上基本不存在。也就是說,只有撲爾敏這種本身小體量的生產廠才可能把產品交給一家代理商。

為了規範短缺藥品和原料藥市場價格行為,維護市場價格秩序,建立藥品和原料藥購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保護消費者利益,國家發改委在2017年11月16日發佈了《短缺藥品和原料藥經營者價格行為指南》,明確規定了《價格法》所禁止行為。但能否真正杜絕壟斷,則要看打擊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