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学力田》话张三-山西省洪洞县古村韩家庄乡绅张三传奇

《殖学力田》四个字按他理解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组合。最先是殖,其次是学,再其次力,最后是田。田是农民的命根子落回到了根本。殖,代表商业,也代表农耕文化先进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萌芽。或“学”或“田”皆要奋发、努力。商业增殖靠学识,靠实力,知识能改变命运。

梳理古村韩家庄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横绕、竖绕,怎么都绕不过这位张三。韩家庄有民谣;

“张三韩三和李三,堡子里屁儿屁眼。”

“东油坊,西油坊,还有泊池上永和”。

这土里吧唧的乡土民谣,憨实的下里巴人口味,描写的是十九世纪末,洪洞河西十八庄之典范古村韩家庄村子里,光景过得欣欣向荣八大户人家。与《红楼梦》中曹雪芹先生叙述的皇亲国戚四大家族: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阳春白雪的高雅格调不是一个味道。但描述效果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张三,名叫张书礼(1885—1953)小时候仅仅读过七、八年私塾,后因家境贫寒未能继续求学。家里兄弟三人分别为书田、书义、书礼,均以务农为生。书礼最小,比二位兄长年龄小许多年,因在本家族中排行老三,村人俗称张三

张三小时因母亲早亡,是靠吃两位大嫂乳汁长大的,俗话说老嫂比母。二嫂去世后,他披麻戴孝为其送行,此举给人留下孝悌的风范。

张三,自幼勤学好问机敏过人,口一份,手一份。干活认真仔细,从不投机取巧,干啥都有恒心。家里大小事情,都要问个仔仔细细,不管是家里的活儿或是地里的活儿,不用兄嫂吩咐,他就主动去干,不管是干什么活干完后,都能令二位兄嫂满意,并得到好评。即便就是让他到集市上买一件生活用品,回来后兄嫂看见都会十分满意,二位兄嫂在这个家庭发展上,对他这个擅长于勤俭持家的弟弟刮目相看,抱有很大的希望。

张三,十三岁起尊父在两位哥哥的帮衬下,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操持整个大家庭。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那时的家境并不好,一家生活过得及其节俭,家中从来不让在外买菜,靠挖黏黏菜、涩辣辣,腌酸菜度日,腌咸菜的汤汁都不能倒掉。

张三,十六、七岁时,个子已长得跟成年人一般高,二位兄嫂看着弟弟长大了,觉得是应该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干的时候了。从此,张三就独立挑起了管理家庭的重担,家里不管缺少什么,需要啥都是他一个人置办,他走遍了洪洞城、临汾城,跑遍了洪洞、临汾所有集市。在他二十四五岁时,终于找到了一个挣钱的门路,那就是贩卖粮食。过去的社会百分子八九十的百姓,每年打的粮食都不够一年吃,如果遇到荒年,就更不用说。每年春夏小麦还没成熟,也正是百姓青黄不接的时节,百姓都缺粮,各个城镇集市都有做生意的屯粮栈,小栈囤积几十石,大栈屯有几百石。张三将集市上认为合适的粮食,在合适的时间提前买回家,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以适当的价格,发放给贫困的老百姓,虽然取利低,但只要掌握做生意薄利多销的原则,也还是能挣钱。经张三一家及其子女多年的艰苦奋斗,张家变成了本村节俭持家,自力更生富裕起来的大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韩家庄的张三韩三和李三,在万安地区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是周边邻村有名的三大户,是当时的富豪之家。三大家的当家人张三韩三和李三,在村里为人师表,相处和谐。顾大局,识大体,济民艰厄。曾是修复庙宇,募捐布施,多有善行的三大姓。其受人敬重,是众人生活的楷模,处世的榜样。

特别是张三刚三十出头的年龄,在村里已有了很响的名声,一是他能干,二是他的光景过得比别人好,三是在当时他也算是村里一个有文化的人。因此全村村民推选他当村长,处理村中大小事情。特别是张三从一个寒门子弟,成长为年轻有为的一村之长,并在河西半边小有名气。其自身素质和能力确有过人之处。

说到张三的过人之处,不能不提到他家大门门楣上雕刻的《殖学力田》四个大字。这四个字不是成语,成语字典里找不到这一条。这四个字是张三几十年人生经历的提炼,是他思想观念的升华,殖学力田也造就了张三的人生辉煌。

《殖学力田》四个字按他理解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组合。最先是殖,其次是学,再其次力,最后是田。田是农民的命根子落回到了根本。殖,代表商业,也代表农耕文化先进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萌芽。或“学”或“田”皆要奋发、努力。商业增殖靠学识,靠实力,知识能改变命运。四字排列顺序充满哲理。作为一个农民且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他的这些见解确实值得推崇。

《殖学力田》是张三一家立身处世,生产生活,把捏的尺度,作为的标准,行事的依据。也是张家的家训。其意如下:

第一个字《殖》:繁殖生长,增加增长,发展,种植,经商,代代相传。张三尤其看重殖字,对这个字理解透彻,在他手里把殖字玩得顺溜转,且发挥到了极致。

张三岳父家姓狐,是近邻涧西村,家境宽裕,地主成分。岳丈娶有两房夫人,大夫人生有两个女儿,张三的妻子是大夫人所生。小夫人生有两个男儿,据说当年八路军总部住韩家庄期间,有俩小男孩跟随住涧西的美国记者参加了八路军。涧西、韩家庄人们习惯上把两个村子拴在一块叫,问一个答两个。村与村紧挨,坡上坡下,人们相处和谐,传统礼数规矩一样。

当初,狐财主相中家境并不富裕的张三,决定把女儿嫁给他,其看重的一是张三德才兼备人品好,二是张三有发展潜力和较大的增殖空间。在外人看来,狐家在选女婿上好像是,赌了一把或押了个宝,这件事尚悬在空并未见底。

刚开始,张三靠自家经年累月的积淀,仰仗岳父家资助,靠营放粮款生息,生意慢慢红火起来一再增殖。

清末宣统二年,韩家庄重修玉皇楼时,村民推举张三为最年轻的执行理事。当时因筹资不足,修复难于启动。张三就效法古代先贤的作法。仿照同治年间,韩家庄村领袖张逢峦,韩希俞在三官庙乐亭修缮筹资过程中,遇到大修不足,小修有余的困境,采取了把现有筹资营放生息,时间推后,待筹资充裕再行修缮的方法。

张三依葫芦画瓢,如法泡制,碑文记述他这次运作资金增殖活动的全过程;

“敝庄震方,古有玉皇楼一座,巍峨高耸,上接云霄,屏障横冈,下口风水,不惟一乡之飞口,亦四达之通衢也。乃自清乾隆三十七年重修,多历年所,檐厦倾圯,神像剥落。余等触目惊心,欲为修葺,但工程浩大,独力难支。幸有本村韩君省三、张君捷三,急公好义,邀集公人,当庙公议,以村中西善院东庭厦坏,无力复修,遂公举韩君省三、张君捷三总理其事。于是变通办法,丢旧易新。除花费外,筹资财以备修理玉皇楼之资。事已酌定,省三、捷三为其年高,恐误公事,乃邀请韩君如芝、韩君治洞、李君全富、韩君怀仁、张君书礼,交代托管,营放生息。自清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二年,积麦作钱。又有本村韩君珠、韩有容,存乐善之心,在京募化,又获四乡布施。再按本营房生息,由此资财即裕,鸠工庀材。自宣统二年六月初六日动工,七月二十二日告竣。省三韩君发其善念,出资妆饰神像,以妥神灵。庶几神人共悦,公私成惠,百福骈臻,千载不朽矣。是楼也,对霍环汾,依娄绕涧,而补一村之风水,为四方之巨观者,亦于是乎在”。因从而歌曰:“青山苍苍,河水洋洋。诸君之迹,山高水长。”

张三在传统礼仪方面的修炼,还换得一个意外增殖。那就是随着张三声誉的不断提升,在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完人,四邻八村都看好张三的发展潜力,涧西狐姓大户人家看上了年轻有为张三,聘媒人从中说合把大女儿许配给了张家。从此,张三道德上占据高地,生意上如鱼得水,有流资,有后盾,有靠山,遇事有人拦后腰。在粮食贸易上大胆出手,经商艺术发挥到了极致,粮食交易暂获颇丰,季季盈余年年增殖。

岳丈对张三持家经商,谋事手段刮目相看,再不敢小嘘,也颇为佩服。对这门亲事格外满意,还经常夸在嘴边。找到这样的好女婿,就如同投资了一个不断升值的潜力股。张三也深得岳丈的信赖与倾力支持,生意场上妙笔连连。这爷俩各取所得,相得益彰,声誉钱财,双双看增。

第二个字《学》:即学习,读书,学问,学做人,学做事,活到老,学到老等等。

韩家庄历史上名人轶事颇多,学先贤,效法古人是张三一贯做法。本村曾出过张秀德,张逢峦,韩五风,韩保国,韩希曾等先贤,先贤名下均有善行记录。如县志记载,清代光绪丁丑岁,大侵,冬益乏食间,有逃亡者。韩保国,急出小麦六十石,合一万斤,分赈村中,命活优多,至六年麦熟议归,偿辞不受,村中人感佩益深,公颂“周民艰厄”,四字悬匾,以识不忘。

人有善行,天必佑之。张三把先贤一一作为学习榜样。在村中公益事业上,身体力行多有善举,与古人相比张三的善行有过之而无不及。

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人”。一个站立的,大写的,丰满的人,一个自由的人。知识改变命运。张三教育后代,学科学,多读书,不迷信。其家族后辈中,鲜听有人入邪教信鬼神者。

张三认为烧香求雨也是迷信。黄土高原丘陵地带十年九旱,老百姓靠老天爷吃饭,一遇旱景便烧香拜龙王求雨,然而,天该旱还旱。再烧香祈雨老天爷就能听我们的,要下雨就下雨吗?事事得靠自己,靠老天也靠不住,自己就是龙王,引水全靠自己。如韩家庄古来的三条渠,那一条不是我们自己挖的,老百姓自己动手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老百姓才是真正龙王。要多读书学习科学知识,才能不迷信。

担任村长后的张三,深知文化的可贵,他积极支持新建的国民学校工作,和教书先生关系相处密切。通过教书先生和教育部门推荐申报,县上任命他为一方学董,负责监管韩家庄、涧西村、上舍村三个学校。

他的后辈中,大多尊从张三教诲,选择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第三个字《力》;力气、力量,努力,效能讲。引申的意义可解读为拼搏、努力,竞争等。力的三要素,力大小,方向,支点。

张三认为出力要出在点子上。他以一个进步农民的眼光,预见到中国革命的走势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先进力量和领导者。他一介植根土地的老农,为革命事业尽心出力,做出了最大牺牲和贡献。

1936年,张三次子16岁的张禄保,在万安高校读书,学校里进步思想革命理论灌输进了他那幼小的心灵,放假后他和父亲商议,要去参加红军。张三知道孩子走的是正道,情愿孩子参加红军,但因孩子年小,着实有些不放心。

知识是一种力量,只有把求知作为根植于内心的信仰,才不会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走。张禄保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主意。时隔半年,儿子就在父亲的默许下奔赴延安参加了红军。张禄保是张三倾心培养的后起之秀,是张三给予家族发展厚望所在。这孩子发展潜力巨大,这也是父亲干事业的心劲与力量源泉。父亲从内心理解儿子所作所为,第二年张三用毛驴把儿媳狐凤英送到革命圣地延安, 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成为洪洞“夫妻” 抗大学员。他支持儿子儿媳融进革命的洪流,助力中国革命洪流滚滚向前。

张三深谙量力而行,稳扎稳打。遇事不冒进,不冲动,不感情用事。俗话说得好,“要稳住步的换肩哩”。北户韩破落地主德胜家,拥有两座四合院,因债务到了非卖不可的地步,村里几家大户对这笔房产,非常看好,都想要买。当时有三方加入,角力相争。一个张三,刚刚发起家来,具备一定实力。一个韩广益,靠其叔父韩春生师长撑腰,实力雄厚。还有一个德胜父亲抱养的儿子乔胜,这家伙十毒俱全混迹军警。乔胜父子俩因争资产翻脸对薄公堂,乔胜嫌所分家产少,引军带兵回家强夺家产。恰遇上了势力强大的韩广益,广益说“乔胜这房我要买,要文咱来文,要武咱来武,你有部队我也有部队,办法你来挑”。乔胜自认倒霉,本是箅子里取窝窝十拿九稳冲着其养父来的,不想却栽在势力强大的韩广益手下,变成了泄气的猪尿泡。

张三虽想要买,但清楚自己的实力。三方相争,螳螂扑蝉,黄雀在后。与韩广益或乔胜可有一争,但从短期和长远利益来看有害无益。权衡得失,最后选择量力而行。主动放弃,退出角力占得上风。

张三好胜心强,粮食集上的历练,使得他职业性的喜欢角力,不惧竞争。他认为竞争是淘汰落后,鼓励进步。竞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有竞争才能进步。

第四个字《田》:即田地、土地,字意简单,但它却是人生存的根本。田,种植作物土地,耕种田地;

韩德胜是破落地主之后,其祖上的土地从涧西龙王庙张姓祖坟、到后河滩两边能浇的地,再到涧西村东金圪窝、银圪窝的地大都是他们家的。其父抽大烟一点一点把家产土地全部卖掉了。

张三家买地买房,德胜家卖房卖地。一买一卖,一盛一衰。不知是看破红尘,还是有先知先觉,德胜父亲一边变卖房地,一边对人说:

房地该买你快买,留下多少都是害。

我卖房地你莫笑,到你卖时没人要。

德胜的父亲从上辈继承下大量财富,游手好闲,一人吃了全家饱,爱装富,好显摆。曾经与万安北门一家浪荡公子结冤,东躲西藏,最后不得不设法与万安大户乔家结亲,凭乔家势力才与杜家和解。说大话,使小钱,遇见戏班子就敢定场次,领回村,没人演就自己借钱演出。之后落得个家产散尽,一家几口住破庙,磨豆腐,披麻片度日。

谁能想到土改时,他们家还像贫雇农一样,分得几孔窑洞来住。这应了那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张三追求的不是小农经济温饱标准,“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他追求的是,四合子院,南厦厅 ,宽大的车门朝着街。要更上一个层次做生意赚了钱,就去买地盖房子,就这样一年一年发展,张家就慢慢富裕起来了。仿照富裕人家的建筑格局,白手起家,在村里建起了一个占地面积将近两亩的崭新院落。连建院子所用砖块,都是大儿子亲自驾牛车拉运回来的。时间不长,短短几年,韩家庄村西北“小道里”,一百多亩好地张三家已全部买下,四合院也只剩南厦厅备料待建。

张三刚打好基础,就赶上社会大变革。土改时农协会划成分,除人均土地标准外,按百分之二十五的剥削率计算也是一个标准。当分子一定,分母越大分数的值越小,反之,分母越小分数的值越大。张三把总收入报小了,所以成分划高为富农,但因是响当当烈属,张三未被扣四类分子帽子。其长子张福保一天福也没享过,却因管理家业被戴上富农分子帽子,接受劳动改造。张三全家,每人分得一孔窑洞,共计一十二间及少部分土地。多余的土地、房屋大部分被没收,分给了贫下中农。

张三本人是家训的立训人,也是家训的践行者。还是一个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事业的人。

他在韩家庄重修二郎庙、玉皇楼时村碑上留有善举。他酷爱读书,韩家庄国民小学成立后,被推选为学董,他带头出钱出粮,供周边几个村庄的孩子上学。

张三次子张禄保,当年就读万安高校期间,在全国掀起抗日热潮中,受学校地下党和进步思想影响,带领同学回到村里,把家里的八仙桌抬到村中十字路口,挽起衣袖站立上边,慷慨激昂给村民演讲;宁愿抗日死,决不做亡国奴。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等内容。父亲恐其年少,怕在国民党统治区惹出事,把他锁进家中角窑里。他把床单拧成绳,从后窗溜到下面的打麦场里,继续去别的村宣传抗日。后奔赴延安参加红军。

1945年张禄保在大同与日寇作战中英勇牺牲,时任八路军林彪115师685团营长。

1948年解放临汾的战役打响了,在国共双方力量大决战的关键时刻。张三带头将家里多年辛苦累积买来的,准备盖南厦厅的全部木料,都贡献给了前线。在他带动下,韩家庄人民把家里的木料,楼板,门板,床板,连牌匾都卸下捐献给部队。

这就是古村韩家庄乡绅张三《殖学力田》的轶事。张三院落尚存,有后人居住,是该保护时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