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解”乡愁】 扬州仪征蒲新村:沙洲筑圩 江上盐都

【古村“解”乡愁】 扬州仪征蒲新村:沙洲筑圩 江上盐都

十二圩乡愁记忆馆

【古村“解”乡愁】 扬州仪征蒲新村:沙洲筑圩 江上盐都

见山楼

【古村“解”乡愁】 扬州仪征蒲新村:沙洲筑圩 江上盐都

盐运博物馆

【古村“解”乡愁】 扬州仪征蒲新村:沙洲筑圩 江上盐都

民居

【古村“解”乡愁】 扬州仪征蒲新村:沙洲筑圩 江上盐都

雕塑再现历史场景

扬州仪征市蒲新村刚刚入选首批江苏省传统村落,而就在去年7月,这个村进入了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蒲新村,位于长江边。小村落,干了一桩桩大事:完成淮盐总栈的修缮,建成属于自己的盐运博物馆、乡愁文化记忆馆。

档 案

传统村落:仪征蒲新村

面积:3.54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860人

形成年代:清代

主要民族:汉

一个村落,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博物馆,收藏了诸多珍贵文物,尤其是许多与盐有关的文物。这博物馆,是“江上盐都”的瑰宝。

传统文化乡愁记忆馆里,许多来自民间的物品,是曾经繁华的见证。即便一盏小小油灯,也照亮了一段传奇之路。

——记者印象

【乡味】

“干王”在此

十二圩五香茶干很多人都吃过。当年,在现今蒲新村生产的茶干赢得“干王”之美称。

清光绪年间,蒲新窦天昌、中和兴二店茶干与高邮界首、当涂采石两地茶干被誉为沿江三大名干。后来,窦天昌茶干在竞争中精益求精,质量不断提高,销路远至上海、武汉、徐州、蚌埠等地。在沪宁、浦口线火车上,在沿江各大小客轮上,均有窦天昌茶干出售。凡集散的盐船上的商人,往往会携带千百块茶干,既作馈赠亲友之上品,又为途中佐餐之佳肴。

一个人工筑圩筑起来的村落

蒲新村所在地,原本是江中的沙洲。明末清初时,在旧港与黄泥港之间的江面,由于江流不断冲刷淤沙而逐步形成。清康熙年间,官府招标开垦芦洲,淮河、里下河一带遭受水灾的百姓纷纷来此筑圩安家。因而,蒲新村是一个人工筑圩筑起来的村落。

先人们先后在此筑圩14个。至今,蒲新村依然保留着“圩”的名称。头圩、二圩在北,十一圩、十二圩、十三圩在南,中间有三圩、四圩、八圩、十圩等。可以说,蒲新村的地理肌理,到了数百年后的今天,依然保存完好。

蒲新是“小名”,十二圩大名鼎鼎

在现在的地理版图上,蒲新村的面积是3.54平方公里。但实际上,建村之初,只有2平方公里。现在,村里的常住人口是2860人。这个数量,只有最繁华时的千分之一。也就是说,这个曾经只有2平方公里的地方,有20万人在这里活动。

蒲新,其实只是村落的“小名”,而它的大名则是闻名全国的“十二圩”,“淮盐总栈”的所在。淮盐总栈之所以于1873年移设十二圩蒲新村,是因为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一带,地势开阔,水域宽阔,水流平缓,便于盐船停泊。另外,仪扬河与运河相通,易于疏浚,运盐驳船来往,十分便利。

曾国藩曾来此视察,见蒲新自然地理条件优越,遂选定在此建淮盐总栈,随后他调来大批湘、淮军队,开始建栈。曾国藩还亲笔题写“东南利浦”四个大字悬挂于总栈大堂之上。今日蒲新村“扬子中学”校门,便是清朝淮盐总栈的遗迹。

这里诞生好多个扬州“最早”

淮盐总栈建起来后,街巷迅速形成,并且构成了一个个发达热闹的街区。

金小平,地道的蒲新村人。他说,随着淮盐总栈的设立,蒲新村其实就成了当时扬州乃至全国的“经济特区”,经济迅速发展。这里有江北最早的照相馆(1895),扬州最早的电报局(1898),扬州最早的邮政代办所(1903),扬州最早的客运江轮码头(光绪年间),扬州最早的电灯厂(1902)等。

5里老街穿越150年风雨

遗迹甚多,是蒲新村成为传统村落的一大优势。专家评审时认为,蒲新村落的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集中连片分布,较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村落格局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且村落整体格局保存良好。

蒲新村的老街,当年是一条商业街,至今已传承近150年。其5里的长度,足以印证当年经济的繁华。

老街两边是店铺,中间是一条石板路。街两旁的房屋鳞次栉比。老街的墙面,少有整砖,大多是断砖,这叫“乱砖墙”。

蒲新长街的两头称为“头帮”和“尾帮”,这种称法在扬州、仪征地区独此一处。原来,蒲新人口构成十分复杂,不符合传统的从血缘到地缘的村落形成方式。“十八帮”就是各地商人在蒲新这个陌生社会里构建的诸多熟人小社会。帮有帮规,帮规的作用相当于传统社会的族规、乡规。头帮、尾帮就是从“十八帮”之说而来的。

投入一千多万延续村落“血脉”

为了更好保护传统村落,当地制定了“传统村落保护规划”。

根据规划,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修缮两淮盐务总栈门厅,改造龙江巷,建设盐运博物馆,进行乡愁文化记忆馆室内设计、装饰和布展等。

未来,当地还将根据规划,继续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将对十二圩村域内的各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进行全面维护与修缮。

此外,还全面修缮、整治历史建筑,修缮或修复古街巷和古井;推广老宅院改造工程,提高居民居住质量,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全面整治保护区内的新建筑,改善古镇的传统风貌,使得新建筑和古村落形成良好的融合关系等,并在符合保护区基本原则的框架下,适当开发部分新的旅游观光景点,建立完善的旅游交通体系和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