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做的是下定一次決心,而不是一遍遍下決心(戒菸)

你要做的是下定一次決心,而不是一遍遍下決心(戒菸)

世界癌症日剛過不久,據統計,肺癌仍是我國發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而吸菸早已被公認為引起肺癌的首位致癌因素。年節臨近,聚餐驟多,有“吞雲吐霧”之肆意,就有被“二手菸”圍困之煩悶。是否要還自己一個健康的身體,是否要還春節一個清歡的氛圍,聰明的你,早知該如何選擇了吧?不如就在此下個決心,戒菸吧!

《往事如“煙”》

(節選)作者/馮驥才

“記住,孩子,長大可絕對不要吸菸!”

記得上小學時,我做肺部的X光透視檢查。醫生一看我肺部的影像,竟然朝我瞪大雙眼,那神氣好像發現了奇蹟。他對我說:“你的肺簡直跟玻璃的一樣,太乾淨太透亮了。記住,孩子,長大可絕對不要吸菸!”

可是,後來步入艱難的社會。我必須為一家塑料印刷的小作坊跑業務,天天像沿街乞討一樣,鑽進一家家工廠去尋找活計。而接洽業務,打開局面,與對方溝通,先要敬上一支菸。

你要做的是下定一次決心,而不是一遍遍下決心(戒菸)

最初只是看著對方抽,自己不抽。這樣反而有些尷尬。敬菸成了生硬的“送禮”。於是,我便硬著頭皮開始了抽菸的生涯。為了敬菸而吸菸。應該說,我抽菸完全是被迫的。

兒時,那位醫生叮囑我的話,那句金玉良言,我至今未忘。但生活的警句常常被生活本身擊碎。

你以為煙可解悶、提神和助興,其實不然。

古人以為詩人離不開酒,酒後的放縱會給詩人招來意外的靈感;今人以為作家的寫作離不開煙,看看他們寫作時腦袋頂上那紛紜繚繞的煙縷,多麼像他們頭腦中翻滾的思緒呵。但這全是誤解!

你要做的是下定一次決心,而不是一遍遍下決心(戒菸)

好的詩句都是在清明的頭腦中跳躍出來的;而“無煙作家”也一樣寫出大作品。

他們並不是為了寫作才抽菸。他們只是寫作時也要抽菸而已。

真正的菸民全都是無時不抽的。他們閒時抽,忙時抽;舒服時抽,疲乏時抽;苦悶時抽,興奮時抽;一個人時抽,一群人更抽;喝茶時抽,喝酒時抽;飯前抽幾口,飯後抽一支;睡前抽幾口,醒來抽一支。右手空著時用右手抽,右手忙著時用左手抽。如果坐著抽,走著抽,躺著也抽,那一準是頭一流的菸民。

你要做的是下定一次決心,而不是一遍遍下決心(戒菸)

記得我在自己煙史的高峰期,半夜起來還要點上煙,抽半支,再睡。我們誤以為煙有消閒、解悶、鎮定、提神和助興的功能,其實不然。對於菸民來說,不過是這無時不伴隨著他們的小小的菸捲,參與了他們大大小小一切的人生苦樂罷了。

我至今記得父親捱整時,總躲在屋角不停地抽菸。那個濃煙包裹著的一動不動的蜷曲的身影,是我見到過的世間最愁苦的形象。煙,到底是消解了還是加重了他的憂愁和抑鬱?

煙“回報”你的——難以謝絕的致命的癮。

其實,世界上大部分事物的魅力,都在這最初接觸的那一刻。我們總想去再感受一下那一刻,於是就有了癮。所以說,煙癮就是不斷燃起的“抽上一口”———也就是第一口煙的欲求。這第一口之後再吸下去,就成了一種毫無意義的習慣性的行為。

煙最終留給我們的是發黃的牙和夾菸捲的手指,燻黑的肺,咳嗽和痰喘,還有難以謝絕的煙癮本身。

你要做的是下定一次決心,而不是一遍遍下決心(戒菸)

父親抽了一輩子煙。抽得夠兇。這煙一直抽得他晚年患“肺氣腫”,肺葉成了筒形,呼吸很費力,才把煙扔掉。

十多年前,我抽得也兇,尤其是寫作中。我住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寫長篇時,四五個作家擠在一間屋裡,連寫作帶睡覺。我們全抽菸,天天把小屋抽成一片雲海。一人有煙大家抽,抽完這人抽那人。全抽完了,就趴在地上找菸頭。湊幾個菸頭,剝出菸絲,撕一條稿紙捲上,又一支菸。

“我慶幸自己已然和煙永久地告別了。”

菸民做到這個份兒,後來戒菸的過程必然十分艱難。單用意志遠遠不夠,還得使出各種辦法對付自己。

比方,一方面我在面前故意擺一盒煙,用激將法來捶打自己的意志;一方面在煙癮上來時,又不得不把一支不裝菸絲的空菸斗叼在嘴上。好像在戒奶的孩子的嘴裡塞上一個奶嘴,致使來訪的朋友們哈哈大笑。

只有在戒菸的時候,才會感受到煙的厲害

你要做的是下定一次决心,而不是一遍遍下决心(戒烟)

最厲害的事物是一種看不見的習慣。當你與一種有害的習慣訣別之後,又找不到新的事物併成為一種習慣時,最容易出現的便是返回去。從生活習慣到思想習慣全是如此。

如今我已經戒菸十年有餘。屋內煙消雲散,一片清明,空氣裡只有觀音竹細密的小葉散出的優雅而高逸的氣息。至於架上的書,歷史的界線更顯分明:凡是發黃的書脊,全是我吸菸時代就立在書架上的;此後來者,則一律鮮明奪目,毫無汙染。

今天,寫作時不再吸菸,思維一樣靈動如水,活潑而光亮。往往看到電視片中出現一位奮筆寫作的作家,一邊皺眉深思,一邊噴雲吐霧,我會啞然失笑。並慶幸自己已然和這種糟糕的樣子永久地告別了。

名 家 “煙 品”

探望病人不吸菸的魯迅,不願煙殃及他人的賈平凹,在藝術品前勸人中止吸菸的老舍,一戒即成的齊白石與梁實秋……一根菸,點燃時考驗的是文明與素養,熄滅時挑戰的是勇氣與決心。

魯迅:雖嗜煙成癮,但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你要做的是下定一次決心,而不是一遍遍下決心(戒菸)

“仰臥——抽菸——寫文章,確是我每天事情中的三樁事”,時時被煙霧繚繞的魯迅對吸菸已到了無力自拔的地步。不過,他有自己的原則:不能因己影響他人。

1929年,他去醫院探望病重的好友韋素園,聊了許久,瞭解他的韋素園幾次勸吸,但為避免病房有煙味不利病人康復,他忍著不吸。直到好友再三說無礙,他才走出病房,在遠處急忙點起煙。夫妻閒聊,魯迅有時吸菸還得許廣平同意。擔心煙燻了幼子和他人,魯迅乾脆把書房搬到樓下一角,與居室隔開。

賈平凹:寧可“自焚身亡”,不願分與他人。

你要做的是下定一次決心,而不是一遍遍下決心(戒菸)

“我吃煙的原則是吃時不把煙分散給他人,寧肯給他人錢,錢宜散不宜聚,煙是自焚身亡的忠義之士,卻不能讓與的。”

齊白石:煙從水上去;詩自腹中來。

你要做的是下定一次決心,而不是一遍遍下決心(戒菸)

齊白石年輕時,不論雕花做工,寫詩繪畫,動手前總要咕嚕咕嚕吸一陣水煙。據說這也是向他師傅學來的。

在摯友巧用“茶煙待人客;筆墨不當差”一聯“譏諷”他向師傅學吸菸之後,齊白石笑說:“各位誠意勸我戒菸,也罷,從今天起我一定下決心戒掉它。過去詩畫依靠吸菸來,今後讓他從肚裡來吧,”說著,從口袋裡取出一副精工製作的菸斗煙盒,毫不遲疑地拋向小溪流水之中,且口占一副戒菸對聯曰:“煙從水上去,詩自腹中來。”自此,果然不再吸菸了。

梁實秋:你有多少克己的力量?不妨戒菸

你要做的是下定一次決心,而不是一遍遍下決心(戒菸)

我沒有選擇黃道吉日,也沒有諏訪室人,悶聲不響的把剩餘的紙菸一古腦兒丟在垃圾堆裡,留下菸嘴、菸斗、煙包、打火機,以後分別贈給別人,只是菸灰缸沒有拋棄。

一時間手足失措,六神無主,但是工作實在太忙,要發煙癮沒得工夫,實在熬不過就吃一塊巧克力。巧克力尚未吃完一盒,又實在膩胃,於是把巧克力也戒掉了。說來慚愧,我戒菸只此一遭,以後一直沒有再戒過。

我吸了幾十年煙,最後才改吸不花錢的新鮮空氣。如果在公共場所遇到有人口裡冒煙,甚或直向我的面前噴射毒霧,我便退避三舍,心裡暗自咒詛:我過去就是這副討人嫌惡的樣子!”

老舍:在藝術珍品面前,立即中止吸菸。

你要做的是下定一次決心,而不是一遍遍下決心(戒菸)

有一次,老舍前往故宮繪畫館參觀,他看見參觀人群中有些人嘴裡叼支菸,就在繪畫館入口處,勸阻吸菸的參觀者道:“我挺喜歡抽菸,但這個時候我不抽了,你把煙掐了。”

文學史家李長之也在參觀的行列裡,他在《憶老舍》裡寫道:“老舍向一個抽菸的觀眾提出的勸告,這是我最後一次聽到他的聲音,這是急公好義的聲音,熱心管閒事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