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這個村:昔日貧困名聲遠,如今脫貧成亮點

本網訊(程梓桐 工商導報記者季思華報道)提起太和板面,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特別是喜歡美食的人。可是,大家知道太和板面的發源地是哪嗎?今天,工商導報記者就帶你走進地方美食——太和板面的發源地,讓你瞭解一下這個“板面之鄉”的前世今生。太和這個村:昔日貧困名聲遠 ,如今脫貧成亮點

太和這個村:昔日貧困名聲遠,如今脫貧成亮點

太和這個村:昔日貧困名聲遠,如今脫貧成亮點

七月流火,大地流金。脫貧攻堅,重在農村。近日,記者冒著高溫酷暑探訪了太和板面發源地、太和縣舊縣鎮最貧困的村——大張村。“大張村全村1837戶,6069人,其中貧困戶156戶401人,截止到2018年初,尚未脫貧36戶,93人。大張村是板面之鄉,具有全國板面看太和,太和板面看大張之說,該村常年從事牛肉板面行業的超過800戶,單牛肉板面這一項大張村年淨利潤超過1.5億元,這兩年結合通過五大專項行動,村裡對環境進行全面提升,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農村美了,環境好了,返鄉創業的人員越來越多,僅這兩年結合脫貧攻堅村裡就建起了糖果廠,酒廠,黑木耳生產園,菌菇生產園,孔雀養殖場,垂釣園等8家企業,吸納就近人員就業300多人,其中貧困戶92戶,人均年收入達到2.5萬元以上。”大張村黨支部書記劉雲飛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太和這個村:昔日貧困名聲遠 ,如今脫貧成亮點

太和這個村:昔日貧困名聲遠,如今脫貧成亮點

太和這個村:昔日貧困名聲遠,如今脫貧成亮點

太和這個村:昔日貧困名聲遠,如今脫貧成亮點

位於太和縣舊縣鎮大張村牛範路路西的大張村綠生源家庭農場佔地59畝,目前總投資幾千萬元。場內辦公加工房屋37間960平方,標準化養殖大棚4500平方,標準垂釣養殖塘3400平方,地面硬化20000平方,植物園內栽有棗樹、桂花樹、紅葉女貞球、竹林等各種樹種。養殖場目前養殖的有牛、馬、鹿、孔雀、火雞、落地王鴿子等,垂釣園養有大烏魚、觀賞魚等幾十種物種。2017年全年牛馬養殖區出欄280頭,每頭均利潤3000元以上,盈利84萬元。垂釣園日均迎客量60人,年營業額500萬元,淨收入200萬元。

太和這個村:昔日貧困名聲遠,如今脫貧成亮點

太和這個村:昔日貧困名聲遠,如今脫貧成亮點

太和這個村:昔日貧困名聲遠,如今脫貧成亮點

“為了發展鄉村經濟,助力扶貧攻堅,提升大張村整體鄉村旅遊規模,大張村將通過特色發展,招商引資,旅遊農業養殖等各種產業扶貧,不僅今年讓還沒有脫貧的貧困戶全部脫貧,而且我們將竭盡全力爭取把大張村逐漸從原有的貧困村落後村打造成名副其實的“板面之鄉”,遠近聞名的“富裕大張”。”大張村黨支部書記劉雲飛信心滿懷的告訴記者。太和這個村:昔日貧困名聲遠 ,如今脫貧成亮點

“舊縣鎮大張村是我們全鎮最為貧困的村,所以,在脫貧攻堅戰中,我們鎮黨委政府把大張村作為全鎮脫貧攻堅示範村傾力打造,以典型引路,示範帶頭的方式輻射全鎮。”太和這個村:昔日貧困名聲遠 ,如今脫貧成亮點。

太和這個村:昔日貧困名聲遠,如今脫貧成亮點

太和這個村:昔日貧困名聲遠,如今脫貧成亮點

“我們舊縣鎮位於太和北部,目前有12個村社區,貧困戶共計1879戶,貧困人口共計4924人。近年來,鎮黨委政府一班人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要務,全力以赴抓好脫貧攻堅工作。2016、2017年,我們鎮的脫貧工作位居全縣前列。目前,我們緊緊圍繞“一達標二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標準,狠抓產業、就業、健康、教育、保障兜底等各項扶貧措施,確保2018年完成摘帽任務。”採訪即將結束時,作為副縣級的舊縣鎮黨委書記唐永利向記者表示。太和這個村:昔日貧困名聲遠 ,如今脫貧成亮點

太和這個村:昔日貧困名聲遠,如今脫貧成亮點

太和這個村:昔日貧困名聲遠,如今脫貧成亮點

太和這個村:昔日貧困名聲遠,如今脫貧成亮點

酷暑難耐而又熱火朝天的夏季即將過去,豐收在望碩果搖枝的秋天即將到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太和縣舊縣鎮不僅僅是板面全國聞名,不久的將來,美麗富饒的舊縣鎮和大張村也將聞名全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