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出「實招」促工業轉型升級

地方經濟半年報披露接近尾聲,從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來看,傳統產業增速放緩,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凸顯。技術進步、產業轉型對發展的帶動作用,也進一步提高了各地推動工業升級的積極性。《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地方政府獲悉,河北、福建、新疆、江蘇、廣東、山東等地都在著力構建先進工業體系,並出臺了專項支持基金、加大研發補助、優先用地安排等一系列“實招”,提升新興產業發展水平。

新興產業拉動經濟成效顯著

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顯示,經濟新常態下,工業轉型升級成為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上半年我國轉型升級成效明顯,新動能加快成長。從工業結構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比規模以上工業快2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88.1%,工業機器人增長23.9%,集成電路增長15%。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在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佈會上表示,從新供給來看,代表技術進步、轉型升級和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相關產業和產品增長是比較快的,比如工業領域高技術產業增加值、裝備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增長速度都比較快,分別增長11.6%、9.2%和8.7%,明顯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

新興產業對地方經濟發展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前六個月的具體情況來看,浙江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為3393.38億元,同比增長10.5%,增速比規上工業高2.3個百分點,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為61.2%;廣東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高技術製造業、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8%、8.4%,佔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30.1%、55.7%;福建上半年電子信息產業、高技術行業分別同比增長15.7%、13.5%,分別高於規上工業6.8、4.6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呈現優化趨勢;江蘇上半年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6%和9.1%,快於規模以上工業4.4和2.9個百分點。

就新興技術產業對地方經濟貢獻而言,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渠慎寧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各地都在佈局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機器人、物聯網等新技術新產業,一方面可以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提高生產效率,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在傳統產業增速放緩背景下,新產業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地方密集出臺產業升級措施

著力構建先進工業體系,提升新興行業發展水平,由傳統工業向新興產業轉型升級一直是我國工業戰略佈局的重點。技術進步、轉型升級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也進一步提高了地方的積極性。從近期公佈的地方政府工作計劃來看,不少地方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方案,力圖加快破局工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

近日,河北通過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條例,並將於9月1日起施行。條例規定,省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工業設計發展,對符合條件的重大創新項目優先安排用地,研發投入佔比將納入市縣年度考核。

福建提出下一步將重點抓好707項省級工業新增長點項目建設;推動出臺產業集群發展政策,落實省政府《新一輪促進龍頭企業改造升級行動計劃》。

江蘇在全國率先出臺《關於加快培育先進製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重點培育13個先進製造業集群,力爭打造“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新型產業“航母”,構架更加自主可控的先進製造業體系。

新疆以“建鏈”為目標,“補鏈”為要求,“強鏈”為關鍵,通過優化產業佈局、密切上下游協作、促進跨產業合作,推動產業鏈企業聚合,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廣東下半年計劃出臺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若干意見,制定創新政策“新十條”。

除了健全鼓勵技術創新、培育新興產業的制度保障外,不少地方還出臺了“真金白銀”的獎勵制度。近日,貴陽發佈若干獎勵措施,並設20億元基金,鼓勵企業轉型。山東集中出臺了支持新舊動能轉換若干財政政策及5個實施意見,通過財政貼息、獎補政策以及減稅降費等多項措施,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促進新一輪高水平技術改造。

對於地方密集出臺的產業升級措施,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志剛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地方政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和資源稟賦,做好產業規劃和政策引導,力求破局工業轉型升級,加快高科技產業發展,有利於拉動地方經濟提質增效。

工業轉型升級進入關鍵期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代表,工業轉型升級關乎國民經濟發展質量。當前工業轉型升級正處於關鍵時期,面臨國內外諸多挑戰,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王志剛強調。

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燕武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一是過去依靠廉價要素、以價取勝的模式已被證明難以充當大國經濟的持續競爭力源泉,二是外部貿易環境有所惡化,製造業、工業首當其衝,客觀上加速了自主創新、產業升級的急切性。因此,相比以往,本輪工業轉型升級必須想辦法突破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實現技術創新的自主研發、自給自足。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地方一窩蜂地上馬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新產業,出現了高端產業低端化的現象,光注重產能擴張而沒有技術方面的提高。”渠慎寧提醒說,未來應該更加註意新產業的技術研發,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金量,而非走傳統的產能鋪張式發展道路。

王燕武也認為,工業升級不能盲目求新求變,也不宜“潮湧”式地發展先進製造業,應當腳踏實地,充分發揮地區產業優勢,以傳統產業為依託,結合新技術應用,實現產品質和量的升級換代。

對於產業升級具體政策的制定,王志剛建議,首先,要引導資金流向工業領域,改變金融機構考核制度,強調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其次,要加強產品質量管理體系,提高產品附加值,除了加強企業研發支持外,還要有嚴格的質量標準體系以及執行有力的質量監測機制;同時,要繼續推進降成本改革,尤其是降低制度成本,倡導工匠精神,營造有利於工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最後,要強調綠色發展理念,通過稅費、金融等政策支持工業企業的綠色生產與銷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