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8日,谨致1975年8月8日为板桥水库灾难抢险和遇难的同胞们

题记

1986年,板桥水库复建工程被列入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1993年板桥水库竣工。

这座水库防洪标准按百年设计。

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68平方公里,总库容6.7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56亿立方米,汛限水位110米,兴利水位111.5米。

无疑,这是改革开放后的一项标志性的项目,以防洪、供水、灌溉、水产养殖和水力发电、旅游造福一方。

然而,历史上这里曾经还有苏俄援建、支持的一座水库。它垮了,留下一段让人痛心的历史。

今天是8月8日,谨致1975年8月8日为板桥水库灾难抢险和遇难的同胞们。

今天8月8日,谨致1975年8月8日为板桥水库灾难抢险和遇难的同胞们

河南,驻马店。

板桥镇白云山脚下的板桥水库最早兴建于1951年4月。当年,朝鲜战争和西南区域剿匪战争同步进行财政吃紧。国内经济建设百废待兴。

地处中原、华东的淮海流域是历来农业较为发达地区,是当时恢复国内经济的重点。

黄、淮水患,历来是清朝、民国隐忧。满清以降,军阀内战和抗战,连连战乱耽误了黄、淮水治。

1950年,夏,淮河发生大面积水灾。

同年,10月,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出台。

决定明确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具体明确“上游应筹建水库,普遍推行水土保持,以拦蓄洪水,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和“低洼地区举办临时蓄洪工程,整理洪汝河河道”的治水战略部署。

在首批志愿军入朝参战的几乎同时,中原大地“治淮大战”也拉开序幕。

作为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都把水治认为是国之根本。然而,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

其时,苏俄提供的治水理论之外,国内水利业界尚无建设大型水坝任何经验。

同时,淮河历史上水乱频繁,在战争期间一直是主要战区,能够收集到的水文资料也非常匮缺。

1950年底到1950年1月,中苏联合“抗美援朝”的大背景下,苏联以不出钱,只出力,派出专家担任修大型水利枢纽设计和指导这样的援建项目,表态支持治淮。

然而,苏俄虽然是当时世界发达国家,然而,纵观苏俄幅员广袤的国土,确实没什么大江大河。

客观看来,无论修建大型水利项目,或者治理水乱繁乱的淮河,苏俄当年同样也是摸石头过河的水平。

整个治淮水利工程体系,最终,便以苏俄提供的成套的水利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开始实施。

1951年4月,治淮工程中,在淮河上游重要支流汝河,拦腰建造大型重点项目水库板桥水库开始上马。

当时,国内匮缺大型工程施工机械设备,数万吃苦耐劳的河南民工无怨无悔肩挑框抬,轰轰烈烈投入了项目施工。

时任省长吴芝圃亲理这一项目,他要求河南治淮总指挥部把抓快板桥水库施工,当做死任务,督促加快施工进度。

此公经常强调板桥水库建设的政治意义,“蓄泄兼筹”的设计方案,也在抢施工速度中,逐步修改。

板桥水库高速建设中,去“泄”存“蓄”成为既成事实。偌大的板桥水库最终成为一个超级的蓄水池。

如遇天灾,忽视泄口的水库,自然存在隐患。不过,板桥水库第一责任人吴芝圃并没有考虑太多。后来,此公为“信阳事件”承责,在文革期间去世。

仅仅14个月,这座蓄水超过60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光彩竣工。

然而,竣工不到一年,板桥水库就发现了坝体裂缝。

此刻,苏俄专家已经完成友谊,拍屁股走人了。对板桥水库坝体裂缝的处理,也只进行简单的修修补补维持。

中苏论战、大跃进,时光荏苒。一晃,已经是1975年。

期间,河南是大跃进之后全国饥荒重灾区,板桥水库到底也没有为助力当地农业起了明显作用。可是,这座水库默默无闻与隐患依偎,立足于中原腹地。

这一年,文革进入最后冲刺和白热化阶段。

1949年以后,河南在大大小小政治运动中颇为出名,绝不落后。是年,6月以后“反击右倾翻案风”正在酝酿。

经过反右、文革洗礼,河南各位革委会的大佬自然知道,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正在步来。

安全工作及应急救灾的日常工作,在当时不可能不被政治运动冲击。

这时,饱经24年沧桑,几乎没得到较为系统、完善的维修的板桥水库与隐患相互依偎,躲藏在运动的缝隙。

1975年7月,河南。

这一年入夏以后降水较少,出现旱情。为保障农业生产,整个汝河上游区域若干大大小小的水库开始蓄水。

到8月间,汝河上游区若干水库,关闸蓄水到达库容峰值。这其中,也包括板桥水库。

负责当地农业生产调度的人们都没有想到,一场灾难正在万里之遥向河南袭来。

1975年8月4日,三号台风的“7503号台风”,穿越台湾岛,在福建晋江登陆。

这股台风在当年西太平洋空气向北半球爆发推动下,热带幅合线巨变,登陆福建即怪异的、多舛的地向北跃进。

登陆后,三号台风的“7503号台风”一反往常,并没有如通常那样,随着登陆逐步衰竭,消失。

反而,台风借西太平洋爆发空气的助力,更为强劲穿越江西,湖南。

台风在湖南常德附近稍微逗留,便突然转向,北渡长江,奔袭中原腹地。

8月5日,北京,中央气象台。

正在被密切监控的三号台风的“7503号台风”突然失踪。

受当时监视科技和监视方式落后的限制,三号台风的“7503号台风”,脱离了北京和其他多地的相关气象部门的监视。

等到人们再次发现时,这股已经完成了北渡长江,抵近了淮河上游区域。

8月5日,晚,受台风影响,板桥水库地区出现大暴雨。

根查河南气象台汇总资料,相关气象部门在这天发现了台风行踪诡异转向,挟带雨水的云团停滞在河南省境内板桥水库所在的广大地区。

是夜,板桥水库,暴雨倾盆而下。

大雨持续了10个小时,降雨量达到了448.1毫米,据当地经历者诉说,当时,把洗脸盆伸出房檐接雨水,瞬间,水盆就满了。

三号台风的“7503号台风”犹如魔鬼,凶险地觊觎着饱经24年沧桑和隐患的板桥水库。

暴雨没有任何停止的迹象,板桥水库蓄水迅速冲破警戒线。

水库当地县革委、公社、大队和水库管理局基层头头举行联席会议,紧急讨论应对措施。

然而,会议并没有更高的长官决策,参会者因为职务原因,虽然各抒己见,最后却是会而无果。

抓革命促生产的大势下,革委会一纸蓄水抗旱的命令,把他们捆成了木偶。会上,无人敢拍板对水库进行常规的开闸泄洪。

历史说明,很多小角色,也会酿成大悲剧。

这次会议,既是空谈无果,更是在灾难进逼的千钧一发时刻,耽误了抢险应对的最后机会。

8月6日,驻马店,地革委会。

午后,接到当地情况报告,地革委会头头苏华,召集了地革委会与驻军进行较高规格的应急联席会议。

会议期间,虽然暴雨没有停止现象,水库水位更是不断飙升,但大雨倾盆情况稍微减缓。

毫无台风概念的当地头头们自然也没有台风灾难的意识,他们把这场怪异的暴雨当做了一次普通的暴雨。

会议并没有想到上报这次怪异的暴雨情况,当然也没有及时提高应对措施,杜绝洪灾发生。

会议按照应对常规暴雨的惯例,成立抗洪抢险的指挥部,派出应急抢险部队,地方派出民兵,进驻板桥水库区域进行抢险。

当天晚上,少量徒手的军队、民兵出现在板桥水库和周边地区。

然而,这些勇敢的人们却非常匮缺麻袋、草袋等等抗洪资材,他们徒劳无功地在板桥水库及周边忙碌。

驻军干部心急火燎四处联系抗洪资材,最后,在已经下班的水利局防汛负责人那得知,驻马店地区的防汛仓库形同虚设,里面,几乎没有任何应急库存。

8月6日,入夜,第二场大暴雨袭来。

这场暴雨持续达16小时。到次日黎明前,板桥水库的通讯线路全部中断。

是夜,雷电交加,军队步话机无法拉伸天线进行联系。于是,在板桥水库现场的当地水库管理局、公社、部队、民兵被动处于失联状态。

驻马店地革委会疏忽间也没有主动往板桥水库现场联系。

特大型的板桥水库于当时正处于危险的自生自灭状态。

情况在继续恶化。

现场的板桥水库管理局和公社负责人在商议中,多次有人提出炸堤泄洪。然而,此刻失去通联,无法请示,事关重大,人们犹豫不决还是无法决策。

吵吵嚷嚷和焦急万端间,驻马店地区的确山、泌阳、遂平等广大地区大雨不断,各地不断出现险情。

当时,确山、泌阳等地,甚至出现7座小型水库接连出现溃坝事件。

然而,处于失联状态的困守在板桥水库的人们,却没有得到这些险恶的消息。

8月7日,19时30分,板桥水库。

这时,板桥水库抢险军队通过柴油发电机,得以使用军用电讯设备,向地、省发出了一份特特加急电报:

板桥水库水位急遽上升,情况十分危急,水面离坝顶只有1·3米,再下300毫米雨量水库就有垮坝危险

然而,后来记载,据说这份电报没有被人收到。

情况危急之下,水库管理局、公社和军队徒劳无功奔劳在板桥水库大坝,诸多无法拍板的负责人们如热锅上的蚂蚁,万分焦急却又束手无策。

7日入夜,板桥水库下游的广大区域的人们结束奔波的一天,大多在家休息。

此刻,困守板桥水库的人们,却眼睁睁看着水位持续上升,几临坝顶。

8日,12时,8分。板桥水库大坝。

此刻,水库管理局负责人和军队联名,第二次向上级部门发出了特特加急电报。

这份电报简单阐述了危急的灾情,明确请求,请军队用飞机炸掉副溢洪道,确保大坝安全

然而,现在资料记载,这份电报据说还是无人收到。这份关系千万民生的电报,失踪在黑漆漆的1975年8月8日的子夜。

三号台风的“7503号台风”终于寻找到板桥水库的破绽,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40分钟之后,8月8日1时,暴雨、闪电、雷鸣,水位终于漫过坝顶。

悲剧,终于铸成事实。

此刻,水库管理局和驻军第三次向上级若干部门,发出特特告急专电。

这次专电已经不再是板桥水库库区的救灾抢险,而是,报警板桥水库下游地区尽快转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