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嘴上說不喜歡日本,卻喜歡吃日本料理,到底是什麼心理?

中國人嘴上討厭日本,舌頭卻很誠實。

誰能想到,堂堂八大菜系、禮儀之邦,居然在舌尖上受到了霓虹國的大舉入侵。

有些人嘴上說不喜歡日本,卻喜歡吃日本料理,到底是什麼心理?

日本餐館的數量,在一線城市正以10%的速度增長,不僅碾壓了江浙菜,連啥都吃的粵菜都只能甘拜下風。而在重慶這樣的二線城市,日料店數量兩年翻一番。

滿屏幕的抗日神劇、66%民眾不喜歡日本的民調,都沒能阻擋日料在中國的擴張。我們忍不住要問:“二營長,你的意大利炮呢?”

日料店越來越多可不是錯覺

前兩年《舌尖上的中國》一火,搞得中國好像遍地都是美食。結果一看餐飲業調查,無論粵菜、浙菜、雲南菜,它們還都比不過日料。

有些人嘴上說不喜歡日本,卻喜歡吃日本料理,到底是什麼心理?

▲連新東方都開了日料專業

沒錯,不必懷疑,如今中國的日料店可是越來越多了

根據《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2017)》,中國餐飲總營業額在3.9萬億元,日料排名第8位

您覺得中國這麼一個不喜歡日本的國家,日本料理能有多少?怎麼著也得三四千家吧?

三四千?那是零頭。35047家,這還是2016年年底的數據。到現在,四捨五入也有4萬家了。

有些人嘴上說不喜歡日本,卻喜歡吃日本料理,到底是什麼心理?

在以全國28個城市,商業面積5萬平米及以上的746個購物中心為樣本的研究中顯示,有75%的購物中心都引進了日料品牌,平均每個購物中心就有2.6家日料品牌

日料門店雖然多,但僅僅看數量的話,它還是比不過幾個老牌菜系,比如我們引以為豪的粵菜,全國有9萬家店。

但是看營業額,2017年,中國餐飲總營業額在3.9萬億元,日料排名第8位。9萬家門店的粵菜,生生被日料壓了一個身位。浙江菜雖然文化底蘊豐厚,但是比粵菜還要弱勢,勉強擠進前十。

有些人嘴上說不喜歡日本,卻喜歡吃日本料理,到底是什麼心理?

▲日本菜的營業額排名第八

越有錢,越喜歡日料?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簡單的規律:消費水平越高的地區,就越喜歡引入日料

日料大規模集中在華北、華東、華南等地區,佔據了整體門店數量的80%,而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的日料門店數量就佔據了全國總門店數的五分之一。光北京地區就有超過1500家門店,還在以每年150家左右的速度增長。

不過,二線城市日料增長更加迅猛,重慶、鄭州兩地的增幅高達50%。

有些人嘴上說不喜歡日本,卻喜歡吃日本料理,到底是什麼心理?

▲每一家日料店都是一家日本風情cosplay秀場,有事沒事都得來一句“蘇米馬賽”

在這些遍佈中國的日料店裡,你能聽到各種口音的“以拉瞎一媽塞(歡迎光臨)”,拉麵店尤其喜歡模仿這種日式歡迎儀式,把新來的顧客嚇出腦溢血。

至於價格,根本不用考慮中日購買力的差別,直接在日本平均價格後面去掉一個零。

誰為日料的崛起做了突出貢獻?

我們看一下日本料理最受歡迎的幾座城市。其中,瀋陽、大連和天津雖然不是一線,但都是和日本民間貿易、往來最密切的中國城市。上海既是一線,又是貿易中心,在日料榜獨佔鰲頭。

有些人嘴上說不喜歡日本,卻喜歡吃日本料理,到底是什麼心理?

但最重要的,是這幾座城市都是人口淨流入城市。即便是慘淡的瀋陽和大連,也在更慘淡東北人口淨流出中捍衛者東三省大城市的尊嚴。

沒有年輕的勞動人口,就沒有餐飲業的消費升級。

號稱佛系的90後們,在吃上特別捨得花錢。相比他們克勤克儉的父輩,80、90後不再相信勤儉節約能夠帶來更好的生活,相對無望的“財務自由”,及時的自我獎勵更加現實。

就像在富士康流水線的新一代打工者不再努力攢錢回家蓋房,而寧願買一部蘋果手機,新時代的城市白領也更加熱衷於“輕奢侈”消費帶來的即時獎勵,為了吃得更好,餐飲消費可以佔到收入的近3成。

而日本的影視和流行文化輸出,也在潛移默化的促使我們走進日料餐館。《深夜食堂》《孤獨的美食家》塑造的那些溫馨而體貼的日料餐館,吸引著無數白領趨之若鶩。

北上廣消費者平時關注較多的信息,前三位是日劇/電影,歐美劇/電影,娛樂八卦,分別佔39.3%,32.7%,30.9%,再加上動漫、cosplay、展覽,以及各種日本時尚品牌……

有些人嘴上說不喜歡日本,卻喜歡吃日本料理,到底是什麼心理?

▲雖然國產版令人無力吐槽,但流行文化的風向標擺在這兒

雖然66%的中國人不喜歡日本,但是反過來看,那就是34%的中國人不討厭日本甚至喜歡日本啊

,這個市場有多大,誰心裡能沒點數?

有些人嘴上說不喜歡日本,卻喜歡吃日本料理,到底是什麼心理?

日料就在這樣的市場中茁壯成長。除了一些特別奢侈的高級日料,一般日式燒烤、拉麵、壽喜鍋之類的餐館,價格只是比普通中餐館高一點。

舉個例子,同一塊豆腐,隔壁小餐館拌上蔥花和皮蛋賣12,跟它搭配的是褲衩背心和燕京啤酒;日料店撒一小撮木魚花賣20,跟它搭配的是襯衫皮鞋和大吟釀。

“高一點”恰到好處地既體現了“消費升級”,又沒有升級到廣大年輕人承受不起的地步。

在這樣一個價格區間,日料提供了一個“儀式感”“格調”的高性價比解決方案。一咬牙一跺腳,人均300,就能把自己跟煎炒烹炸的油膩中年區隔開來,走向精緻、流行和國際化。

有些人嘴上說不喜歡日本,卻喜歡吃日本料理,到底是什麼心理?

中國的城市年輕人,因此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跟東京大阪一體化,想象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獲得一點平等救贖。

互動話題:你認為日本料理火起來的原因是什麼?

有些人嘴上說不喜歡日本,卻喜歡吃日本料理,到底是什麼心理?

1.紅餐網:《日本料理產業發展報告》,2017;

2.普洱學院、世界中餐飲聯合會:《中國餐飲產業發展報告》,2017;

3.美團點評網:《2017中國餐飲產業發展報告》;

4.極光大數據:《北上廣深CBD商圈人群分析》,2017;

5.第一財經日報:《上海之後,下一個日系文化氛圍最濃的城市是?》,2016;

6.上觀新聞:《北上廣深,你瞭解它們的文化個性嗎》,2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