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收編蒙古鐵騎,全憑一碗湯?

朱棣收編蒙古鐵騎,全憑一碗湯?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

21歲的燕王朱棣奉命就藩鎮守燕京

(即以前的元大都)

當時的北元雖然輝煌不再

但騎兵實力依然不容忽視

他們經常闖入明朝邊境燒殺搶掠

明軍對此卻束手無策

於是兩軍經常是邊談判邊打仗

談不攏就打,打累了再談

朱棣收編蒙古鐵騎,全憑一碗湯?

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現狀

朱元璋派朱棣領重兵前去決戰

時值隆冬,北風呼嘯,天氣奇寒

對朱棣來說,戰爭的主要困難

不是打擊敵人,而是找到敵軍主力

朱棣收編蒙古鐵騎,全憑一碗湯?

自元朝被朱元璋推翻後

蒙古鐵騎再無百年前的雄風

面對明朝的騎兵往往

一觸即潰,倉皇而逃

軍隊一旦被打散,會出現很多

遊兵散勇同大明軍隊打游擊

令明朝守將們非常頭疼

朱棣收編蒙古鐵騎,全憑一碗湯?

朱棣深知“擒賊先擒王”

所以,他並未急於貿然進軍

而是一次次派出輕騎四處偵查敵情

經過兩個多月的偵查探訪

終於找到了北元太尉乃兒不花

所在的確切位置

找到他就等於找到了北元軍隊的主力

朱棣收編蒙古鐵騎,全憑一碗湯?

明軍一連走了幾天,忽然天降大雪

將士們又冷又餓,不禁牢騷滿腹

朱棣心道,如今已行軍數百里

一旦安營紮寨、埋鍋造飯

勢必延誤時間,萬一走露風聲

讓乃兒不花再次脫逃

豈不是前功盡棄?

於是他立即召開會議,商量對策

朱棣收編蒙古鐵騎,全憑一碗湯?

沒想到結果令他大失所望

大多數將領都要求停軍休息

正在這時,軍帳外有一位門侍

大聲叫嚷求見,稱自己有一個好主意

軍事會議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闖進來的

一位普通士兵胡亂插嘴是觸犯軍紀

朱棣聞言,不禁皺了皺眉頭

朱棣收編蒙古鐵騎,全憑一碗湯?

朱棣見來者是位老兵

想到他一定擁有很多打仗經驗

或許會有什麼好主意

朱棣收編蒙古鐵騎,全憑一碗湯?

聞此,朱棣立馬命老兵制作一碗

一眨眼的功夫

一碗熱氣騰騰的“湯”端了上來

朱棣嚐了一下,味道確實不錯

隨後他下令

朱棣收編蒙古鐵騎,全憑一碗湯?

一頓“湯足飯飽”之後

朱棣繼續向將士們分析敵我利弊

他深知,風雪之夜雖然行軍困難

但敵人也會放鬆警惕

決勝的關鍵往往就在於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將士們剛剛吃飽,身上暖和許多

聽到元帥分析得頭頭是道

一時士氣大振

朱棣收編蒙古鐵騎,全憑一碗湯?

他們決定一切聽從元帥指揮調遣

儘快找到乃兒不花的軍隊

好好打上一仗

又經一夜急行軍,果然在天亮前

找到了敵軍主力

那些蒙古將士正在酣睡、毫無戒備

看到神兵天降,頓時嚇破了膽

不得不束手就擒

就這樣,朱棣不廢一槍一刀

就俘虜、收編了數萬北元的蒙古軍隊

受到了皇帝朱元璋的嘉獎

朱棣收編蒙古鐵騎,全憑一碗湯?

明代《出警入蹕圖》局部

班師回朝後

朱棣特意派人將那位老兵喊來

打算好好獎勵一下

沒想到竟被婉言謝絕了

朱棣收編蒙古鐵騎,全憑一碗湯?

朱棣收編蒙古鐵騎,全憑一碗湯?

朱棣親自上書朝廷,讓這位老兵

永不再受服役之苦

另外念及老兵的功勞

命人特意打造一把大銅壺作為賞賜

老兵解甲歸田後

繼續用糜子面做“茶湯”開店謀生

朱棣賞賜的銅壺

成了最好的金字招牌

因這位老兵姓李,他煲出的茶湯

也就被人尊稱為“茶湯李”

朱棣收編蒙古鐵騎,全憑一碗湯?

光顧過“茶湯李”的客人們都知道

李老闆燙製茶湯可有一套

既不會讓開水外溢,又不會激出糖漿

只瞧他

——

一手執碗,一手執著壺柄

雙腳撇開呈半蹲式,手中打個碗口

剛好“等”到茶壺嘴邊

再用滾燙的開水一衝、一砸

手中的茶湯碗再由低往高一接、一迎

一碗茶湯很快就完成了

朱棣收編蒙古鐵騎,全憑一碗湯?

這一切全在短短的瞬間完成

開水勁頭不夠

則茶湯必生,疙疙瘩瘩的

開水出得過猛

則會澆在手上燙傷自己

這個技藝和訣竅別人無法模仿

就這樣,“茶湯李”的名聲一時之間

響遍了燕京的各個角落

五百多年過去了,“茶湯李”的茶湯

至今依然在北京盛行

“茶湯李”也成為眾多中華老字號當中

叫得最響亮的字號之一

朱棣收編蒙古鐵騎,全憑一碗湯?

本文內容摘自

《北京西城老字號傳承故事集錦》

朱棣收編蒙古鐵騎,全憑一碗湯?

本書收錄幾十個北京西城老字號傳承故事,大多鮮為人知。在編輯過程中,不拘泥於史料或民間傳說,而是把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故事融入其中,令人動情動容。

學苑出版社 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