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周赧王姬延(?-前256年),姬姓,名延,亦称王赧,周慎靓王之子,东周第25位君主,也是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315-前

256年在位,共59年。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崩,宣告东周覆灭,周民东亡,秦取九鼎。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周赧王

周赧王在位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王畿(现在的洛阳附近,当时是东周的首都),各诸侯国各行其是,相互征战,西周境内到处烽烟弥漫,每隔几年就是一次大规模战争,这些战争既加速了其他六国的败落,很大程度上促使了秦国的统一,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一段段百姓血泪史。笔者就根据这些战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一的列表出来介绍一下,本系列的第一部分已经介绍了丹阳、蓝田之战、宜阳之战、垂沙之战、伊阙之战、燕攻齐之战、即墨之战,本文介绍的就是其余的几场战役。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周赧王影视形象

1.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黔中之战

秦昭襄王自白起领军作战,严重削弱韩、魏军事力量后,开始谋取向西南方向进攻。决定由西向东经巴、蜀对楚实行战略迂回,直捣楚国腹地黔中。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三十五年,秦昭襄王令大将军司马错率大军由陇西(今甘肃临洮)进入今四川,增补巴、蜀军10万;然后乘坐大脸船万艘,载米600万斛,从巴的涪水(嘉陵江支流,处四川中部)南下,进攻楚国。秦军战胜重重困难,翻越今岷山山脉、摩天岭山脉、云贵高原,终于出其不意地攻到楚国后方。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黔中郡地理图

当时,楚军主力集结西北部秦、楚边境前线,后方空虚。遭司马错突然进攻,楚军猝不技防,损尖大片土地。秦军攻占楚国黔中郡(治黔中,今湖南沅陵西)。楚顷襄王被迫十献上庸(今湖北竹山)和汉水以北地区给秦。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的一次战略迂回战例。完成了对楚国的战略迂回。

2.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79—前278年)鄢郢之战

周赧王三十六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会盟,息兵言和,解除后顾之忧。尔后,派大良造白起率军大举攻楚。楚国政治腐败,国势日衰,又有一部兵力随庄蹻远征入滇,守备薄弱。白起分析了两军形势后,采取直捣楚国统治中心地区的战略方针。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白起

白起率军沿汉水东下,首先攻取汉水中段要地邓(今湖北襄樊北),推进至鄢城下。鄢是楚的别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鄢失则郢危。楚为护卫都城,急调主力防守鄢。

秦军强攻未能奏效,遂改为水攻。在鄢城四百里处筑堰拦水,蓄到一定高度,决堰放水。滔滔洪水吞没了鄢城,军民死伤数十万,到处漂浮尸体。秦军遂占鄢城。歼灭鄢城楚军后,白起西渡漳水和睢水(今沮水,长江支流),攻拔西陵(今湖北宜昌西),扼住长江,截断郢与西面巫郡(今四川东部、湖北西部地区;治巫,今四川巫山县北)的联系。然后沿长江东下,焚夷陵(今湖北宜昌)楚王宗庙,直逼郢都。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秦军鄢郢之战攻击路线图

楚顷襄王匆匆东逃,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白起追至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才停止。竟陵以西、以北广大地区皆为秦有。秦在郢地设置南郡(今湖北中部地区,治郢),委任官吏治理。

3.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

公元前275年, 赵军与魏军联合进攻韩国,包围韩国重要城邑华阳。韩国求救于秦,秦昭襄王令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阳率军救韩。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华阳距秦地较远,魏、赵估计援韩秦军短期内不会赶到而疏于防范。白起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华阳之战战场地区图

大军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进行远途奔袭,仅8天就到达华阳城下。立即向魏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魏军15万人,生擒3名魏将,魏国宰相芒卯败逃;接着,又进攻赵将贾偃,经激战,大败赵军,歼敌2万,遂乘胜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境)。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华阳之战后秦国版图

魏军主力多被歼灭,无力再战,割让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地向秦求和。秦闻知燕、赵联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国南阳地后退兵。秦将南阳连同过去攻占的楚国上庸之地合并起来,设置南阳郡。华阳之战是秦国“示天下要(腰)断山东之脊”(《战国策·魏策》四)的一次成功尝试。

4.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阏与之战

前281年,秦昭襄王为实现“断山东之脊”的战略决定先打击赵国,派兵攻取赵地3城后,赵不敌,以公子部为质于秦,并与秦签订以焦、魏、牛狐交换3城的协议。后又反悔。前269年,秦昭襄王以赵不履行协议为由,派中更胡阳率大军攻赵阏与。赵惠文王急召名将廉颇、乐乘等,询问是否可救。两人均认为阏与距邯郸(今河北境)甚远,道路崎岖险阻,难以救援。唯赵奢认为,两军相逢勇者胜。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秦、赵阏与之战

于是,赵惠文王命赵奢率军救援阏与。赵奢军出邯郸30里即筑垒扎营,按兵不动。为隐蔽作战企图,传令军中:“有敢于谈及军事者,一律斩首”。秦军一部进屯武安(今湖北武安西南)西面,击鼓呐喊,欲诱赵军援救武安,钳制赵军。赵奢立斩一名要求救援武安的士兵,不为秦军所动。驻屯28天之久,继续增强营垒防御,造成赵军怯弱,唯保邯郸假象。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阏与之战双方进军路线图

秦派间谍潜入赵营探听虚实,赵奢佯作不知,令属下让其任意活动,并放归秦营,以麻痹秦军。秦间谍把赵军情况告于胡阳。胡阳大喜,认为阏与即可攻取,放松了对赵援军的戒备。赵奢遂率全军偃旗息鼓,疾驰两天一夜,赶到距阏与城50里处筑垒设营。秦军攻阏与不克,突闻赵援兵到来,仓卒分兵迎击。赵奢采纳军士许历建议,发兵万人抢占阏与北山高地。秦军后到,攻山不下。赵奢乘势,居高临下,猛击秦军。阏与守军也出城配合。秦军不支,死伤逃散过半,大败而归,阏与之围遂解。赵奢因功被封为马服君。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马服君赵奢像

此战,赵奢隐蔽作战企图,麻痹敌人,促其骄傲轻敌,尔后出其不意,突然发动攻击,以及抢先占领要地,使己方处于有利地位的作战指导,是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秦国向东兼并的兵锋也因之受到一次挫折。

5.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4年)陉城之战

前264年,秦昭襄王依照客卿范雎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先打击近处的韩、魏两国,派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东北),接连攻拔韩国陉城等九座城邑,斩杀韩军五万,此战是为陉城之战。韩朝廷陷入混乱,开始谋求防守,但为时已晚,不久又失南阳(今河南西南部一带)、 上党(今山西东南部地区)等地。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陉城之战后造成上党郡与韩隔离

此战不久沉重打击了韩国国力,而且在后续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次年(前263年), 白起率军封锁了南阳太行山道。前262年,白起再攻拔韩国野王,切断了上党郡同韩国本土的联系。上党郡守冯亭只好向赵国投降,从而引发了秦、赵两国之间著名的长平之战。

6.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

秦、韩陉城之战后造成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隔离,郡守冯亭只好向赵国投降。赵孝成王贪图便宜,决定接受上党郡,并派名将廉颇领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以防备秦军来攻。此举引起秦国不满,决定出兵攻赵。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一路军队攻打并占领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 次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接应上党的百姓。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长平之战前期王龁进军路线图

前260年农历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却进展不利,败多胜少,廉颇恐一败涂地决定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固守不出,疲惫秦军。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坚壁不出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后秦国丞相范睢使用反间计,促使赵国阵前换将,派“纸上谈兵”的赵括领军,而秦国自己则换上了战神白起。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长平之战赵军坑杀遗址

白起一边用拖刀计引赵军离开营垒尾随追击,一边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同时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完成对赵军的包围。赵军数次突围不利,被迫固守待援。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长平之战遗址

被围46天后,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余下士兵在无主将指挥,又缺乏粮食的处境下被迫向秦军投降。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45万人,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此战后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

7.周赧王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公元前259—前257年)邯郸之战

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进围赵都邯郸,攻灭赵国。应侯范睢妒忌白起功劳,以秦军疲劳应休整为由,建议韩国割让垣雍(今河南省原阳县)、赵国割让六城请和,秦昭襄王同意。赵国起初应允,不过后来赵孝成王采纳大臣虞卿的建议许六城以联齐抗秦,后又与魏、楚组成联盟以求自保,秦昭襄王见赵既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遂于五十六年九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攻赵。秦军长驱直入,于次年正月进抵赵都邯郸城下。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邯郸之战

赵上卿廉颇率军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王陵战至第二年,秦军五校(每“校”领军800人)阵亡,仍不能取胜。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认为,赵自长平之战后结亲于燕,连好于齐、楚,合纵之势业已形成,其元气恢复,国库充实,而秦军虽然胜于长平,但将士死亡大半,国内空虚。现在,却要隔着千山万水,争夺别人的国都,如果赵与诸侯盟国内外夹击,则秦军必败。白起推说旧疾复发,不肯应命。昭襄王无奈,只好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仍不能下。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魏王派晋鄙率军10万救赵。秦王派人威胁魏王说:“诸侯中有敢于救赵者,败赵后首先攻先救赵者”。魏王恐惧,命晋鄙大军暂停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观望。魏相信陵君决定救赵。他依靠魏王宠妃如姬盗得虎符,带勇士椎杀晋鄙,夺其兵权,后挑选8万精兵,于五十八年进击秦军。当时楚春申君黄歇亦率军救赵到达安阳(今河南境)。秦军作战失利,秦昭襄王又令白起领兵攻赵。白起始终托病不出。秦昭襄王罢其官爵,迫使白起在杜邮(今陕西西安西北)自杀。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十二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屡败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今山西侯马北);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邯郸之战前各国地图

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西南地区)。秦军复败,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秦国和赵、魏、楚三国签约息兵,把以前占领的河东郡还于魏;太原郡(今太原西南)还于赵;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北)还于韩。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邯郸之战后秦国割地息战地图

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