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是广义上的‘自主招生’,你怎么看?

新高考是广义上的‘自主招生’,你怎么看?

随着高考试点改革的推进,除率先改革的上海、浙江外,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高考改革大军,新高考将于2020年在全国全面铺开。

随着新中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选考、选学、一贯制、名额分配、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等已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这次被称为“史上最强”的中高考改革中,多项措施打破了教育多年的惯例。有人说,新高考是广义上的‘自主招生’,你怎么看?关于新高考,让我们先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根据改革方案,取消文理分科,进行选科选考,高考录取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综合评价方案。什么是“两依据、一参考”?

新高考是广义上的‘自主招生’,你怎么看?

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择优录取的评价方式。是新一轮改革方向的亮点之一,是打破“唯分数论”,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机制。从各地公布的方案来看,实施“既看分,又看人”的综合评价录取,是未来高校招录的大势所趋。

综合评价录取旨在探索高校招生录取和高中学习相关联的办法,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在这种模式下,各地方案明确,高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中,分专业(类)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但最多不超过3门,提前向社会告知。再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参考时,坚持“谁用谁评”原则,招生学校应提前公布具体使用办法。

在综合素质评价使用方面,不少省份明确,要探索按照统一高考成绩、高校测试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各占一定比例计算综合成绩,由高校按照综合成绩择优录取。宁夏则规定,在高考成绩相同的情况下,会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标准,择优录取。

什么是“三位一体”

事实上,在2014年上海和浙江被同时列为高考改革试点地区时,浙江省已通过“三位一体”的录取方式,尝试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高考录取中。2014年,浙江大学首次实施“三位一体”招生新方式,通过笔试、面试两个环节选拔考生,并按照“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占10%,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30%,高考总分占60%”的方式形成考生的最终成绩,择优录取。到2015年,浙江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继续深化,参加试点的高校36所,有15所为新增高校,招生计划3500多人,比上一年增加75%。

新高考是广义上的‘自主招生’,你怎么看?

作为全国新高考改革的两大试点省市之一,上海今年在实施多元评价录取方面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在复旦和上海交大去年开展综合评价录取试点基础上,将试点推广到9校,释放的信号非常强烈。

江苏省11所省属高校今年继续探索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和浙江“三位一体”方式类似,江苏将综合考量考生高考成绩、高校考核结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自身培养的特色要求等五个维度的内容,对高考成绩达到本二批次省控线的入选考生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新高考是广义上的‘自主招生’,你怎么看?

高考改革都改了什么?

1、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不公平

改革前:3+X

[科目变化]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综合300分

[时间变化]固定时间:每年6月7日、6月8日

新高考是广义上的‘自主招生’,你怎么看?

改革后3+3

[科目变化]必考(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选考(物、化、生、史、地、政)三门选考按比例折算等级

[时间变化]必考科目:固定时间6月;选考科目:分散其他时间,且改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

[形式变化]完善学业水平测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2、所有科目,都将考验语文水平

改革前

中国高考几十年来文理分科带来的偏科、知识面狭窄、过早抑制学生可塑性等的严重弊端。

改革后

更大地鼓励每个学生增加各学科知识的宽度、广度。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全体学生的广泛阅读水平,让每个学生在全程12年的基础教育中逐步建立感兴趣的学科方向。

3、中高考将包含小学知识,学科无考试大纲

改革前

全国普遍存在的9年义务教育畸形掐尖的严重现象,根深蒂固的课内外教学的“奇、难、偏、怪“问题层出不穷。

改革后

从幼升小开始广泛阅读、见多识广,增加考试的范围、提升广度而不是难度,打破传统。降低学生平时学习负担,构建符合学生成长和年龄阶段正常、合理的教育环境,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该掌握的必须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必须掌握,必须掌握的还要掌握牢固。

4、“高考指挥棒”指向全面素质教育

分类考试

改革前:以分数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依据,严重导致中国人口众多而成材率却明显偏低。

改革后: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考试招生分开进行。

重培养兴趣、特长

改革前:按照一本、二本、三本院校分数线录取的方式

改革后:先取消三本院校,并逐步实施按照专业录取

淘汰应试教育

改革前:应试教育是管用的

改革后:新高考改革最终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是管用的”这种观念,虽然改变的过程可能比较漫长,尤其是观念的转变非常困难。

5、降低小升初选拔难度

改革前:小升初选拔难度大,应性强

改革后:①实现直升优质教育初中校、高中的机制②通过“校额到校”机制,让更多普通初中校的学生能进入重点高中就读。

6、中国教育体制“迫不及待”需要拔尖创新人才

恢复高考40年,改革开放近40年,目前的中国最急需的就是创新,创新要靠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机制。

7、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国诚信体系的重建

改革前:应试教育

改革后:全面素质教育

8、生涯教育规划必将日益重要

全面素质教育

内容庞杂,体系众多,远不像应试教育那么单一,既要瞻前顾后又要恰如其分,需要很客观全面的把握和策略。

生涯教育

主要是告诉孩子怎么了解他人,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提前对将来的学习和人生进行规划。

新高考是广义上的‘自主招生’,你怎么看?

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

在高考改革背景下,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充分进行自我探索,挖掘个人特长进行选科选考;另一方面,高考评价中的“软性”分数占据一定比重,需要学生在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上下工夫。

对于自主招生来说,生涯规划如个性挖掘、职业发展规划,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课程如创新课题研究、学科科创赛事培训及指导等高校人才选拔将倾向于多元化综合评价录取,其本质与自主招生相似。

随着一批批通知书的发放,2018年高考即将落下帷幕。这些考生中有这样一群人,由于参与了自主招生项目获得加分,离理想高校更近一步。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公布的信息,今年,自主招生总报名人数近80万(不含“博雅”、“领军”计划等),相比于去年的60万报名人数,增幅达三成,越来越多自主招生需求日益增长。

新高考是广义上的‘自主招生’,你怎么看?

实际上,新高考和自主招生的初衷都是在统一测试成绩之外,考查学生的学科特长、创新潜能、综合素质的评价方式。其最终结果体现在一定的分数优惠上,是为了推进招考分离。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和家长不是以多元发展角度看待自主招生,而是以能降多少分的功利态度对待,非自主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综合素养。这与自主招生的初衷相违背。

为此,需要从选拔方式上进行改变。自主招生考试需要推进招考分离:试点自主招生的高校,采取统一考试+学校自主评价、招生的方式,由大学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可同时申请若干所大学,大学独立结合统一高考成绩、大学面试成绩、中学特长和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评价、录取,每个学生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

学趣益学助力高考!为考生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