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之美一一《风筝》之美学思想探析

《风筝》描绘了解放前后战斗在山城的一批有着坚定信仰的国共情报人员之间爱恨情仇的故事,赚足了观众的眼泪,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剧中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但始终是围绕着信仰这一主题展开,体现了主人公的崇高之美。“崇高之美”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是美的一种重要形态,它不仅在于审美对象的体积、数量之“大”,更表现在人的精神和信仰方面的高尚、庄严、伟大、悲壮等,有着震撼人心,鼓舞斗志、凝聚力量的重要精神意义。

崇高之美一一《风筝》之美学思想探析一、崇高的信仰力量

崇高这一美学概念,最早由古罗马的朗吉努斯提出,他认为崇高包括五个方面的条件和因素,其中放在首位的就是“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贯穿《风筝》作品的主线正是片中众多人物坚定信仰而带来的崇高之美。朗吉努斯认为“思想充满了庄严的人,言语就会充满崇高;这是很自然的。因此,崇高的思想当然是属于崇高的心灵的”。

崇高之美一一《风筝》之美学思想探析

《风筝》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剧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对话均体现了伟大庄严的思想与崇高的精神品质。如潜伏在敌人心脏中战斗的共产党员曾墨怡、郑耀先、陆汗卿、坚冰等,为着心中崇高的信仰,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江心在谈到曾墨怡时,说她很胆小,在窃取到潜伏在延安的73名军统特务名单时,想到一旦暴露后自己会面临的酷刑,常常会半夜从梦中吓醒大哭 ,但到真正面临酷刑直至死亡时,却咬牙坚持,绝不吐实。临刑时,被迫主持对她进行“密裁”的郑耀先问她:“年纪轻轻就死了,为了什么?”她的回答就是“信仰”。潜伏在中统的特工坚冰在暴露被抓后,中统行动队队长田湖要他改变信仰,叛变投敌,他轻蔑地回答:“见过了太阳的光辉,我又怎么能生活在阴沟里!我们为人民而死,我们死得其所!”说罢立即咬舌自尽。“崇高风格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崇高之美一一《风筝》之美学思想探析

正是因为拥有崇高的信仰,剧中主人公郑耀先在解放前为了党和国家的解放事业深入虎穴、出生入死却被自己的同志误解、被游击队下追杀令,解放后即使身份基本得到证明,但为了隐蔽战线需要被定为右派、进行劳动改造,甚至为此而妻离子散,他仍然矢志不移。他身处逆境而不屈,倍受冤误而于国无恨,支撑他一路走来,趟过荆棘,跨越障碍,面对酷刑而不惧,面对诱惑依旧坚定的除了一颗始终向党、向人民的红心外,更是他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矢志不渝的崇高信仰。崇高的信仰,使这些英雄的心灵高尚而伟大,精神世界饱满而坚定。当然,《风筝》里也描写了国民党中也有诸如影子韩冰、宫庶、赵简之等人信仰的坚定,并由此而造成了主人公郑耀先与他(她)们的兄弟之情、夫妻之情的剧烈冲突。黑格尔提出了“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毁灭”的悲剧冲突观,作为反面人物的国民党情报人员代表了片面的理想,但剧中并未因此就放弃了他们的人物形象塑造。他们作为主人公的对手与他的多番交锋与惺惺相惜,正是剧中的看点,更是凸显了主人公的智慧、谋略与胆识过人,成就了《风筝》中悲剧的崇高性,显示了崇高信仰的伟大力量。

崇高之美一一《风筝》之美学思想探析

二、强烈深厚的感情

朗吉努斯认为作品要具有崇高之美,需要表达出“强烈深厚的热情”。朗吉努斯说:“我要满怀信心地宣称,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艺术美感,包括崇高感,不能脱离艺术形象而凭空产生。

《风筝》剧里对主人公郑耀先的塑造,摒弃了传统的“高大全”、“假大空”的扁平人物路线,没有把主人公描述为革命事业奋斗而不讲感情、甚至没有常人情感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人。郑耀先和常人一样拥有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需要和追求,并且会真情流露。例如剧中郑耀先眼看着情投意合的程真儿为了保护他惨遭中统汽车撞死而无法相救,强忍着悲痛泪水的场面;在她牺牲后几次去俩人常去的西餐厅,点上她喜欢吃的八成熟不带血丝牛排,哽咽着回忆俩人甜蜜过往的情节。剧中郑耀先在亲手抓获宫庶后,陷入良心上的深深煎熬中,到监狱看望宫庶时一出监狱门即昏倒等等。种种真情流露的情节表现出郑耀先与宫庶、孝安等因兄弟情深但信仰不同带来的心理冲突,这样情节的设置,非但不会损害主人公的正面形象,反而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性格层次更为丰富,种种细节也更加具有真实性与说服力,给观众以深深的心灵震撼,表现了强烈而激动的人物感情。郑耀先作为中共党员,也和常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但由于职业、使命的特殊性以及心中崇高的信仰,他又必须在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关系面前进行取舍。《风筝》剧里对包括郑耀先等主人公有血有肉、多层次的丰满形象的塑造、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表现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崇高美感效果。


崇高之美一一《风筝》之美学思想探析

三、修辞格的妥当运用和高尚的文辞

在朗吉努斯看来,崇高的另外三个条件是:“修辞格的妥当运用”“高尚的文词”和“把前面四种联系成为整体的”“庄严而生动的布置”,第五个条件是以前面的条件为基础的。修辞格的妥当运用主要讲作品恰当运用铺张、想象等艺术手法,运用动人的情节和场面等表现崇高的思想和感情,并根据“表现的内容选用恰当的词格”。

《风筝》中题材的选择,剧情的设计发展、语言的运用都是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整部剧里充满着戏剧性的动作情节和人物冲突,如潜伏在军统的中共党员、王牌特工郑耀先,不像一些谍战剧的主人公是随着剧情发展才慢慢遭受怀疑,郑耀先在开篇就不仅受到中统的追杀和军统的怀疑,还遭受着中共游击队的痛恨和追杀,使观众从一开始就为他的命运而担忧,先声夺人,引发观众的思考与观赏兴趣。后来主人公更是在中统的追杀、军统的怀疑、中共游击队的追杀令中智慧地周旋生存。在一些场景中,想杀掉郑耀先的是自己的同志,而保护郑耀先的却是自己的敌人,体现了戏剧冲突的巧妙安排与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整部剧中充满着真挚的情感,真实、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始终一致的以信仰为主题的崇高风格。剧中能结合特定场景使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剧中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心潮澎湃。如剧中郑耀先为通过戴笠的考验,奉命“密裁”曾墨怡时,对她说:“送你上路的是你的同志,求你不要恨他。”短短的一句话结合演员柳云龙出色的演技,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郑耀先对待革命同志的真挚感情和“明知不可为、不愿为,而为之”时内心遭受的感情煎熬。剧中郑耀先和妻子林桃吃诀别早餐时说的话:“把蛋留给女儿吃”“她现在是长身体的时候”,坚持把妻子两次剥给他的鸡蛋留给女儿吃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拳拳父爱。但在郑耀先被逮捕关押期间,陈国华局长主动提出要照顾他女儿周乔并送她上机关幼儿园时,他担心此举引起台湾方面的怀疑而明确表示拒绝。在劳动改造时请徒弟马小五抽时间帮忙去看望女儿,并抑制着伤心说:“你要告诉她,不是我不要她,不爱她,而是不能要她,不能爱她……”。从这些充满情感冲突却又真挚到令人动容的语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女儿的舔犊之情以及信仰与个人感情冲突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正是由于修辞格的妥当运用和朴实而高尚的文词使得《风筝》的人文性和信仰主题表达得酣畅淋漓。观赏中能令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和移情,真切地体会到剧中人物的内心煎熬,感受到宏大而强烈的崇高之美。

崇高之美一一《风筝》之美学思想探析

《风筝》以崇高的信仰力量、强烈而深厚的感情、修辞格的妥当运用和高尚的文辞带给观众崇高的审美感受,突出了的人文性特色与信仰之美,令人震撼与深思,足以成为现象级的经典之剧。

崇高之美一一《风筝》之美学思想探析

崇高之美一一《风筝》之美学思想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