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广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转移之前

《浴血广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转移之前

刘英学编剧、高峰与张馨联合导演的《浴血广昌》,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讲述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极为惨烈的一战,随着中央苏区北大门的失守,红军即将踏上伟大的“长征”。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本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尾声,攫取了国民政府最高权力的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为根本宗旨,组织了五次对苏区的围剿战争。红军在失去了毛泽东的领导之后,以堡垒战对堡垒战,完全丢掉了游击战的优秀打法,实际上陷入了消极防御的深坑,广昌战役的失败就成为必然。

《浴血广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转移之前

《浴血广昌》以后视镜的眼光,带领观众回到历史现场,以彭德怀为直接统帅的红军,与蒋介石和陈诚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在广昌进行了决定红军阶段性命运的生死决战。虽然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然而这一次的失败,壮怀激烈,尤其是改变了红军和白军的战略平衡状态,在不久的将来,红军决意“北上”,进行战略转移。三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一页。

《浴血广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转移之前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详细描述了战争的特点,尤其是中国内战不同于苏联,王明冒险主义的失败就在于机械照搬苏联经验,而没能具体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广昌战役的失败从宏观上来讲便来自于李德等洋和尚和喝了一些洋墨水的书生如博古的瞎指挥。毛泽东引用列宁的话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情况具体的分析”,此时的毛泽东和朱德组合已经靠边站。

《浴血广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转移之前

前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在于一般的战争规则与特殊的苏区环境相互适应。而当毛泽东被罢免了军事领导权之后,中革军委便走上了“妄自尊大”的军事路线,试图以硬碰硬,结果却是撞上了蒋介石的步步为营的正确作战方针,最终是失去了南方的诸多苏区,被迫转移到陕北苏区。从这个背景看《浴血广昌》观众的心理更是悲痛,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就在“必定失败”中流淌。我们既要他们报以崇高的敬意,也要对于历史的悲怆之境地表示非常的惋惜。

《浴血广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转移之前

广昌战役中红军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土地革命后的农民是支持红军与白军作战的,否则弱小的红军也难以建立根据地。《浴血广昌》通过赖婆婆和她的五个孙子都参加了红军来表现了当时的农民对于革命战争的强烈支持,其中三个伢在战争中牺牲也反映了“有牺牲才有革命成功”的历史逻辑。本片以非常写实的细节支撑起电影的风骨,血战中战士的身体倒下来,然而他们的灵魂却依然站立着。在残酷至极的战场上,年纪轻轻的五伢子甚至不知道如何回答小护士的质问“理想就那么重要吗?需要死那么多人?生命真是太脆弱了。”

《浴血广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转移之前

是啊,献血为谁而流?太阳照常升起,领导这片土地的人和组织不同,这个世界便会不同。在物资极度稀缺的20世纪上半叶,粮食、桥梁等物资,谁来吃?谁来分配?谁来建设和摧毁?眼前的举措,与大历史脉络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既宏大无比又细小清晰。就是这个小护士,因为仁心仁术救助了白军却又被白军杀害,很难不让观众与美国出品的《拯救大兵瑞恩》和苏联出品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形成对比和联想,战争中的具体的“这一个”,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可以说不如一根芦苇脆弱,帕斯卡的感叹在此形成历史的回响。然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暴烈的行动。《浴血广昌》再一次提醒当前的中国人,历史不容忘记,历史曾经这样发生过,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