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在何處?洪洞大槐樹 故居叫什麼?樹下老鸛窩!

祖先在何處?洪洞大槐樹 故居叫什麼?樹下老鸛窩!

祖先在何處?洪洞大槐樹。故居叫什麼?樹下老鸛窩!‖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能去前石村,源於工作上的一次應急。

鎮政府每年接受的各類檢查很多,那天鎮政府依舊是空落落的院子,扶貧嘛!人都得在村裡,誰沒事兒在鎮政府院子裡晃盪?被領導看見,不是啥好事兒。

扶貧辦主任找我,說他要到縣城開會,有一個單位來檢查,實在找不到人陪同了,想讓我陪著領導到八個村子走一遍。扶貧工作無小事,自然不能不管。給門衛老彭打電話,讓他在辦公室值班,有群眾來辦事兒了得有人——剩下的時間,這個偌大的鎮政府大院就成了臨時工門衛老彭的天下。

到村裡,人家領導查看著屋子裡的資料,我就拿著手機到村委會周圍拍幾張照片,好回家了更新一篇博客。

於是就有了今天的這些關於前石村的照片和文字。

祖先在何處?洪洞大槐樹 故居叫什麼?樹下老鸛窩!

前石村是個四百年前的移民村。

前石村“在縣城東南25.5公里,汨羅江故道東岸,系南塢鄉前石村委會駐地。751人,漢族。耕地1613畝。明末,石姓弟兄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分南、北兩地居住,此村居南,故名。”(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縣地名志》)。

祖先在何處?洪洞大槐樹 故居叫什麼?樹下老鸛窩!

四百年前,前石村的老祖先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

中國人講究“故土難離”,講究“落葉歸根”,尤其是古代,讓一個人搬家,隔絕與世代生存之地的一切聯繫,幾乎是要命的事情。即便到了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故土,定居於遙遠的都市,有了更為優越的生存環境,但很多人內心還是像一個被故鄉撕扯著的風箏,無法在已成了家鄉的異鄉完全放飛自己的心靈。

許多博友看我的博客,我想其實不是喜歡我,而是他們在我寫實的文字和拙劣的照片裡看見了“家”的影子,這種影子,也許在某個特定的時刻有意無意地扯動了他們心靈深處某根關於家鄉的弦,有了共振般的轟鳴,才會有人給我發信息說“邊哭邊看”。

信息、交通高度發達的今天的今人尚且如此,我想,古人們的遷徙除了撕裂般的劇痛,他們不會有太多的其它情感摻雜在從山西到河南的路上。

應該先向這些數百年前曾遭遇千般艱辛萬般不幸而又曾為中國歷史發展作出犧牲的先人們致敬。

祖先在何處?洪洞大槐樹 故居叫什麼?樹下老鸛窩!

山西洪洞大遷徙究竟是怎樣的前前後後,之前在周口市扶溝縣一本關於地名文化的書籍中讀過,前些天翻看三十年前許昌縣的地名工作者們編撰的《河南省許昌縣地名志》,裡頭也有一些介紹,我就把研究資料摘錄一部分,讓讀者看看:

《洪洞移民考》:……八十年代初進行地名普查、調查工作時,民間多有反映遷民與緬懷“大槐樹”的情況……“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桐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這些民謠在許昌祖輩相傳,婦孺皆知……據《洪洞縣誌》載:“明洪武永樂年間,屢遷山西民於滁和山東、河南、保安等處,樹下為薈萃之所。”“廣濟寺設局駐員,發給憑照川資。”

我國一些歷史文獻,如《明實錄》、《明史》、《續文獻通考》、《日知錄之餘》等書都有明初遷民記載,民間遷民記載更為豐富,晉、冀、魯、豫、蘇、皖、陝、甘及我縣地名普查收集的大量民間碟譜與墓碑、祠堂碑文也都有洪洞縣大槐樹處遷民的記載。這些資料說明,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移民,是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有組織有計劃的一項重大國策。這次遷民對鞏固明朝的封建統治、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振興中原、開發邊疆、民族融合、交流文化以及爾後我國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移民的歷史原因。

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只有八十九年,雖然盛極一時,但到了元代末年,由於元貴族及封建地主對農民殘酷的剝削壓迫,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農民起義日益頻繁。再加上黃河、淮河多次決口氾濫,水、旱、蝗、疫、天災人禍傾石而注……餓殍遍地、赤地千里、田地荒蕪。

元末在中原大的兵事有三次:

一、劉福通的紅巾軍與元軍決戰於兩淮、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元史·脫脫傳》載,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元丞相“脫脫復徐州,屠其城”。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一月元軍“劉起租守順德,糧絕,劫民財,掠牛馬,民壯者令充軍,弱者殺而食之”。

二、元朝諸王將領配合元軍與農民軍作戰,山西的王保保(擴郭鐵木耳),陝西的李思齊,出兵豫、魯和兩淮,這次戰鬥中,元軍和地主武裝對農民軍所據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使豫、魯、蘇、皖之民十之七八……揚州城中當時被殺得僅餘十八戶人家。

三、朱元璋出兵江淮進取山東、河南、北定幽燕,元帝出亡漠北,長達十六年的兵亂才告結束……

《元史》載,僅元末雨旱災河南有十七次,河北十五次。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幾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氾濫。“至正元年汴梁、鈞州大水。四年元月河南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數百家。濟寧路兗州、汴梁、鄢陵、通許、陳留、臨潁等縣大水害稼,人相食。”中原地區不但水患嚴重,蝗災也頻頻而至,從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災計有十八、九次。同時瘟疫又多次流行。

以上種種原因,迫使老百姓非亡即逃,中原地區人煙稀少。明初,中原地區處處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蕪”,朱元璋也深知:“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闢,戶口增,止正中原之急務。”於是採納了鄭州知州蘇琦、戶部郎中劉九皋、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奏議,決定移民屯田,異常大規模的移民高潮開始了。

洪武年間,開始大量移民,農業生產剛剛有所恢復,又發生了建文皇帝與燕王朱棣之間的“靖難之役”,四年的戰爭又加劇了中原地區的荒涼局面,為此乃有永樂遷民之舉。

當時中原地區荒疫兵亂之時,山西卻很少波及,因而晉省……人丁興盛。山西人口稠密,首推晉南,而洪洞又是平陽一帶人口稠密之縣。洪洞地處交通要道,北達幽燕,東接齊魯,明時遷民,雖不專遷洪洞人,但把洪洞作為遷民重點也就很自然了。

為此,明朝政府在洪洞縣城北二里的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移民,發放憑照川資,廣濟寺的漢植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啟程外遷的集中之地……

《洪洞縣誌》載:廣濟寺為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所建……唐宋以來,又建有驛站,常駐驛官……寺旁有株“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汾河灘上的老鸛在古槐樹上構巢築窩……大槐樹和老鸛窩便成了惜別家鄉的標誌……

廣濟寺和原大槐樹早已被汾水沖毀,現在照片上看到的乾枯的那棵大槐樹是漢槐東旁同根櫱生的第二代。1974年二代槐樹被巨風吹倒,政府撥專款打了水泥座,樹身用鐵箍固定,重新豎立起來,作為遷民的見證。在第二代古槐的北邊又同根生長出來第三代古槐數株……

古大槐樹遷民遺蹟,舊時人們並不十分重視,現在的建築是民國三年(1914年)洪洞人景大啟、劉子林倡議募捐而建。清末,賈村人景大啟在山東曹州為官,在宦遊中,上至官吏,下至平民都說老家是洪洞的,是從“大槐樹老鸛窩遷來”。劉子林在長山縣任官,兩人相商,遂起籌建古大槐樹古蹟之意,並在山東募銀三百九十餘兩寄回洪洞託人籌建。民國三年建成碑亭、茶室和“譽延嘉樹”坊。

碑亭建在漢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樑畫棟,飛簷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高一丈零五,寬二尺四寸。碑冠在盤龍細雕之中篆刻“紀念”二字,碑身陽面刻“古大槐樹處”五個隸書大字,碑陰刻有簡述遷民事略。碑亭後的窯頂上的石經幢,是金代的遺物,它是廣濟寺遷民時唯一的歷史見證。在碑亭西邊建有茶室三間,以備槐鄉子孫小憩,品吸鄉味。茶室柱上刻有“香挹行禁留快飲,蔭清古道依斜陽”。

在碑亭南二十餘步建有“譽延嘉樹”坊,年代雖不久遠,式樣古香古色……在坊的東面牆壁上繪有當年遷民的壁畫……建國後,1959年大槐樹處被列為山西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3年又建門樓與圍牆……

歷史文獻記載,山西民遷於河南者以彰德府(安陽)、懷慶府(沁陽)、開封府、歸德府(商丘)為最多,其它河南府(洛陽)、汝寧府(汝南【注:這句表述不夠恰當,古時汝寧府管轄地域大致是今天的駐馬店市全境及信陽市南部,汝寧府治所在今天的駐馬店市汝南縣,當時的駐馬店有可能相當於今天的鎮或是個村的建制,今天的汝南縣在漢代就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的級別了】)、南陽府也不少。

洪洞遷民已知遷出的姓氏有:

寇、邸、康、羅、狄、米、辛、伊、崔、嶽、白、都、連、郅、牟、邊、郇、彭、師、單、肖、梁、貟、時、殷、季、稽、竺、狐、褚、卜、滕、沈、毛、陸、齊、席、屈、石、唐、邵、洪、鄧、邱、鞏、裘、左、桑、韓、餘、鄭、司、梅、於、裴、苗、尤、賈、郭、翟、龔、常、姬、許、谷、章、傅、成、衛、錢、程、戎、薛、朱、範、林、侯、穆、柳、焦、楚、田、蔣、彎、強、嚴、俞、蒲、譚、姜、盧、高、何、廉、黃、英、蘇、安、曹、潘、武、史、萬、呂、付、厲、吉、霍、葉、溫、紀、卞、崇、顧、回、駱、降、井、和、莊、倪、籍、仝、畢、郗、車、江、官、喬、為、符、任、柴、尚、寧、金、路、景、需、宓、皇甫、晁、惠、司馬、南、柏、鄒、黑、汪、戴、雷、苑、藺、尹、蔡、尉、申、胡、魯、莒、滑、商、袁、姚、荊、龐、深、郎、忠、晉、蘄、東、丁、葛、邰、童、曲、關、戰、郝、陶、邢、杜、孫、趙、李、魏、吳、包、宋、秦、張、徐、耿、馮、陳、周、王、董、馬、劉、孟、楊、段、牛、謝、閻、竇、聶、賀、孔等。

許昌縣洪洞遷民人數無確數記載,從目前調查情況看,是散居於全縣各鄉,從開封府洪武時遷民一千餘戶的情況來推斷,洪武年間遷入人數也是有限的,有些是以後陸續遷入,有些是先由洪洞遷到外地然後再遷入許昌,有些是從陝西遷入,因山西、陝西音近訛為山西的,有些是初遷到本縣,其後人口增多又分出另建幾村的等等情況,例如鄧莊鄉許莊(桑樹許),從《許氏宗卷》可以看出,洪武年間遷入,其後分別又遷到今榆林鄉建許莊、長村張鄉建許莊、五女店鎮建許莊,這三個村的人都說是從洪洞遷來的。再則如陳曹鄉東靳莊,初遷時從洪洞遷入尉氏縣,然後又由尉氏縣遷入。諸如這些情況已實難分清。從《明撫年表》、《道光許州志》記載,遷民當不止從洪武到永樂年間從洪洞遷出。

《明撫年表》載:“景泰六年(1455年)六月丙子命左副都御史馬謹巡撫河南,九月丁丑奏,奉勑於開封等府安插流民三萬一千三百一十五戶。”

《道光許州志·官師宦蹟》載:成化年間“邵寶知許州,時歲大祲,關陝流民至相食郡境,寶多方賑救,全活者甚眾”。這些恐怕很難說是官方有組織的大規模的遷民,由於相互傳說也很有可能說是洪洞遷來的……

洪洞遷民中廣泛流傳著腳小趾甲復形、背手、接手的傳說故事。

關於“小腳趾分叉”:……把地狹人眾的山西省農民遷往河南、河北、山東等等省。可是,故土難離,誰不留戀自己的家鄉呢?這時,明政府廣貼告示,欺騙百姓說:“不願遷移者到大槐樹下集合,必須三天內趕到。願移者可在家等著。”人們聽到這個消息紛紛趕到大槐樹下,晉南、晉北的人都去了。到第三天,古大槐樹周圍集中了十幾萬人,他們攜家帶口,暗中祈求上蒼保佑平安。突然,大隊官兵包圍了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幾員武將簇擁著一位官員,那官員宣佈:大明皇帝敕命,凡來大槐樹下者,一律遷走……接著官兵強迫人們登記、發給憑照,每登記一個,就讓人脫掉鞋子,用刀子在小腳趾上砍一刀作為記號,以防逃跑……移民後裔的腳上小趾甲都是復形,據說就是因砍一刀形成的(很顯然,這個故事經不起推敲,但也能很直接地表明瞭當時被遷農民的心理狀態,他們排斥,他們不捨,他們肯定也會有反抗。有反抗,在那個離法治社會還有十萬八千里的六七百年前,自然就會有暴力執法,說不定殺人給其他人看的情況也是有的。畢竟,任何時候農民都是最缺乏發言權的,況且又是在那基本沒人談人權的黑暗的古代)。

關於“背手走路”:官兵強迫百姓登記後,為防止逃跑,把他們反綁起來,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著移民上路。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裡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就是我們的故鄉。”至今,移民後裔不論家住何方何地,都說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由於移民的手臂被捆著,時間長了就習慣了,以後移民們喜歡揹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關於“解手”:在押解的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路上經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老爺,我解手。”官兵就知是要小便。以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並流傳至今。

移民到了新的居住地,到處是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屋、開荒,但不論幹什麼都會聯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為寄託對故鄉的苦戀,大多在自己新居前栽種槐樹,以此表達對故鄉的留戀和深切的懷念之情。

祖先在何處?洪洞大槐樹 故居叫什麼?樹下老鸛窩!

明代山西洪洞大移民影響實在太過深遠,以至於很多河南農民都會有“我也是來自大槐樹”的想法,其實,再怎麼打仗,不管誰贏,永遠都是最大受害者的農民絕不會被趕盡殺絕(屠城的情況有,但畢竟不會大面積這樣做,不然,領人打仗殺人的雙方拼死拼活就沒啥意義了。把農民殺了,打仗前打仗時乃至打仗後吃飯搶誰的糧食去?沒有吃的,誰也當不了皇帝)。如鄢陵縣,查來查去,從山西洪洞遷來的村莊也只是少數,原住民還是佔絕大多數的。

祖先在何處?洪洞大槐樹 故居叫什麼?樹下老鸛窩!

好幾年前拍過前石村,當時的村莊已經分不清是柏油路還是土路,坑窪不平,騎著自行車顛得屁股疼,路況差,加上路旁無處不在的秸稈垃圾,越發襯托得房子的陳舊凌亂。

這次來,視覺效果就是完全不同的感覺了。路修了,街道有人清掃了,垃圾能集中處理了,雖然房子還是那些房子,但看著就舒心許多。

村裡每個路口都安裝了攝像頭,青壯年男女都外出打工了,剩下些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有了攝像頭,安全係數也高了。

——看到了吧!鏡頭裡全是水泥路。

祖先在何處?洪洞大槐樹 故居叫什麼?樹下老鸛窩!

前石村新建的衛生室,好像還沒有啟用。

祖先在何處?洪洞大槐樹 故居叫什麼?樹下老鸛窩!

幾個老人在門樓前下棋,拿著手機拍圖只能遠遠地偷拍,免得打擾到他們。

祖先在何處?洪洞大槐樹 故居叫什麼?樹下老鸛窩!

坑塘沒水,看著就不美了。

祖先在何處?洪洞大槐樹 故居叫什麼?樹下老鸛窩!

農村看不見麥秸垛了,能看見這麼一點兒,也覺得挺稀罕的,就拍了一張。

祖先在何處?洪洞大槐樹 故居叫什麼?樹下老鸛窩!

綠化帶把大門口都給覆蓋了,不用說,許多年打工不回家。

祖先在何處?洪洞大槐樹 故居叫什麼?樹下老鸛窩!

轉了一圈,除了下棋的幾個留守老頭兒,就看見了幾個留守兒童。

祖先在何處?洪洞大槐樹 故居叫什麼?樹下老鸛窩!

房子很多,就是看不見幾個人。

祖先在何處?洪洞大槐樹 故居叫什麼?樹下老鸛窩!

用手機在車上拍下前石村東的這個池塘時,鎮政府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三塊地”整理,鄢陵作為河南省的兩個試點縣之一,處處可以看見整理村邊樹林、村內外池塘的場面。

祖先在何處?洪洞大槐樹 故居叫什麼?樹下老鸛窩!

日子越過越好,生活環境越來越按照心裡想的那樣不停改進,我想,這樣的念頭應該算不上很難實現的夢想吧!再晚十年二十年,再去前石,希望它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祖先在何處?洪洞大槐樹 故居叫什麼?樹下老鸛窩!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董佔永,男,鄢陵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許昌市攝影家協會會員。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