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頭 · 包鎮公行管得寬?

老包頭 · 包鎮公行管得寬?

“包鎮公行”設立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一直存在到民國建立。

起初是由商會發展而來,但後來由於清政府對包頭實在是鞭長莫及,包鎮公行就一併將行政職能攬了 過來,成為商業和行政的雙管機關。

“包鎮公行”分為大行和園行。大行負責包頭鎮工商行業捐稅、勞役、維持地方治安和治理訴訟等,偏行政;園行負責包頭鎮菜園的捐稅、差役、維持治安和管理灌溉用水,偏商業。

也有兩行都參與的事,就是節事活動。

包頭民俗每年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為鬼節日,“大行” 舉行城隍爺出府,把城隍爺從廟中抬出,管事的騎大馬,背上揹著用黃布包的假聖旨、大印,沿街遊行,鼓樂開道,沿街不斷有人焚香燒紙。園行每年陰曆五月二十六日和九月十五日祭祀龍王爺,陰曆三月三還舉行南龍王廟廟會。

後來, “大行”和古代剛死還未定諡號的皇帝、皇后稱“大行”相沖,不吉利,改為“公行”,所以後人有說大行也有說公行的。大行存在到民國初年,而園行一直存在到新中國成立。

“包鎮公行” 還在關帝廟後面設會館。1911年,辛亥 “馬號巷事件”就發生在“ 包鎮公行”的會館, 五原廳同知樊恩慶表面同情革命包頭做內應,謊稱為革命軍接風,將革命軍首領騙至會館,設計埋伏,6名革命軍首領當場犧牲。

民國4年( 1915年)“包鎮公行”改稱包頭鎮商會,專管包頭鎮商業之事,後來,演變成包頭市工商業聯合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