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轟炸》:牢記歷史,傳承精神

近日,不久前才定檔的電影《大轟炸》在重慶舉辦了一次特別放映,而這距離之前電影官方公佈的正式檔期(8月17日),可是足足提前了兩個多月。

原來,正值6月5日“重慶大轟炸紀念日”,電影首次赴渝放映也是由於受到重慶市相關部門的邀請,面向的是重慶當地的市民代表。雖然沒有明星現身,雖然主創依舊延續了之前的低調作風,可還是讓人忍不住地好奇——這部曾被整個娛樂圈瞄上的電影,究竟是何“廬山真面目”?

用業內人士的話來說:“當初項目啟動的時候,整個娛樂圈誰不知道《大轟炸》呀!”沒錯,《大轟炸》最最最初的目標是成為“讓中國人挺起胸膛走出電影院”的“國民電影”。可偏偏命運弄人,變故之上又加變故,當年“轟動一時”的項目漸漸被人遺忘。

更令人唏噓的是,它的導演蕭鋒曾一度淪落為“全中國最窮的導演”。這稱號聽起來雖有幾分玩笑,但其背後長達八年的曲折驚險,卻不是寥寥幾筆便能概括的。

導演生日那天,在微博回顧電影的誕生過程,寫道:“自2011年1月6日啟動儀式至今已是第八個年頭!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我們對這部承載著民族災難、國家記憶的電影有著莊重的承諾:拍一部讓中國人挺起胸膛走出電影院的電影,可與此同時,《大轟炸》的拍攝卻經歷了太多難以想象的坎坷和艱辛。”我們都知道情懷不能當飯吃,可這位導演當真是鐵了心,就算吃不上飯,也要守住對這部電影和那段歷史的承諾。

從目前唯一曝出的預告片看,《大轟炸》似乎並不是一部主旋律影片,反而將目光投向了一些“無名氏”,把“生命脆弱卻也頑強”這種看起來十分矛盾的命題融進了一段真實的歷史中。在大銀幕上看慣了英雄們的勇敢與無畏,看慣了群眾的軟弱與渺小,這樣一部靠百姓撐起一座城的故事,反倒讓人覺得真實。

這次特別放映,也使得很多重慶人對大轟炸這段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瞭解。當年作為防空警報在山頂升起的紅燈籠、擺起龍門陣的老茶館,對於上了年紀的重慶人來說,是記憶中最真切的日常瑣事;對於年輕人來說,則是長輩們交談間的舊時光。長嘴壺裡煮的是長江水,麻將大賽提的是精氣神,電影從炮火中重慶人的生活小細節切入,卻帶出了中國人的樂觀豁達。

其實,決定一座城是否真正從創傷中走出來的,不是重建了多少房屋,而是我們能否直面過去重新開始,並將絕不屈服的精神永久地傳承下來,鐫刻進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紀念日的這次特別放映,不只是電影面向普通觀眾的第一次亮相,也是城市記憶首次以這種形式被揭開。

不過,究竟是不是“好飯不怕晚”,究竟耗費八年磨的這把劍有多利,作為普通群眾的我們,還是要等到兩個月之後電影上映才能評定了。

電影《大轟炸》:牢記歷史,傳承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