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WithMi」想借區塊鏈打造鏈上版衆包地圖

「GoWithMi」想借區塊鏈打造鏈上版眾包地圖

谷歌、蘋果、阿里等頭部玩家服務費高昂、用戶數據隱私難以保障是地圖行業向來難言的痛點之一。若想突破巨頭們的護城河,小公司玩家或許得找到一條即可降低價格又能確保地圖數據準確的捷徑。Odaily 星球日報日前接觸到的 GoWithMi 團隊,想要將區塊鏈技術與眾包地圖相結合。

在 C 端,GoWithMi 想要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眾包地圖。通過 token 激勵用戶進行交通路網、實時交通信息、poi等數據貢獻。同時其還想結合過往數據、天氣預測、歷史事件等信息,為交通擁堵情況進行事前預測。

在 B 端,GoWithMi 則想要為 B 端的應用開發者提供 API、SDK、GeoBI 服務。該公鏈將為互聯網基礎服務設施全球開放,為各類去中心化 DAPP 提供“公鏈+地圖”一站式解決方案,包括底層地圖數據及算法、信用上鍊、智能合約等服務。

事實上,傳統眾包地圖模式在人口基數較小的城市難以開展。由於交通擁堵痛點不明顯,小城市用戶參與度低,間接導致數據的覆蓋率、準確率下降。用區塊鏈的方式,一方面 token 激勵將為用戶帶來數據貢獻動力,另一方面可用去中心化的方式對用戶貢獻數據進行驗證,提高數據的真實可用。

處在流量紅利期的印尼雅加達是 GoWithMi 首站試點。自3月份上線谷歌商店後,GoWithMi 已在雅加達已積累了近 100 多萬用戶。雖然目前其在雅加達的激勵方式還是沿用積分兌換禮品的模式,但在激勵模式下,用戶數據貢獻量巨大。儘管任何激勵機制都有可能達到願景,但區塊鏈為數據去中心化、數據隱私保護、數據迴歸用戶等帶來了一定意義。

在驗證數據真實性上,GoWithMi 將每位用戶作為成為一個輕節點,當 A 向系統貢獻某個地址的數據時,將隨機選取部分其他輕節點(要求曾去過這個地址)對其進行交叉驗證。判定為正確,驗證 A 的輕節點將與 A 共享收益(token)。判定為不實數據,A 面臨降級懲罰,將來可能無資格貢獻數據。

“我認為應該先有規模化的用戶,再借助相對成熟的公鏈體系去培養、教育用戶,最後引入更針對地圖行業的公鏈。”GoWithMi 創始人兼 CEO 李東透露,目前,GoWithMi 計劃先嚐試根據成熟的 Dpos 公鏈進行鏈的開發和商業模式測試。

由於地圖有強工具屬性,傳統模式下的地圖產業盈利方式有限,GoWithMi 想要把地圖產業的盈利方式進行延伸。其想引入空間共治節點的概念,其基於道路河流等空間依據把世界均勻的分成無數個 GoZone,將實體資產數字化。

簡單來說,GoWithMi 將實體的樓和區域變為數字化的資產。用戶通過 token 購買 GoZone 的所有權併成為一個空間共治節點,GoZone 未來產生的基礎地圖收益(部分 gas 費和 GoZone 廣告等服務費)歸其所有者。(GoZone 產權可隨時交易,初期需要向 GoWithMi 購買,後期的購買、升值等將交還市場。)

同時,GoZone 擁有者則需要對區域內的數據質量和服務質量負責,當該區域的數據產生更新不及時的情況時,GoZone 擁有者應採用撒 token 等措施激勵輕節點幫助其完成數據維護工作。

「GoWithMi」想借區塊鏈打造鏈上版眾包地圖

(GoZone 擁有者概念圖)

團隊方面,目前 GoWithMi 團隊人數共40人,技術人員佔三分之二,團隊成員多有10年以上的地圖領域的從業經驗。項目創始人兼 CEO 李東此前為交通信息服務商北京世紀高通聯合創始人及 COO,其在地圖行業有超過20年的從業經驗。CTO 任軼為地圖領域資深專家,有超過 15 年的導航核心算法研發經驗。李東認為:“由於地圖在部分國家屬於管制行業,資源對於全球地圖產業從業者而言非常重要。”他表示,團隊在東南亞國家有大量當地合作伙伴。

目前, GoWithMi 團隊正在開發自有公鏈,公鏈將於明年4月份上線。在業務板塊上, GoWithMi 還想增加實時路況預測和智能合約交易等業務功能。李東坦言,缺乏打賞可能並非用戶端的第一痛點,解決道路擁堵才是用戶端的剛需和高頻痛點,鏈的開發將是 GoWithMi 短期內需要著力突破的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