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聯」到「信聯」的機會和挑戰

百行徵信需要更好地整合專業資源,通過技術和模式的創新,探索符合國情和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徵信之路。

2018年7月25日,被外界稱之為“信聯”的百行徵信官網正式上線,啟用域名“baihangcredit.com”

“銀聯”到“信聯”的機會和挑戰

百行徵信一個月前已備案完畢,作為我國第一個和唯一擁有個人徵信牌照的機構,百行徵信被直接與我國徵信行業的未來掛鉤,引起了廣泛關注、解讀和展望。

徵信行業必然不斷走向規範,這個行業能影響市場經濟的運行效率和營商環境。徵信機構如何保證公信力,如何做一個負責任的公司,如何保證消費者權益以及保證公平正義、贏得監管層和合作夥伴的信任?這些問題待解。

自2015年起,大量機構湧入徵信領域,“一切數據皆信用”的誤讀不僅造成低效甚至人力物力的浪費,也帶來了信息洩露的隱患。例如7月8日山東破獲一起特大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查獲公民信息數據4000GB、數百億條。涉案的數據堂公司(datatang)在8個月時間內日均傳輸公民個人信息超過1.3億條。

百行徵信的成立是回答這些問題的探索之一,也將為最終構建起一個有效率的徵信體系做出貢獻。但在當下,它自己也同時身處機遇和挑戰之中。

徵信三大原則

信貸機構識別借款人的欺詐風險是一大難題。一些新金融機構缺乏央行的徵信服務,往往要配置幾十人到上百人的團隊來採集、加工數據,成本高達企業總收入的20%左右。隨著業務量擴大,採集數據的規模和難度也隨之增加,中小規模的新金融機構一般很難承擔。

因此由專業徵信機構來提供消費者信用信息,輔助金融機構進行信用風險管理就成為必然。實際操作中,徵信機構需遵循三大原則:

一、必須由獨立第三方來運作

信息共享制度的最大難題在於信貸機構之間存在利益衝突。信貸機構如果共享消費者信息,便意味著將自己的獲客成本、客戶來源甚至服務質量等核心競爭力洩露給對方,有損自己的競爭優勢和核心利益。

因此必須由專業第三方機構來制定徵信遊戲規則,提供獨立的信息整合服務,共享信貸機構共同關心的風險相關信息(共債信息、不良信息等),屏蔽涉及商業機密的信息(貸款金額、貸款利率、貸款機構等),使信貸機構能夠獲得低成本、較全面的信息服務。

二、需確定信息收集的邊界

經濟行為具有很強的一致性,過去的數據對未來有較準確的預測作用,可很好地輔助信用判斷,比如司法判決和偷稅漏稅等。徵信是依據過往經驗來判斷消費者的未來行為。

但也有一些經濟行為與信用之間並無強相關性,比如擅闖紅燈可能是法規觀念淡薄、駕駛技術不過關或事情緊急造成的心情急躁。信用體系建設並非收集所有數據,要有邊界。

三、需積累足量樣本

信用評分是一個分類的過程,把守信、失信兩種行為模式加以歸類,在對借款人的行為特徵進行提取和量化後再與這兩種模式進行比較。

一些信貸機構早期會放貸給老賴,主要就是失信樣本量不足導致的判斷偏差。因此應在較大範圍(全國範圍是最理想的)內建立守信與失信的行為模式,幫助信貸機構更準確辨別風險。

互聯網時代市場對於徵信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買賣雙方都能收集到更多的信息,但信息更加虛擬、駁雜、真偽難辨。

前景與冒進

當前徵信業發展機遇有兩點:一是強勁的市場需求;二是相對寬鬆的個人信息保護政策。

徵信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的一部分,有關部門希望將信用管理機制用於社會治理,因而徵信的應用範圍已超出金融範疇。

傳統意義上,徵信機構只提供借貸信息服務,把消費者的信用狀況進行量化,作為風控的基礎。信貸機構將徵信數據與其他相關數據相結合,自主做出放貸判斷。

徵信起初是採用黑名單信息共享機制(以經濟處罰為主),後來擴充到白名單信息共享(即正常的履約交易數據)。現在徵信信息早已不侷限於借貸信息,各種各樣跟交易相關的信息也被採集,如社保、公積金繳費,水電煤氣和運營商繳費,甚至延伸到了非信貸非信用數據,例如法院判決、偷稅漏稅記錄等。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徵信機構也在收集一些弱相關數據,例如電商、社交網絡和互聯網行為數據等。

政策信號又進一步引發了市場的熱情。央行在2015年1月5日通知八家徵信機構做好個人徵信牌照的準備工作,引發了徵信建設高潮,也吸引了大量互聯網、大數據和金融機構爭相開展徵信業務。從2015年到2017年,各種背景的徵信機構紛紛成立,大量人力、物力和資本投入其中,徵信業出現了“大躍進”。

這種現象並非偶然。首先和互聯網金融與大數據泡沫密切相關,在“徵信機構躺著賺錢”的社會輿論刺激下,以及“先開槍、再瞄準”的互聯網思維引導下,大量新興機構在不瞭解徵信商業本質的情況下湧入並尋找商機。

其次是互聯網金融和消費金融的興起,使得新金融機構急需徵信服務,而央行徵信中心由於定位和體制的限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再次,進入大數據和互聯網經濟時代,消費者產生了豐富的非信貸信用數據和其他信用相關數據,擴大了信用判斷的數據來源。比如三大電信運營商和微信的活躍用戶數或遠超央行徵信系統覆蓋的信貸人群。

“信聯”也需探索

百行徵信是在行業一段時間的野蠻生長之後,經過多方博弈誕生的。

從事徵信業務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和先進的信息技術,具有一定的專業門檻,不能短期見效,並不適合一般企業參與。

我國諸多行業、產業的發展特點是政府高效、市場活躍,如何把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雙輪驅動徵信體系建設?這仍需要繼續尋找最佳平衡點。

百行徵信有其優勢。首先它具有一定的社會公信力,對於開展具有公共屬性的個人徵信服務來說,這種優勢得天獨厚。其次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徵信服務基本為空白,百行徵信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它的企業定位也更利於市場化探索。

但百行徵信也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能否建立長效的商業機制,能讓新金融機構積極參與信息共享;

二是能否充分利用市場化的激勵機制,讓其系統更有效率並及時開發出更有實踐意義的產品;

三是能否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做一些創新。

徵信建設並非簡單地進行數據收集整合,而是需要長時間的技術和業務積累,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制定遊戲規則和激勵機制。

對於百行徵信的未來,既不能因其天然優勢期望過高,也不能因其面臨的挑戰而悲觀。百行徵信需要更好地整合專業資源,通過技術和模式的創新,探索符合國情和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徵信之路

“銀聯”到“信聯”的機會和挑戰

為宣傳普及信用知識,推廣信用信息,加快信用社會建設,“中企信辦”特別策劃“關注中企信辦 開啟信用生活”專題活動。在此,我們邀請廣大中小企業率先加入,開啟信用生活。小編有話說感謝您關注《中企信辦》,和我們一起見證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新動態新進展新態勢。公眾號運營以來收到了很多用戶的支持和建議,給了我們很多幫助,在這裡《中企信辦》編輯部對大家表示真摯的感謝,你們的支持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