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邪不压正》幕后隐藏的侠女连环三案:第一案——军阀俘杀案

最近,姜文导演的暑期电影大片《邪不压正》正在热映。该片中由周韵饰演的关巧云,其身背家仇,力助男主角李天然(彭于晏)报仇行动,而当李天然大仇得报时,关巧云也从助人中获得了自助的力量,正所谓“不忘初心继续报仇”是也。

根据媒体报道,这个关巧云的原型,部分故事情节就取材于民国时期著名的“施女报仇案”中的侠女、奇女子——施剑翘。

电影《邪不压正》幕后隐藏的侠女连环三案:第一案——军阀俘杀案

所谓“施女报仇案”是轰动一时的民国奇案,这五个字的奇案是这样的:所谓“施女”就是施某的女儿,因为她的父亲施某被仇人所杀,施女隐忍多年,最终觅得报仇良机,遂将仇人杀死。

大锤如今用五个字就能说得清的这一桩报仇血案,在实际历史上,这却是一场长达十年、充满了奇葩和曲折的血腥奇案,其中包括三起连环案件,环环相扣,扑朔迷离,轰动全国。

电影《邪不压正》幕后隐藏的侠女连环三案:第一案——军阀俘杀案

之所以会如此,正是因为,施某之女是一个死掉的小号军阀的女儿,父亲被杀后无依无靠,成为一个弱女子,甚至还是裹过小脚的,甭说飞檐走壁了,施女连平地走路都不太利索;而她要刺杀的仇人,则是曾经当过五省联军司令、手握数十万兵马的军阀头子孙传芳。

大锤要说的电影《邪不压正》幕后的施女报仇案,历时十年,前后由三桩奇案构成连环三案,本期大锤说史,先为大家讲述的是正案施女报仇案的导火索、也就是三案中的第一案——孙传芳俘杀施从滨案。

电影《邪不压正》幕后隐藏的侠女连环三案:第一案——军阀俘杀案

直系军阀孙传芳,1885年出生,后依附于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失败后自立门户,1925年因为与南下的奉系张作霖、直鲁联军张宗昌等军阀发生尖锐利益冲突,孙传芳于当年组织五省联军与张作霖张宗昌正面交锋,席卷东南的京沪杭等地。

孙传芳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留洋军人,后来投奔北洋系统的直系军阀,在他成为五省联军司令的3年前,他手里才有两个旅的人马,不过短短三年时间里,孙传芳的兵力迅速膨胀到拥兵数十万,成为称霸东南的军阀巨头,一时间志得意满风头无量。

电影《邪不压正》幕后隐藏的侠女连环三案:第一案——军阀俘杀案

在孙传芳快速崛起的过程中,施从滨作为鲁系军阀张宗昌的前敌总指挥、已经被奉系预先任命为安徽军务善后督办,一直率领人马在安徽北部与孙传芳部队交锋。在1925年底,施从滨战败,他本人被孙传芳部队俘虏。孙传芳当场将施从滨处决并枭首示众。这也就是当时震动全国的孙传芳俘杀施从滨案。

而施从滨的女儿(另有说法她是施从滨的从女,后来过继成为施从滨女儿)施谷兰,这一年刚刚20岁,她正是十年后施女报仇案的女主角。

电影《邪不压正》幕后隐藏的侠女连环三案:第一案——军阀俘杀案

施从滨

我们重点讨论的,就是孙传芳为什么要杀施从滨。说到此处,肯定有读者要问了,战场上刀剑无眼,鲁系张宗昌和直系孙传芳彼此敌对,双方几十万大军拼的你死我活,杀一个敌军指挥官施从滨,也不能算是什么滔天大罪吧?怎么历史上的孙传芳杀了施从滨,就引来了施从滨女儿施谷兰的十年报仇呢?

其实这个施从滨,孙传芳的确杀不得。

过去一些传纪文学和网文解释说,当时施从滨被孙军俘虏后,就属于战俘了,孙传芳擅自杀俘是违反国际公法的,因此这属于违反了战争法公序良俗,因此被施谷兰所愤恨并力图报仇。

电影《邪不压正》幕后隐藏的侠女连环三案:第一案——军阀俘杀案

这个理由乍一听起来,还是有点道理的,但是仔细一考察,就不是那么回事了。20世纪比较通用的战俘公约,最早是1929年各国缔结的日内瓦战俘待遇公约,后来比较完善的是1949年签署的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这两个条约的缔结时间,都是在施从滨被杀之后。中国加入这些公约的时间还要更晚。

虽然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杀俘不祥的说法,但是各类杀俘事件一直到孙传芳激战施从滨之际仍时有发生,综合国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来考察,大锤可以这么说,如果仅仅因为战争杀俘,真的不至于让孙传芳被人记恨十年并最终被杀。

电影《邪不压正》幕后隐藏的侠女连环三案:第一案——军阀俘杀案

孙传芳的真正问题在于,他俘杀施从滨,公然破坏了当时军阀的一条规矩。

什么规矩呢?这就是北洋时代军阀混战的一条潜规则:战败就算完,绝不秋后算账,更不能杀俘

这条潜规则之所以会一直延续到北伐战争时期,就是因为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参加各种内战比如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等等的,其中大部分主力,他们的前身都是原来的北洋军,也就是说,彼此打来打去的军头们,彼此认识甚至可能当过同僚,军头们手下的军官骨干们,彼此之间认识甚至可能当过同学,最底层的士兵甚至可能在一个操场上扛过枪。您说都到了这个份上,战场上的双方都是北洋军近亲繁殖的产物,这仗会打成什么样?

电影《邪不压正》幕后隐藏的侠女连环三案:第一案——军阀俘杀案

但是各自军头的利益又确实存在着货真价实的冲突,直皖战争时直系曹锟吴佩孚憋足力气要干掉段祺瑞取而代之,直奉大战时张作霖整军习武几年就为了找吴佩孚报仇,这种为了争夺权势的战争又是非打不行,非要除掉对方不可。

关系不能不考虑,但是又必须考虑利益。这两边冲突衡量的结果,就导致了上面大锤提到的北洋军阀混战的潜规则的诞生:打是肯定得打,但是又不能往死里打,赢的一方占了上风,事情就算完了,不搞追击到底,而失败的一方则一哄而散,避个风头,过段时间或者东山再起,或者投奔下一家继续当兵吃粮。总之,大家都是吃北洋军这碗饭的,低头不见抬头见,一般不把事情做绝,唯一可以齐心协力共同的目标,就是一起祸害普通老百姓

电影《邪不压正》幕后隐藏的侠女连环三案:第一案——军阀俘杀案

因此我们就能看到,历史上的直皖战争,双方投入十多万大军,激烈厮杀十几天,双方死伤也就几千人,其中死亡的更是只有几百人。更夸张的是张勋复辟、段祺瑞组织讨逆军攻打北京一战,双方大部分时候都是冲着天猛烈开枪开炮的。当时的外国驻北京记者甚至宣称,即便是临时发给双方弓箭,造成的杀伤都比现实中的杀伤大。

在这样的普遍氛围之下,孙传芳在战胜之后却俘杀施从滨,就在北洋军阀的混战中显得格格不入鹤立鸡群了。

电影《邪不压正》幕后隐藏的侠女连环三案:第一案——军阀俘杀案

孙传芳为什么要破坏规矩呢,历来众说纷纭。大锤在这里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孙传芳不是北洋嫡系出身,他虽然早年投军于袁世凯的新军,算是北洋的苗子,但是最后他去了日本的陆军士官学校,跟后来的侵华日军战犯冈村宁次当了同学,回国之后才又隶属北洋,属于北洋系统里面的旁支、新派人物。而被孙传芳杀死的施从滨,则是一路从北洋新军基层升上来的北洋老派人物,很讲究北洋军阀那一套内战潜规则,在皖北战败被孙传芳俘虏的时候,施从滨还身穿上将军服,给孙传芳敬军礼,因为在施从滨的潜意识里,自己战败了,这事就算了结了,他很快就会被释放的。但是孙传芳却二话没说上来就杀,因为孙传芳作为留过洋的新北洋,没有施从滨这一类北洋老人儿的讲究

电影《邪不压正》幕后隐藏的侠女连环三案:第一案——军阀俘杀案

当然这只是背景之一。施从滨还有一则个人原因,站在孙传芳的立场上,他必须要干掉施从滨。这就是施从滨在率军南下与孙传芳作战时,已经提前被张作霖任命为安徽督办,而孙传芳之所以发动五省联军与张作霖作战,直接导火索就是张作霖把手伸进了江苏和安徽,任命张宗昌为江苏督办,施从滨为安徽督办,也就是说,孙传芳能当上这个五省联军司令,直接的旗号就是反对张宗昌控制江苏、施从滨控制安徽,因此俘虏别人的话可能孙传芳还会放他一马,但是施从滨却因为属于直接利益冲突,是孙传芳不能放的。在历史上,孙传芳下令杀掉施从滨时说的话就是:施老不是去管安徽吗,送他去上任吧!

电影《邪不压正》幕后隐藏的侠女连环三案:第一案——军阀俘杀案

孙传芳之所以杀施从滨,其实还有其他很多因素,比如孙传芳势力陡然兴起不久,内部不稳固,孙传芳也不是北洋嫡系,没有那么强的控制力,因此孙传芳需要表现坚决的立场,让部下们死心塌地跟奉系对着干,这就需要杀一个施从滨来给旁人看,意思就是说我跟奉系已经结下死仇了,你们都给我卖力跟奉系干仗。又比如,孙传芳当时志得意满目空一切,平时不敢破坏的北洋规矩,他也不放在眼里了,因此得意忘形就杀掉了施从滨,等等。

总之,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孙传芳俘虏并杀死了施从滨,斩首示众三日。当时此案就震惊了全国,施从滨的女儿施谷兰得知噩耗,从此立下决心,誓报此仇。

电影《邪不压正》幕后隐藏的侠女连环三案:第一案——军阀俘杀案

十年之后,施谷兰改名施剑翘。幽兰空谷谢,鱼肠壁上鸣。十年报仇路,弱女施谷兰经历了什么?侠女施剑翘又是如何手刃仇人的?敬请关注大锤说史下一期:《电影 幕后隐藏的侠女连环三案:第二案——施女报仇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