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气!遭到美国拒绝,29岁中国小伙攻克世界难题,成果登顶《自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每天都有海量数据被遍布全球各地的设备发送和接收。如何确保这些数据流准确而有序地到达?光频梳技术的问世,久违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路径。

近日,由电子科大、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剑桥大学和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的专家们通力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基于石墨烯—氮化硅谐振腔的电光可调频率梳》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该研究通过谐振腔集成单晶石墨烯半导体异质结,实现了光频梳的大范围可调,并展示了丰富的多孤子态输出。

硬气!遭到美国拒绝,29岁中国小伙攻克世界难题,成果登顶《自然》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电子科技大学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姚佰承博士,其博士生导师饶云江教授为共同作者。这也是电子科技大学首次在《自然》正刊上发表研究成果。也在一时间吸引了各大媒体的关注。

硬气!遭到美国拒绝,29岁中国小伙攻克世界难题,成果登顶《自然》

优良基因来自于成电的传承

从本科到博士,姚佰承均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传统优势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师从光纤传感领域著名学者、长江学者、IEEE/OSA/SPIE Fellow饶云江教授。

硬气!遭到美国拒绝,29岁中国小伙攻克世界难题,成果登顶《自然》

2015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奖学金和“光纤传感与通信”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资助下,姚佰承作为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带着电子科技大学的合作方案,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开展学习研究,师从光子学领域著名学者、OSA Fellow、华裔科学家C. W. Wong教授。“石墨烯和光频梳本身都是诺奖成果,石墨烯可调,光频梳稳定,一动一静,二者结合,开出新花。

遭到老外拒绝,组建一支中国队伍

姚佰承在美国的研究之路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一帆风顺,在美国,很多人都婉拒了这位中国年轻人的合作建议。终于,姚佰承得到了华裔教授段镶锋课题组的全力帮助。随后,姚佰承撮合起了一支中国人作为绝对主力的科研队伍:4名论文共同第一作者,3人来自中国。

强强联合展现出极高的工作效率。2017年2月,联合课题组将这一发现整理下来并向《自然》投稿。但是,向来以严格著称的《自然》并没有在第一次就给中美联合课题组亮起绿灯。课题组深知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克服万难。这支以中国人为核心的团队,再一次展现出了超常的凝聚力。跨越12个时区意味着一个人的白天,就是另一个人的深夜,他们接力赛跑,全力推进。论文的第四位共同第一作者Vinod博士来自印度,他甚至也装上了微信,同步和中国同事们“零延迟”交流。

成果得到《自然》高度认可

苦心人,天不负。终于修改后的论文突出的展示了研究创新性和完整性,得到了《自然》期刊的高度评价,“通过世界级的加工测试,作者们展现的物理图景是如此丰富,值得《自然》发表,祝贺你们!”

“国家和学校的平台越来越好了,这是我们工作走向世界的底气。”姚佰承对此深有体会的说:“希望能把这项工作的潜力继续挖掘出来”

延伸阅读:

姚佰承,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特聘副教授。201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光学工程博士学位(成电杰出学生),2015年-2016年获国家公派全额奖学金资助,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生,2017年-2018年任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副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 Fellow),2017年至今任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特聘副教授。其研究领域为光纤光波导通信和信息器件,以第一作者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Nano Letters》《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等国际权威期刊和CLEO等国际顶级会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Google他引400余次,H因子11。先后获得OFS-22,CLEO-2016和OFS-25压轴论文奖。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2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参与4项,主研美国科学基金2项,欧洲旗舰项目1项。担任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在内的多个SCI期刊独立审稿人和CLEO等顶级会议的技术审稿人。

欢迎关注985、211、“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办头条号——“成电招生”,获取更多电子科大精彩资讯!

部分素材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新闻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