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新零售的「帽子」 易鑫還缺盈利模式的「里子」

雖是盛夏,但對於易鑫這種互聯網汽車新零售平臺來說,像是走入了寒冬。

截至今日(8月2日)收盤,易鑫(股票代碼為:02858)的股價跌至2.85港元,對比7.7港元的發行價,跌幅高達62.99%;較上市首日628億港元的市值,已蒸發金額447.85億港元。

股價是一個公司經營好壞的風向標,股價有小的波動很正常,可能受大盤影響,可是一家公司股價近乎腰斬,不由得讓人擔憂,易鑫集團在戰略佈局上,是否存在不妥之處。互聯網巨頭注資、萬億汽車金融風口、“汽車新零售第一股”,手握這樣一副好牌的易鑫,是不是不該出現當前這種局面。

從業績看端倪

據其發佈的2018年一季度業績顯示,易鑫的助貸業務和自營融資租賃業務共促成汽車金融交易超過110,000臺次。

2018年第一季度,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易鑫總收入達到人民幣12.30億元(約1.96億美元);毛利潤達到人民幣5.99億元(約9,550萬美元);淨虧損為人民幣2.21億元(約3,530萬美元);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淨虧損為人民幣6,230萬元(約990萬美元),很顯然,虧損依然在繼續,且在業績發佈當日,易鑫的股價就跌去近7%。

有了新零售的“帽子” 易鑫還缺盈利模式的“裡子”

以公司的營收結構來看,主要由交易平臺業務營收和自營融資業務營收組成。其中,來自後者的收入仍然是公司總收入的主要來源。

2017年財報顯示,易鑫營業收入為9.64億元,同比增長354%;自營業務全年收入29.42億元,同比增長131%。

總體來看,自營業務佔總收入的比重從2016年的86%下降至2017年的75%,而交易平臺業務則從14%升至25%。

交易平臺很簡單,主要是服務費和廣告費。易鑫在做的平臺類似垂直電商,給買家展示新車和二手車,給賣家提供線索,促成交易後收取雙方服務費。廣告則依靠平臺流量營收,幾大互聯網巨頭注資後,易鑫廣告收入隨之提升,但增量不大。

重頭在於自營融資業務中的“融資租賃服務”,佔去易鑫2017年總收入68%,是易鑫的王牌業務。

易鑫集團CEO張序安早年在美國一直通過租賃或貸款形式進行汽車消費,他對中國汽車市場未來的判斷是,買一輛汽車對消費者而言不會再是“購置重要資產”,消費思維和途徑理應變得更加輕鬆和多樣。

有了新零售的“帽子” 易鑫還缺盈利模式的“裡子”

易鑫的融資租賃打法,也由此而來。

它本質上和分期付款購車類似,是一款金融產品,只不過區別在於,在租期內,車輛所有權歸易鑫所有。此外,融資的對象除了車價,還可以包含購置稅、保險、上牌等衍生服務,一定程度上可進一步減小用戶的資金壓力。

聽上去是個靠譜的模式,但這種打法的難點,易鑫不但沒能克服,還有越陷越深的趨勢。

一方面,對消費者來說,流程簡化、成本下降是好事,但在易鑫的服務中,可以優選的車源很有限。原因主要在於主機廠要保證渠道穩固,許多熱銷車、高端車會優先供給自家4S店,其次才會考慮分給易鑫這樣的電商平臺。

易車也就淪為了主機廠的“清道夫”,清理了大量滯銷車的庫存。如今打開易鑫淘車網的新車頁面,10萬元上下的中低端車型依然佔了絕大多數。雖然也有該價格區間的熱銷車,但喂不飽更廣泛的消費主力,對規模要求高的融資租賃很難玩得起來。

另一方面,對銀行和易鑫自身來說,風控也沒做到位。

易鑫年報顯示,2017年信用損失撥備1.34億元,應收融資租賃款淨額撥備覆蓋率0.45%,30日以上逾期率1.48%,多項數據大幅高於前一年。

按照招股書,易鑫大部分的融資租賃合約訂立時間較短,尚未經歷完整週期;其自營融資業務的資產質量,可能隨著應收融資租賃款逐漸到期或產品組合演變,而進一步惡化。

有了新零售的“帽子” 易鑫還缺盈利模式的“裡子”

換句話說,壞賬和信用損失風險依舊存在,並可能在今後大幅增加。

既然存在風控壞賬的風險,易鑫會建立的風控體系以覓得出路。但是與汽車廠商、金融公司相比,易鑫目前缺少掌握車源與經銷商庫存融資的優勢,只能砸錢砸人來加強風控、提高獲客,增加了成本,拖累了盈利能力。

用新零售“講故事”

大搜車創始人姚軍紅曾評價,易鑫“是一個大的服務代理商,它整合了更多的服務代理商,在銀行和產品之間重整了汽車交易結構,但是沒有帶來成本下降,消費者和銀行都沒有從中獲得更多利益。”

這更多是針對易鑫融資租賃業務所言。易鑫在意識到這一點之後,也開始更改“人設”,重審其牌,向新夢想“汽車新零售”傾靠,逐漸建立生態。

但是,新零售講究技術、場景和數據,講究線上線下渠道的深度融合。單對於汽車來說,新零售的模式可取,但受傳統汽車渠道和傳統消費理念的影響,還沒有成功經驗可循。

有了新零售的“帽子” 易鑫還缺盈利模式的“裡子”

就易鑫而言,通過這幾年線上多平臺提供的汽車消費產品和流量、線下渠道近2萬門店,易鑫搭起了新零售兩端基本的架子。

但在關鍵的線上線下融合環節,尤其是成本、效率以及用戶體驗這三個新零售核心問題上,易鑫目前與純線上電商相比並無太多突破與創新之處。

如果套用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概念,汽車新零售應該是基於消費者的需求,提供豐富的購(租)車選擇、多樣的汽車附加品供給、高效的交易流程、優質的服務體驗,等等。

易鑫的問題是,無法實現與消費者需求的真正對接。此外,由於易鑫不能獲得主機廠商大批量、高質量且暢銷的車源,消費者更廣泛的購(租)需求得不到滿足。

從交易成功率來看,易鑫也缺乏底氣。在2017年上半年,已完成第三輪融資、擁有幾大互聯網巨頭渠道資源的易鑫,共獲得約700萬條銷售線索,卻只完成約16萬筆交易,線索轉化率僅為2.3%。而整個行業線索轉化率的均值為6%左右,一些汽車電商平臺的撮合成功率也在10%以上。

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線上往線下導流的流暢性。而單獨看易鑫線下業務,也有揮之不去的痛點。

有了新零售的“帽子” 易鑫還缺盈利模式的“裡子”

在內部,號稱線下渠道近2萬體驗店的易鑫,背後的代理商體系並不穩固。一些代理商說,易鑫線下門店的迅速擴張基於低門檻的加盟形式。隨著線下規模不斷做大,超出自身管理體系的代理競爭也越難把控,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影響線下服務質量,拉低用戶體驗。

在外部,線下體系已是汽車電商行業的競爭核心,近年崛起的一批汽車電商公司,與易鑫一樣手握融資租賃牌照,或已經上市或即將上市,它們都在線下與易鑫爭肉。

大搜車的“彈個車”要著重把數據能力賦能給線下二級網絡,優信只做基礎設施而不會與線下車商爭利,趣店的“大白汽車”正針對線下項目招兵買馬……玩法與進度雖不一,本質卻都是爭奪流量構建自身線下體系。

易鑫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內外問題,不盡快讓“汽車新零售”的概念名副其實,股市投資者還會繼續用腳投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