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警方摧毀「雲聯惠」特大網絡傳銷犯罪團伙

這兩天,相似的一幕又出現,廣州警方摧毀"雲聯惠"網絡傳銷團伙

2018年5月9日,廣州市公安局發佈了關於廣東雲聯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雲聯商城)黃明等人涉嫌組織、領導傳銷犯罪通告。廣東雲聯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雲聯惠)黃明等人涉嫌組織、領導傳銷犯罪已被立案調查,為依法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打擊犯罪,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特通告如下:

一、參與雲聯惠犯罪活動的人員,在2018年5月15日之前,主動向公安機關投案的,根據寬嚴相濟的刑事原則,將依法予以從寬處理。

二、雲聯惠的會員在本公告公佈之日起,可在六十日內,攜帶本人身份證明材料、會員註冊證明材料、合同、會員的交易流水賬戶和預存款憑證等書面材料,依法向公安機關反映情況。

三、向公安機關投案及反映情況,由本人戶籍所在地或經常居住地公安機關受理。

四、凡是反映情況、表達訴求的,都應當依法理性進行,不得妨害社會管理秩序、危害公共安全,違者將由公安機關依法從嚴處理。]

詫異,不信,不解,恐慌,憤怒……各種討論的聲音,很多人一夜沒想,如同前段時間錢寶網大大集團出事時一樣。

善林金融被查,董事長投案自首,涉資百億,投資者數以萬計。目前官方沒有對事件定性,罪名無非是非法集資、集資詐騙等。各媒體冠以“又一e租寶、血流成河”等大標題進行報道。

這幾年,各類投資群體性事件不斷,動輒百億級涉投資者數以萬計,從泛亞事件、e租寶、大大集團、快鹿、錢寶網、再到善林金融等等,為何各類投資騙局、投資陷阱屢禁不止?是騙子太多,傻子不夠用?各類的新聞報道,其中相當部分是投資維權事件,看著投資者一路上當,一路維權過來,可謂是似曾相似,就像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而不變的永遠都是韭菜。

以新聞報道的案例來看,投資騙局、龐氏騙局等在與時俱進,其中有些是地方政府、或是媒體、或是商家等直接或間接的推波助瀾,成為很重要因素。

我現在能搜到比較早的群體性維權報道是河南擔保跑路案,門戶轉載的標題如:《河南擔保跑路案涉資10億:老人省下菜錢投資》,這起事件與地方政府有關,當時河南大力推動擔保業的發展,但不少擔保公司藉機大量吸儲,一些擔保公司又有地方媒體站臺。

再比如《河北多家農村合作社“跑路”村民稱利息是銀行5倍》,與體制性因素有關,合作社沒有吸儲的功能,但是資金互助社處在模凌兩可狀態,信貸員利用農村熟人身份向農民推銷,又有工商執照,加上利息比銀行高,自然把血汗錢都存到合作社。

還有比如《邯鄲房企集資93億無力兌付 老闆跑路樓盤停工》,河北邯鄲房地產企業借開發為名向民間集資,隨著開發商跑路,民間集資的本金和利息出現兌付難題,涉及金額百億,有投資者反映至今還沒有兌付。

應該說,早期做過的投資維權報道,主要有明顯的地域特徵,群體集中在一個地區,投資受害群體多樣,包括農民、城市居民、白領階層等都是受害者。

2016年,我報道的領域主要是金融,尤其是新金融領域跑路的新聞仍不絕於耳,眾所周知的泛亞事件、e租寶、大大集團、錢寶網等。當然,這只是社會廣泛關注的,還有些不為人廣泛知道的。

比如這個報道,《8家P2P同時爆雷 數萬大學生、孕婦、寶媽被捲入》,大概是講起源系做8個P2P平臺,瘋狂吸收資金,而且精準定位精準打擊,細究起來,他們營銷的渠道是母嬰、校園等社區,這使得大學生、孕婦等成為受害群體。

投資的群體呈現精準化、分層化、部落化等特點,當然如果受騙,也是這類的群體,可謂是互聯網投資時代的“精準化的打擊”。

為什麼投資者相信?很多時候,觀念因時間而變。

一個大背景是,這幾年在金融創新金融自由化的旗號下,各類資金盤瘋漲,其資金流向不透明,所有的模式都歸為互聯網金融創新。互聯網技術在提高金融效率時,蓄積的風險和傳導面也在迅速擴大,所以現在出事的平臺,投資者都是遍佈會國各地。

具體到下一個層面,則主要依靠線下門店獲客增信,在似是而非的國家政策PPP、互聯網金融等宣傳下,業務員被洗腦,淪為金融的奴隸,通過“熟人關係”模式向客戶推薦理財產品,善林金融的投資者很多就是公司業務員、業務員的家人、親戚、朋友等。

從e租寶到現在的錢寶網、善林金融,一個變化是增信渠道由主流傳統媒體變成各類新媒體新社群。簡單來說,比如e租寶當年在央視等主流媒體投放大量廣告,而e租寶倒下後,主流媒體已不再接受任何這類新金融投資的廣告,於是這些投資更廣泛的來源各類網絡、新媒體等。

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是,這幾年傳統媒體急劇洗牌,媒體公信力的缺失,而新型媒體很容易淪為資本的附庸、奴婢,社會普遍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投資公信力平臺。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大量來源於微信社群、新媒體等,這和傳統熟人社會契合,一個簡單的投資收益圖,通過熟人朋友等朋友圈模式傳播,在熟人的站臺背書下,一個很簡單的騙局也難以識破,也就是說,投資靠熟人增信而忽視金融產品本身。

這方面的比較典型的有外匯FOX、善心匯、錢寶網等,通過隱秘的社群傳播,可以說,熟人增信無論是業務員還是家人朋友等推薦,已成為投資最大的坑。我曾採訪過一個北京投資者,他被九個平臺騙,這些來源於熟人,最熟悉的業務員天天與他交流,帶他上課、旅遊等,然後熟悉半年一年才讓他投資,可謂是防不勝防。

投資最重要的是風險分析,而不是聽別人說。但因為這些年因為一些社會領域意見領袖的信用透支,比如說專家的信用不行,廣告不能信,只能聽熟人朋友圈的,很多投資者投資開口閉口就是說這個項目、這個投資人是熟人介紹的,是朋友推薦的,或者說很多人在投在買,於是又落入到另一坑中。

我身邊親人朋友都遇到這類投資理財的騙局,一旦是熟人,就放鬆了警惕,而微信朋友圈等熟人模式也提供了機會。

殺熟,已成為投資理財領域最大的坑。

再舉一例子,去年比較瘋狂的錢寶網,《錢寶網瘋狂的投資客:一工廠部門165人投了近2億》,像工人群體成為受害者主要也是熟人介紹等。

固然,人性本貪是重要因素,但這背後,監管、媒體的缺失、錯位等也是重要因素。

很多報道是預警,跟進最新投資異常提示風險,或是在出事後為投資者維權。也有很多人會說這些報道都是事後諸葛。為什麼在出事之前不做報道呢?

其實原因很多,一方面對於這類社群熟人間的投資騙局,是很難監控預警的,就像你一個北京媒體,無法知道三四線城市還有很多農村地區上演的各類投資騙局;第二,剛才已有所說,傳統媒體這幾年急劇萎縮,新媒體又輕易會被資本攻克,成為資本的宣傳工具。第三,這些公司內部隱蔽,如果不出事媒體很難參透,報道還會受到各類的威脅,比如曾有媒體錢寶網,後來遭到張小雷挾眾寶粉的公開威脅。第四,即使有報道,但是相對於善林金融這類巨大百億級的資金盤,其公關能力,也容易導致媒體的話語權輕易旁落。

在信息大爆炸時代,即使是有報道,你也不會特別關注,或者你關注的內容早已被沖淡。比如善林金融出事前,從2017年就有媒體報道過自融的問題,按正常來說,正規P2P的紅線是不能有自融,而善林金融投資者的錢大量流入負責人的賬戶和旗下產業。

這值得我們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