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学家们为什么不愿意公开回答针对量子科学的质疑?

槟榔峡谷


科学新知往往是“反常识”的,所谓质疑之人缺乏科学基础和学习能力,根本学不进新的科学认识,用旧有“常识”作为依据来质疑,其实牛头不对马嘴。专业科学家都很忙,能抽空做些科普工作已经很难能可贵了,不可能对那些无聊荒诞的问题一一回应。

这其实就像小崔质疑转基因,不管他是本着什么时候学到的知识,还是出于利益,他跟科学家当面的讨论的时候,根本不听科学家给他好好上一课,就拿出自己毫无依据的所谓意见、质疑要求解释(实际上只想被认可,不准备质疑自己)。这不是讨论科学问题的方法。

量子概念理解起来确实不容易,别忘了,历史上“量子之父”普朗克就曾经想放弃甚至希望自己从来没有发明“量子”这个概念。爱因斯坦更是至死强烈反对波函数的哥本哈根解释。或者说,在普朗克解释黑体辐射、爱因斯坦解释光电效应、玻尔提出量子化假设之前,物理学家们在数百年里都在坚持“可以无限分割”的想法。创新,何其之难。科学发展,首先是科学家们质疑自身和前辈认识,换句话说,“质疑”这件事儿,没有比科学共同体做得更好的了。

要想理解这些概念,取得跟量子科学家们同等讨论问题,至少让科学家觉得问题有价值,值得考虑和回应,那么我们必须首先学习一下量子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程,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些科学概念,究竟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如何解决的》?哪些问题尚有待攻克,这些问题的提出、进展如何?

所以,想要跟科学家对话,问出有科学价值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好在现在获取科学资源越来越方便,想读书、学习、跟老师听网上课程,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就看我们愿不愿把时间投入到学习真正的、系统的科学里去。


松鼠老孙


因为真正在搞研究的科学家很忙,没有时间发无聊的申明啥的。当然应该还是有诸多因素导致无人对此做申明或解释。

题主问的量子科学包括量子计算领域和量子通信领域,谈及科学成就,也需要分开来说。

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是这门科学本身的稚嫩,其技术日日更新,导致目前还未有备受认可的系统性评判标准。

在量子计算领域,确实有一个“量子霸权”理论,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约翰·普瑞斯基尔发明的词,它用来表达物理学家为量子计算机设定的一个初步的标准:目前顶级的超级计算机能够完成5到2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所做的事情,但超过49个左右量子比特后,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将让超级计算机(传统计算机)望尘莫及。

换句话就是说,谁的量子计算机跑的比特数位高,谁就更快。

但是17年年底,IBM在非量子计算机上(超级计算机)上实现了49个量子比特能力的量子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这就打破了量子科学家们一直追求的“量子霸权”。

所以,在量子计算方面的研究上,一直也未有定论,各国科学家都处于探索阶段。

而量子通信上,我国确实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教授提出基于卫星平台的搭建量子通信;17年,我国京沪干线、沪杭干线等量子通信干线纷纷落地。

显然,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成就还是非常瞩目的,但是距离真正的商用化还有距离,现有的量子通信速度等性能都还是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网上给出的质疑是不是专业,如果并不专业,那科学家也无法给出解答,具体问题才好具体分析。


镁客网


“针对量子科学的质疑”,这个说法值得商榷。怎么样才算是质疑?量子科学家们害怕质疑吗?不会害怕,中国量子通信科学的领军人物潘建伟院士就曾明确表态过,“欢迎基于科学实验的严肃质疑”。题主说的“有很多无知或别有用心的人在网络上公开质疑”,那叫质疑吗?那是胡搅蛮缠!

潘建伟等人的一系列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上,《Science》《Nature》的审稿人都是全球顶级科学家,那些网络喷子比他们差了十个数量级。科学的质疑有自己的一套成熟方案,如果对中国的量子通信或量子计算机有质疑,那就到正规专业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去质疑,而不是在网上兴风作浪。

科学界和网络是在用两套不同的语言和规则行事。网络上针对中国量子科技的质疑,有哪些是发表在经同行评审的正规专业期刊上?如果有哪怕是一篇论文表明潘建伟等人的研究假的,也必将引起全球量子科学家及其他物理学家的关注。可惜那些喷量子科学的网络喷子,很多连薛定谔方程都不会写,要他们在经同行评审的正规专业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去质疑中国的量子科技,那岂不是比要了他们的命还难?!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后,很多人不懂相对论。一些不懂相对论的人自费出了一本书叫《一百位教授证实了相对论是错的》。爱因斯坦听后耸耸肩,证明相对论是错的,不需要一百位教授,一位就够了。同样,说量子通信是骗局,只需要一篇论文就够了。可惜有吗?

在网络上“质疑”量子通信或量子力学,是因为自己不仅不懂量子力学而且还自以为是。量子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差距甚大,这就让一些无知自大、别有用心的人有了发挥的空间。民科、宗教徒、哲学骗子、精神病患者也拿着量子概念胡乱指点世界,科学家需要回应他们的胡言乱语吗?不需要!科学家只能在科学的舞台上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对话,就像玻尔和爱因斯坦争论量子力学那样。网络上的那些针对量子通信、量子科学家的谩骂、人身攻击应该由谁处理呢?造谣传谣,人身攻击,这涉嫌触犯《刑法》,科学家让出来,交给警察


刁博


如果是科学共同体内的人质疑,量子物理学家们是会回应的。只不过这些在共同的科学基础上的讨论,往往在专业的学术期刊或会议等专业场合进行,大多数人很难接触到。即便接触到了,这里面也充斥着太多的数学和物理,一般人根本听不懂。

量子物理本身来说实在是太反常识了,对理性的要求太高。要想理解它不光需要有深厚的数学物理功底,还需要极强的理性态度,在实验结果面前坚持以科学的原则(以实验事实为准)为判断依据,敢于推翻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对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有着极高的要求。某种意义上讲,从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是在与人类千百万年形成的基因作斗争,要能够克服我们人类基因里的“损失厌恶”,才有可能接受那些与我们日常经验不符的客观规律。

每个人都会有知识结构固化和损失厌恶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这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问题。即便是优秀的科学家,在几百万年形成的人类强大基因面前,也常常难以克服。从1900年到1930年量子物理建立过程中,物理学家们自己的纠结与争论就能略见一斑。作为量子化假说的提出者,普朗克本人在感情上就很难接受这一点。对量子论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爱因斯坦,面对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时也难以接受,甚至量子力学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的提出者埃尔温·薛定谔本人,其实也是用经典的哈密顿力学本征值问题来处理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就是这么来的)。更别提在老一代的科学家诸如洛伦兹,对量子力学有多么厌恶了。

然而这一切都没能阻挡量子力学的前进。爱因斯坦提出的光箱实验,爱因斯坦和薛定谔一起提出的薛定谔的猫等等这些著名的问题,确实曾给量子力学带来一时的困难,然而它们并没有挡住量子力学的滚滚车轮,它们只是一块块磨刀石,经过它们的打磨,量子力学这把刀变得更锋利。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一个人从小认识世界时开始就开始接触量子论的观点和实验事实,我想这个认知障碍就会小很多。对于大多数成年以后,已经有了大量的固有经验后才接触量子力学的人,跨越这个障碍几乎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稍有生活经验的人就知道,在生活中说服一个人放弃自己的成见有多难,更何况是量子物理这种对科学的原则和标准需要有了解和坚持,还要有足够好的理性(坚持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准则修正自己的成见)和严谨的逻辑(不因噎废食,不因为量子理论还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否定量子理论)的问题。实话说,不经过长期的数学物理训练(某种意义上说是理性和本能搏斗的训练),绝大多数普通人的认知水平是达不到的。

另外一点,许多人也都想到了。就是科学家都很忙,他们的时间要用在自己的工作上,而不是天天泡在这里。难得有时间在这儿写点儿东西时,自然是要做点有价值的事情。

网络空间对量子力学的质疑,大都缺乏基本的科学逻辑和科学方法。专业科学家要想回应这个问题,还得先教会科学逻辑和科学方法,这实在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实在没有时间精力;对于一般老百姓而言,不懂量子物理也并不影响他的日常生活,所以必要性也不是那么强,况且还有被“民科”纠缠的风险。

其实许多科学家都已经写了很多专业的通俗的量子力学的科普文章,对于绝大多数所谓质疑,其实在这些文章中都能找到答案。连最基本的调研都做不到,一拍脑袋就提出的质疑,又有多大回应的价值呢?


青年教师陈征


施郁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

这个问题所说的并不属实。本人也可以算“量子科学家”,本人就有过对“质疑”的“公开回答”。有篇文章的标题是“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不可行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95-998520.html

】。另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朱清时院士为什么错了:现代物理与量子力学并没有否定客观世界”【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95-1060658.html 】。都是首发在知识分子微信。

量子力学从诞生到现在已经90多年了,是非常严谨的科学,从来没有被发现有错。如果有错,早就无数科学家发现了,也早就趋之若鹜地去修改量子力学了。所以事情不是像某些大众人士想象的那样。

当然科学,包括量子力学都是要继续发展,继续前进的。但是在原来经过实验验证的范围内,新的理论会退化为老的理论。

很多所谓对量子科学的质疑是出于质疑人对这门科学的不理解。这本来并不奇怪,量子科学是门高度专业的学问,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深入了解。但是如果自己不理解,首先应该去学习,而不是轻易地质疑。


物理文化与施郁世界线


事实上,研究量子科学的科学家们经常回答各种问题。但是由于以下种种因素,使得质疑总是无穷无尽,科学家们也没有办法。这些因素包括:

一,有些提问的人太懒惰,在提问之前不愿意做基本的搜索。其实绝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对于量子科学的质疑,科学家们早就回答了。我都写过很多科普文章,例如《你完全可以理解量子信息》,里面把常见问题都列了出来,挨个做了详细的回答。但是呢,永远都有新的人跑出来,把同样的问题再提一遍。你如果想提问,强烈建议先把我的《你完全可以理解量子信息》读一遍,仔细想想你的问题是不是已经解决了,你有没有新的问题。

二,有些提问的人充满先入之见,一上来就认定量子科技是骗局,潘建伟等人是骗子。你无论说什么,都不能改变他们的固定看法,因为他们只看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不看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古人讲的“疑人偷斧”的故事,就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三,大多数提问者缺乏基本的科学训练,总希望别人用日常语言就能给他们解释清楚量子科技。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要透彻理解深奥的科技,必须要用大量的科学术语和严格的数学语言。在量子力学中最最基本的,薛定谔方程这样一个微分方程摆出来,绝大多数人就晕了:他们既不懂薛定谔方程中每一项的意义,也不懂什么叫做微分方程,甚至最基础的微积分都不懂。

薛定谔方程

不懂也没什么,老实承认有些事在自己的知识范围之外,科学家只能用形象的、近似的语言告诉你一个大概,这样就很好。但有些人就钻了牛角尖,认为科学家必须要讲得自己完全听懂才能说明这个成果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对于这种人,我们只能说: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太不知天高地厚!


袁岚峰


真有质疑,应该去科学期刊投稿,真回应质疑也只能是针对科学期刊的投稿。


物理思维


量子科技是被公认为能够彻底改变人类未来社会生活的科技,量子科技的突破,很有可能让人类社会进入1级文明时代!

基于量子科技的巨大价值和意义,世界上各主要国家都纷纷投入巨资研究量子科学,开发量子科技的应用。


目前,我国在量子科学和量子科技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绝对的领跑地位,中国每一次公布量子科技的突破,都能引起国际社会惊叹,甚至是艳羡!由此,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吸引来大批外国科技间谍。

这其中,由于合肥在我国科学界的地位,特别是在量子科技领域和人造太阳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因而吸引了最多的这类科技间谍!其它,如北京、上海和杭州的科技间谍数量也非常庞大!

科学研究,很多时候与真理之间的距离,只隔着一层膜,就是这层薄薄的膜,将很多科研人员阻挡在真理的门外。我们知道,量子科技是对传统物理科学的突破,甚至是颠覆。但是,很多国家,很多科学家,对量子科技的研究,就是因为这层薄薄的膜,而难以取得进展,采取间谍手段成为他们不劳而获,且成本最低的有效手段。

间谍在我国常用的手段包括:色诱或收买科研人员;收买普通但有机会接近相关科研觉悟低下的人;在网络上搜索他们感兴趣的关键词,筛选他们认为有价值的线索,对他们感兴趣的人采取激将法等手段,套取有价值的信息!

由此,量子科学家们,不愿意正面回复某些“专业”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笔者认为,这些量子科学家绝大多数都是拥有一定觉悟能力的人。


有些对量子科技有一定研究,但属于半坛子醋级别的,例如,曲昭伟和池昭新等。这类人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实际上只不过是半坛子醋),但是,笔者认为此类人如果不是极度幼稚无知,就是别有用心!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哪些能问,哪些不能问!其实,他们问了,也没有人愿意正面回复他们!至于方舟子,其对量子科学的认知水平,并不比一个高中生知道得更多!

个中原因,一是科学家们一般都很忙,他们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绝大多数都废寝忘食!我们知道,有很多有贡献的科学家或顶尖的科技专家英年早逝。他们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可谓呕心沥血,乃至最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所以,他们不可能有多少时间和这类人纠缠!

其中,中国科学院一名年仅39岁的年轻女性研究员赵永芳(博士生导师),“因突发急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令人唏嘘惋惜!

而随着中美竞争的升级,中国科学家接二连三的神秘死亡已经引起我国高层的震惊和重视。

二是担心泄密。笔者在前面说了,目前在我国,各类间谍众多,这些间谍包括军事间谍、科技间谍和经济间谍等。

就笔者来说,能够在这里提及的,都是已经公开的。涉及更深层次,且没有被公开,笔者一律回避。遵纪守法,积极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民族尊严,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应该做的!

目前,在我国,军事类间谍比较多的城市: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广州、三亚、成都和西安等。科技类间谍比较多的城市:北京、上海、合肥、杭州、南京、西安、武汉、成都和长春等。经济类间谍比较多的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武汉和成都等。

所以,谨言慎行,不做有损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事,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更要牢记于心!对于那些打着“科学打假”旗号,或者打着“爱国”旗号质疑科学的人,都应该保持必要的足够的警惕!

对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都会由众多的科学家和国家权威机构经过严格评审,才能通过。而量子科技意义重大,不仅在国内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在国际上也有很多科学家和重量级的科研机构紧盯着量子科技的发展。欺骗,只能欺骗一时,量子科技在我国发展已有多年,而且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世界级科研成果和国家级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不仅要接受国内科学家和权威机构评审,还要接受国际科学家和国际权威机构的评定,并最终得到认可!

因此,孰是孰非,究竟是谁在蛊惑欺骗世人,不是可以一目了然了吗?笔者很奇怪,一个得到世界认可和国家支持的科学家,反而不及一个半坛子醋的科学术士的蛊惑?这岂不是很滑稽吗?

正常的科学质疑,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但是,既然是科学质疑,就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在科学平台上去质疑,而不是在这种大众平台上质疑!例如,你可以写论文在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质疑,如果连权威的科学杂志都不采用,那么,就应该反思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支持是否存在问题,而不是在这种公众平台上怨天尤人胡搅蛮缠!


郑瑞文2015


公开发布大量文章,质疑量子纠缠相关的通信、计算与探测等科技为"伪科技”的人,是池昭新等人,有些人把质疑得不到潘建伟团队的正面回应的原因归结为质疑者的无知,果真如此吗?池昭新本人的质疑文章曾经在1500多份同题答文中获得最高点赞支持率,其中也有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教授们给予的点赞!质疑的权威性来自严密的逻辑与事实,而与质疑者的身份无关!下面是池昭新本人质疑量子纠缠科技的主要观点,是否属于"无知”、是否缺少逻辑与事实让大众去评判:

从潘等人的表现来看,本人认为他们涉嫌不负责任与信口开河,他们似乎连角动量都不知道为何物,坚持宣扬量子纠缠,一会儿说量子纠缠不传递信息与能量,不违反光速极限论,一会儿又说用第三个纠缠量子传递两地之间的纠缠信号,再一会儿又说中国证实了量子纠缠,打脸爱因斯坦的光速极限论,宣称量子纠缠的传递速度远超光速!

他们热炒的量子纠缠之说,起源于把两个电子强硬合并而后分离,然后假设它们之间存在远距离的纠缠依赖关系的所谓思想实验,实质上仅仅是一种没有逻辑性的胡乱猜测,没有任何实验依据,量子测不准与不确定原理也决定了永远也不会有实验验证!

量子纠缠之说,违背微粒子状态的随机分布规律、同类同构微粒子的衍生规律、光速极限论与角动量物理学原理,客观上不可能存在!

凡是以光量子的纠缠原理为基础的通信、计算与探测技术,均为挂羊头卖狗肉的伪科技,其原因除了纠缠原理不成立之外,还因为抓捕、贮存、检测与控制质量几乎为0的微小单光子,是永远办不到之事!

墨子号卫星在本质上是激光通信,包括所谓的密钥分发技术也是激光的偏振光编码技术,所谓的潜艇量子通信,在本质上也是激光通信,由于空气与水对激光有强烈的吸收与散射作用,因此,这卖出的“狗肉"是否具有“可食性”也令人质疑!

尽管他们宣称墨子号卫星每秒发送600万对纠缠光子,可以在地面接收到一对光子,如此便可以实现准确无误的通信密钥分发,但没人能想象得出如此高达99.9999%的出错率,如何知道哪个配哪个?如何高效、准确地编码?是按到达两地的时间是否一致来判断吗?但卫星与两地之间的距离未必一致,到达的时间也未必一致,两地之间也不可能同步校对时间!我们

更不敢去想象他们如何在发送时把稠密而且质量几乎为零的数以亿计的光子群高效而精确地分出单个光子,即使选用直径最小的氢原子的内部空虚部分作为限制光子通过数量的小孔,也无法保证仅仅通过一个光子,因为氢原子的直径也有64皮米,是单个光子的1000万倍!难道他们能用亚原子级以下的微粒子做孔径的材料么?这已象神话故事了!

所谓的量子探测雷达,在本质上是隐身电磁波段(属特殊电磁波段)雷达。

所谓的光量子纠缠计算机,只能永远呆在实验室骗经费。它的荒唐性除了纠缠原理不成立之外,还由于它的偏硼酸钡晶体制造单光子纠缠对也是荒唐的,根本不可能有单光子产生;它的计算机拓朴数据分析的算法(TDA)也是荒唐的,将导致0型符号之间无法区分,非0型符号之间也无法区分;它通过叠加态测量塌缩引出0与1也是荒唐的,无法确认单光子塌缩与非塌缩两种状态的差别。

令人感觉太搞笑的是,他们曾称光量子纠缠计算机无所不能,是世界上贮量最大、速度最高的计算机,解算对手密码如囊中取物,近期又改称为“仅具有某些特殊用途",这明显是怕穿底,有意回避现实计算机的挑战!(注:本人认为量子计算机唯一有可能研发成功的是原子、离子或分子的非量子纠缠原理的激发态类型,也是美欧国家当前所热衷研发的类型,与潘建伟团队研究的光量子纠缠计算机不是一回事)

尊敬的广大读者,池昭新的上述质疑,是无知么?是缺乏事实与科学逻辑么?再次请大家作出评判!

本人认为,有质疑很正常,科学是在质疑中成长,正义是在质疑中确立!潘建伟团队对质疑所采取的不回应态度,不是科学家应有的态度!

有些人认为质疑应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布才能得到回应,但本人认为,学术期刊不是某些人所想象的“百家争鸣",而是存在较为严重的呆板、缰化,甚至缺乏理解力!只要了解一下先后破解“寇克满女生组合难题"、“斯坦纳组合系列难题”的陆家羲在20年时间里均遭遇冷落,以及首次发现荧光蛋白的科学家依靠开大巴为生,你便可以知道学术界也充满无知与狭隘!如果认为在媒体上质疑欠妥,那么潘建伟团队在各种媒体上连篇累牍地发布大量的量子科技文章是否也欠妥?

有些人说回避质疑是为了技术保密,请问:量子纠缠原理属于基础理论,还是应用技术?回应质疑量子纠缠原理涉及技术保密吗?制造与抓控单光子在逻辑上都不成立,不回应这个问题意味着什么?激光水下通信与大气远距离激光通信在理论上都不成立,回应这个问题与技术保密有关联吗?墨子号卫星的光量子纠缠密钥分发在物理常识上都不成立,拒绝解释意味着什么?潘团队的通信保密技术测试为什么不是选择两端在国内进行,以取信于民众,而是一端在国内,另一端远在天边、无法让国内民众知道实情的奥地利亚之间进行?这意味着什么?


池昭新一城市新模式


事实上,普通的、非专业人士的绝大多数疑问都能在各类科普读物、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甚至是今日头条上都能得到答案。实在是看不懂,悟空问答提问去啊!科学达人团里面就有搞量子物理的,比如说“量子实验室”那家伙……

说真的,科学家不一定能做好科普工作,当然,霍金是一个例外。潘教授科普量子加密通讯时,打了几个蹩脚的比方。被有的人抓着不放,声称量子加密通讯是伪科学。量子加密通讯卫星都上天了、京沪干线都建成了,你当其他搞量子物理的科学家都是傻的啊?没论文、没可行性研究报告、没专家评审,这些能立项?

所以,质疑不要信口开河,不要在自媒体上乱放炮!把你的想法写成论文,发表到专业期刊上。别忽悠我们这些非专业的吃瓜群众。你也别说国内不让发,还有国外期刊啊!谁挡得住你啊?事实上国外期刊的权威性更强,《科学》、《自然》上发表一篇够你嘚瑟一辈子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