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關注我們
一起來成為國家的棟樑吧
8月1日,全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現場推進會在寧德市古田縣召開。通過交流與實地考察相結合,讓人深深領悟到: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必須推動“抓基層黨建”與“促脫貧攻堅”深度融合,把黨建與脫貧“兩張皮”擰成“一股繩”。
◆深度融合築牢堡壘
實現精準脫貧,關鍵是找準基層黨建與扶貧開發的結合點和切入點。以往,就扶貧抓扶貧,就黨建抓黨建,融合度不夠,導致資源整合難、機制不順暢等問題較為突出。近年來,一些地方的基層黨建與扶貧開發實現有機融合,從而形成“雙推進”的良好態勢。
古田縣的農村“黨建便利店”,相關事務涉及行政服務中心、電力、通信、郵政、金融等20多個部門單位,代辦、水電、通信、物流、小額金融等90多項審批事項、20多項公共服務。方方面面,都需要當地黨組織出面統一協調,組織多部門牽頭實施,在技術支撐、人員培訓等方面予以支持。從另一個角度說,只有吸引社會各方參與,才能延伸黨組織的服務觸角。
黨建與脫貧雙促雙贏,各地實例很多。寧化縣石壁鎮注重傳導壓力、激發動力,引導基層黨員勇於擔當爭作為。他們制定量化考評方案,細化責任、任務和問題“三個清單”,對不作為的村黨支部書記進行調整,對工作不力的村主幹進行提醒談話。結合年終考評,脫貧攻堅任務完成較好的村,按照績效總分10%的分值給予加分,並實施獎勵;實行村集體增收與村幹部待遇掛鉤機制。2016年以來,有6個村達到獎勵標準。
德化縣上湧鎮推行“跨村聯帶、村村聯建”模式,形成跨村、跨界、跨業黨組織強強融合,針對桂林、中洋、下村3個“空心村”姓氏同宗、農田交錯、習俗相近等特點,引導三個村成立聯合黨總支,建立大事共商、發展齊謀等議事制度,推動三個村的15個貧困戶抱團發展德化梨種植和稻田養魚。
長汀縣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扶貧,全縣22個軟弱渙散村黨支部在2017年全部實現整頓轉化,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築牢“橋頭堡”,補齊組織“短板”。
實踐證明: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把加強黨的領導、發揮黨組織的作用貫穿始終,才能凝聚強大合力。而建立並完善相關的責任落實和工作保障機制,引導基層黨組織和黨員主動擔當作為,正是各地黨組織充分發揮組織力的生動體現。
◆精準脫貧落地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各地圍繞重點、聚焦難點,精準施策,著力在創新服務平臺、創新組織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試。
詔安縣太平鎮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尋找貧困根源上,組織185名黨員幹部與貧困戶面對面“拉家常”,尋找“貧根”,逐村“把脈”,梳理出本土人才大量外出、啟動資金缺乏、生產技術落後等致貧因素。據此,精心謀劃各村發展方案,逐步形成種養殖、來料加工、銷售服務三產融合的“產業扶貧”總體思路,指導各村因村制宜培育青梅、茶葉等11類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扶貧產業,年產值達1.5億元以上,全鎮70%的貧困人口從中受益。
為破解“缺市場”難題,古田縣發揮組織優勢,多渠道整合資源,在縣級建設全省首家食用菌主題電子商務創業園,年銷售額突破1億元,日均銷售銀耳2萬袋以上。
“產業+黨建”融合發展,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示範崗建在致富項目上,這是仙遊縣度尾鎮屏山村的實踐。該村從黨建強村、產業富民入手,積極找路子、想法子、打底子,先後投資88萬元新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解決“無村部”問題;投資120多萬元入股光伏發電等產業開發項目,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2700元增至13萬元;變“輸血式”幫扶為“造血式”幫扶,成立村果蔬專業合作社,全村42個貧困戶全部自願將政策扶持資金、土地等生產資料折算投資入股合作社,每年人均增收2000元,實現貧困戶脫貧和村集體經濟“破殼”雙目標。
“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支部+基地+農戶”“支部+電商+貧困戶”……這些是代表們交流發言時出現的高頻詞,反映出各地積極探索推行新模式,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引領脫貧攻堅功能,突出村黨組織對各種新型經營主體的領導,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同時,也有效地增強村集體經濟反哺能力,真正做到“精準脫貧”。
◆擔當作為扶貧扶志
習近平同志在《擺脫貧困》中指出:“如果沒有一個堅強的、過硬的農村黨支部,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就不能在農村得到具體的落實,就不能把農村黨員團結在自己周圍,從而就談不上帶領群眾壯大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生產力,向貧困和落後作戰。”
寧化縣石壁鎮在現任村幹部中“擇優留”、農村致富能人中“擇優推”、務工經商人員中“擇優引”,德化縣上湧鎮“雙選配”(選產業發展好的帶頭人、選能推動產業發展的帶頭人)……“選好領頭雁,配強當家人”“激活領路人,帶動身邊人”,引導動員能夠帶領推進鄉村振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優秀人才參選村“兩委”班子成員,已成各地“建強隊伍,有效拓寬選人渠道”較為普遍且行之有效的一大舉措。例如,今年村級黨組織換屆後,寧化縣石壁鎮能人村黨組織書記達100%。
連江縣江南鄉梅洋村是僑鄉。改革開放之初,大批梅洋人遠渡重洋,留下兒童、老人,也留下上百年的老梅樹數十棵、300多年曆史的古厝建築數十座、自然景點十三處。2012年,村裡通過公司市場經營模式帶動旅遊業發展。村黨支部一班人建立支委包區、黨員包點、黨員志願者包崗的“黨員三包”服務機制,設立黨員服務流動點,讓黨員統一佩戴黨徽上崗,在停車場、村公園等重點區域為遊客提供服務,“有難事找黨員”,讓遊客開心而來,滿意而歸。在鄉村公路建設上,村支部專門建立微信群,多角度地圖文更新項目進展,實時回答村民提出的疑問,及時反饋捐款去向,自覺接受各方監督。
德化縣上湧鎮開展“比項目、比資金、比成果”三比競賽,激發駐村第一書記的活力,利用“山海共建”機制,從沿海引進兩家玩具企業,解決了48個貧困戶就業問題。群眾自編唱道:“鎮裡打工家裡住,房子寬敞不用租。務工農活兩兼顧,照顧老小兩不誤。”
習近平同志說“扶貧先要扶志”,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困難群眾早日過上幸福生活,為我們黨贏得民心、凝聚民心,也是衡量黨建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脫貧攻堅要“把黨建力量挺在最前沿”“把心貼近人民”“讓群眾熱起來、動起來”,這些在這次現場推進會上得到多次重申。
往期
回顧
閱讀更多 閩西黨旗紅 的文章